-
06/252019
一事能狂便少年
01 初次邂逅河大,是很震撼的。 2000年9月,为备战考研,我来河大实地考察,顺带买些复习资料。开封人生地不熟,我背着行囊,投奔在河大的发小S君。在南大门“河南大学”那四个行楷大字下面,我驻足仰视…
-
06/112019
大学里的那些愁与憾——纪念我的大学生活(之三)
回忆青春很容易总是美好,事实上也是如此,大学时我整体上积极乐观,有进取心,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大部分时间,心里一片春光明媚。但成长总会与烦恼相伴,对于这些,我也是记得的,曾经有过晚上一个人在东操场一圈…
-
06/032019
大学里的那些“假”与“装”——纪念我的大学生活(之二)
前些日子见到几个老同学,其中一个说,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就显得比较成熟,我脱口而出:“装的。”尽管是开玩笑,但回头看30年前的自己,的确有一些时候、有一些事儿有点“假”、有点“装”。这可能和当年对大学的美好憧…
-
05/282019
大学里的那些乐与趣 ——纪念我的大学生活(之一)
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是我们大学毕业30年,同学群最近热闹非凡,我常常浏览,发言不多,直到前几天的一个中午,一个开封的同学单独跑到河南大学,拍下我们当年的政治系教学楼,最常用的101教室,最常进出的教学…
-
07/242018
马俊伟:校友的聚会,总是让人回忆起纯真年代——记河南大学商学院上海校友聚会
七月的上海,是被汗水渗透的,咸咸的;是被笑声浸染的,甜甜的;是被火锅沸腾的,辣辣的。七月,山河信念诗篇都格外昂扬;七月,生命万物和青春都无比蓬勃。踩着七月的尾巴,我们河南大学商学院上海校友会举行了一次以…
-
03/202018
风雨兼程四十年——写给河南大学政教系77级入校40年座谈会
一九七六年那个秋天萧瑟的秋风是彻骨的寒一九七七年那个秋天暖暖的秋阳是透心的暖在绝望的灭顶中拽住了一根纤细的稻草挣扎着爬到岸边一次没有准备的考试把一个政党的思路改变把一个民族的命运改变把一个国家的前途改变…
-
12/042017
《河南日报》河南贡院:中国科举考试终结地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中轴线西侧,有两座古朴典雅的四角攒尖顶碑亭,亭中各矗立一通高大厚重的石碑。石碑稍显斑驳,字迹依然清晰,它们被称为“贡院碑”。两座碑亭之所在,是清代河南贡院的旧址。贡院是科举时代士子应试…
-
04/142017
黄正林:20世纪30年代的河南大学
20世纪30年代的河南大学师资雄厚,海归学者占有很大比例,学生学业成绩已实行学分制,各项日常活动丰富多彩,这从《河南大学周刊》可以看出。近日,笔者偶然看到一份20世纪30年代初河南大学群育委员会主办的刊物——《…
-
12/202016
河南大学南大门的80春秋
编者按:今年,是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建成80周年。门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标志。80年来,无数河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从南大门进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校门背面门楣上以柳体金字书写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
-
03/182016
最美教师张晓晖: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灌溉
即使打工挣钱也要让助学金继续运营阳光下笑容里的泥巴干硬在快乐的酒窝突遇眼前陌生的我你张皇地伸手去抹却越抹越多———张晓晖《山里的孩子》 故事要从2006年12月6日凌晨的一个筹款倡议说起。那天,得知自己…
-
03/142016
拥有15位河大人的“河大之家”——访金击强、杜静远夫妇
一见面,金击强老先生和年龄最小的我开起玩笑:“校友是校友,按辈分,我算是你爷爷。”王凌书记大笑说:“爷爷是爷爷,但长得不像爷爷。”曾在电话里听到金老中气十足的声音时,就妄自揣测:金老有四五十岁?而实际上…
-
03/132016
“河大现在不错”——访袁宝华先生
“什么时候来的?”“是第一次来吧?”阳光明媚的上午,袁宝华老先生热情地接见了我们。90岁高龄的袁老除了耳朵有点听不太清楚外,精神依然矍铄。他亲切地询问着我们来京后的行程,并认真提醒:“说话要大点声,我耳朵…
-
09/162015
河南大学校歌:传承一种文化 凝聚一种力量
校歌浓缩了一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展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追求,是一个学校文化的沉淀和精神的传承,也是一所学校师生众望所归的灵魂家园。在一代代的传唱中,校歌传承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和传统,成为凝聚师生力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