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五个一”系列活动 (1)
谈到河南大学,我可以说是感恩至极,因为在那里我开始走向了正式的研学之路,在那里我碰到了可以指引我走向研学之路的导师,他们对我的影响可以用一生一世来形容。
2006年9月,我在工作六年之后,通过测试我考上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在职研究生,主修翻译方向,并师从恩师郭尚兴教授。郭老师虽然是河南大学为数不多的黄河学者和中国翻译学会专家会员;但是他为人异常低调,待人相当和蔼。在我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还赏我薄面,曾不辞辛劳地来长治学院为我校外语系全体师生做了讲座。当2008年在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举行第七届全国翻译研讨会,组委会邀请他为大会做报告时,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机会让给了我,还向组委会极力举荐我作为演讲嘉宾,坚决帮助我走向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之路。在我撰写的第一部翻译研究著作《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序言中,郭老师深情地表达了他对于我这一弟子的充分支持。
图1我和郭尚兴老师合影
记得在研究生开题之前,当我为了选题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老师姜玲博士从国外访学回来了,为我们做了一个题为“原型-模型翻译论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的讲座,她的讲座最后说了一句“如果有人能够把原型-模型论运用到翻译理论研究中,那将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正是这句话,让我决定将研究生选题定为“原型-模型论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应用”,郭尚兴老师也同意我选此题目,一起打开了我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研究的大门。姜玲老师得知我研究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时,也极力给予支持,义不容辞地帮助我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创办的《外文研究》期刊上发表两篇有关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研究的文章。
图2 姜玲老师
把我引入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研究大门的导师中还有一位大咖级的人物,那就是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老院长张今教授。郭尚兴老师在同意我将“原型-模型论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作为论文题目的同时,也写信举荐我拜访了张今教授。2007年11月,张今教授已经82岁的高龄,是一位退休后安享晚年的博导。在我几次等待碰见之后,张今教授只是在我简单说明来意之后,便欣然把我引进他的书屋。一口气用了四个小时为我讲解他研究的原型-模型论,还特意赠送了我一个笔记本让我专门记述他讲解的内容。由于当时已经很晚,张今教授已经非常疲惫,便要求我第二天上午再次拜访,又用了将近四个小时,才将他自己研究的原型-模型论成果合盘讲解给我,并赠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东方辩证法》,出门时再三叮嘱我一定要潜心研究原型-模型论,有什么问题允许我随时打电话给他。
图3 张今教授
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没有郭尚兴教授、姜玲教授和张今教授的帮助,我是压根也不会想到研究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在几位恩师的引领下,我对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恩师们的引领是我这一辈子的福分,我将以十分的热情和百分的努力回报恩师们的厚望和帮助,这里我只想深深地鞠一躬,然后说一声:“谢谢您,我的恩师!”
作者简介:
赵联斌,河南大学外语学院06级校友,长治学院外语系副教授、长治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术带头人。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中国双语国学研究会会员,河南大学翻译学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
主攻翻译学研究方向,在中国首次提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参编教材一部,撰写著作五部,其中著作《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曾于2012年荣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模拟”翻译教学模式探究》荣获长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