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七号楼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8-06-10 访问次数:2714
留校之后,分得一间宿舍,巧得很,还是七号楼,二楼。当时体育系学生已搬走,七号楼换作老师的单身公寓。
宿舍不朝阳,挨着水房,潮湿阴凉。十多平米,四张床铺,上头是床,下头是写字台和小衣柜。别无长物。我和妻就地取材,拆掉两张床,把衣柜放倒床板平铺,拼成一张大床。又陆续添置了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捯饬得愈发像个样。窗外是几棵茂盛的枸树。夏天殷红的果子,红艳欲滴,直探到窗台上,伸手可得。一墙之隔的铁塔公园开宝寺的大喇叭,整日循环播放大悲咒,初听,浑灏流转如洪涛拍案,很有味道,听久了,如蚊蝇嗡嗡不胜其扰,再久了,也就麻木了,充耳不闻。七号楼东边是铁塔湖,巴掌大的一池水,被城墙环抱,依偎在河大东北角。湖畔也有零星的荷花,曲折的回廊亭榭,夏天碧波万顷,荷花飘香,冬日飞雪,黑白分明,风萧萧兮湖水寒,很有几分韵味。这种旖旎的风景,与老家有几分相似。老家的院子出门是条小巷,沿小巷向东百十米,就是东湖,一个方圆百亩的荷塘。有了这湖水的滋润,心底始终是温润的,也很自足。
河大素来宽厚,远近的居民访客来者不拒。无论冬夏,铁塔湖里总有市民游野泳。我钦佩这些健儿的勇气,但在大学校园里,大庭广众赤膊跣足,实在有失体面。东操场边上有几株老槐树,春末,雪白的槐花如飞雪,缀满枝头,甜香扑鼻。很快便招来周围的市民,群峰一般嗡嗡而上,拿着竹竿,挎着篮子,一通猛打,直到树枝折断篮子装满方才罢手。早上五六点钟,总能听到湖边传来一阵阵长号,此起彼伏,这是本地老年人晨练的独特方式,声势甚为浩大。似乎就是传说中的阮籍的嘐然长啸,一种栖神导气之术,但确实不怎么好听,尤其是冬天天光未亮时,让人悚然以惊,脑壳炸裂。
留校前三年,妻在外地上学,只我一人独守。每天下班回来,捎一块钱面条,炒个西红柿鸡蛋,就个蒜瓣儿,便很美味。周末酣畅淋漓地打场篮球,骑车去苹果园路口的健民烧鸡店,七八块钱买一只小烧鸡,捎几瓶汴京啤酒,改善下枯寂的生活。夜长无事,裤衩背心,跻拉着拖鞋,在楼里串门。常去C君宿舍,他单身,刘震云老乡,憨实热情。他的宿舍是大家聚会谈天的据点,打牌下棋喝酒聊天,单身汉的乐园。去的人太多,屋门口象征性地挂一铁锁,不用钥匙,轻轻一扯即开,电脑在网上挂着,24小时不关机。谁中午没地方去,径直开门进去,烧一壶茶,看会电影,床上眯一觉,起来把门挂上即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风犹存。
我有时和他合火,煮一锅面条,或是蒸米饭,炒两个菜,他的卤面做得很地道。常跟我形容延津火烧油大肉多多好吃,可惜直到搬走我也没尝过。有时候,我俩索性腆着脸去对门女同事屋里蹭饭,原本人家吃一个星期的饭菜储备,被我们两顿便消灭殆尽。可恨的是,我们毫无愧意,一抹嘴,说声谢谢便万事大吉。
七号楼门口有一株苹果树。树干曲曲弯弯,长得拧巴,但却生气灼灼。隔一年会结一树的青苹果,没来得及红透,便被楼里的小孩子,来来往往的行人摘光。楼管阿姨用篱笆围起来,也无济于事。楼里的男男女女,都到了成家的年纪。有人结婚找到另一半,买了房子,就搬出去。也有的就在门口贴两个大红喜字,把婚结在楼里。没两年,小孩子就多起来,刚开始男孩多,楼管阿姨常如暗通天机,喜滋滋地说,七号楼阳气重,都生男孩儿。后来呼啦啦,一片女娃娃,她又说,生孩子就像结苹果,那一茬,过去了。
单身楼条件不好,虽然出门几步就是开水房,但一日三餐总要吃。没有煤气,只能用电磁炉。楼里的线路根本经不起折腾,经常油还没热,保险丝就烧断了。先是哀鸿遍野,既而跳脚骂娘,热闹得很。于是头脑灵光的就悄悄贿赂楼管阿姨,顶多就是半拉西瓜之类的吃食,偷偷买一个功率大的保险丝给自己屋换上。后来这偷梁换柱的秘诀也失效了,重新陷入混乱,因为大家纷纷效仿,每个屋都换保险丝,相当于都没换。刚住进去时,楼道里干干净净,慢慢的就不行了,电磁炉、煤气灶、洗衣机、婴儿车、花盆⋯⋯大家都默不作声地开始以门口为圆心,扩展势力范围。很快,楼道像战场,逼仄,局促,上趟厕所,也要嘴里说着借过借过,小心翼翼地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晚上上厕所更是痛苦,从东往西,虽说没多远,但要在恍惚的睡梦中,挣扎着爬起来,是多么痛苦的事。于是,我晚上很少喝水。
楼西侧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棚子,极不协调,像漂亮小姑娘脸颊上鼓出的一个泛着白头的青春痘。我搬进七号楼之前,它就在那儿,我搬走很多年,它还在那儿。主人是两口子。男的精瘦,面目黧黑,五短身材;女的魁梧些,说话叉腰,眉飞色舞。这二位据说有位在学校工作的拐弯儿亲戚,很早就搭了这房子,卖些方便面、香烟、蚊香之类的零碎,偶尔也会帮忙补个车胎,修修自行车。无论老师学生,借个扳手螺丝刀,用气筒打打气,都要付一毛两毛的使用费。有时候你忘带了,他会见你一次提醒你一次。俩人没事就在篮球场边上转悠,捡学生们留下的饮料瓶,两口子常跟外来的老头老太太为了一只瓶子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吵起架来威风八面,从不落下风。发小说,以前上学的时候,他们偶尔会在他那儿赊账,定期结算。这家伙要账很有手段,一见某某同学和女朋友在一起,老远吆喝,哎,你那天拿方便面的5毛钱啥时候给呀! 恨得人牙痒。
七号楼的日子再好,一人吃饱万事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没家的感觉,不过是个临时的立锥之地罢了。而且每晚十一点锁门的规定(已经比学生宿舍晚了半个小时),总感觉不自在,像住监狱。有一次母亲来看我,我正上班,便让她先去宿舍。我中午下班回来,发现母亲独自站在走廊。原来她在水房洗衣服,不小心把钥匙锁屋里了。我说你怎么不找楼管开门,留有备用钥匙。母亲说找了,人家说陌生人不开。我一听恼得不行,冲下楼去跟楼管大吵一架。下午就换了新锁。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四处寻找房源,筹备买房。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妻一个月回来两次,给学生上课。那时候还没微信,平常我们手机联系,每晚十点左右电话查岗,按时汇报当日情形。有次我中午下班回来,冷锅冷灶,我问她,咋不做饭?妻很生气,吃什么吃!早上有个女孩子找你借鸡蛋,怎么回事?我百口莫辩,谁啊?我真不知道啊。为这事,冷战了好几天。
其实我很冤枉,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借鸡蛋的女生到底是谁。
宿舍不朝阳,挨着水房,潮湿阴凉。十多平米,四张床铺,上头是床,下头是写字台和小衣柜。别无长物。我和妻就地取材,拆掉两张床,把衣柜放倒床板平铺,拼成一张大床。又陆续添置了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捯饬得愈发像个样。窗外是几棵茂盛的枸树。夏天殷红的果子,红艳欲滴,直探到窗台上,伸手可得。一墙之隔的铁塔公园开宝寺的大喇叭,整日循环播放大悲咒,初听,浑灏流转如洪涛拍案,很有味道,听久了,如蚊蝇嗡嗡不胜其扰,再久了,也就麻木了,充耳不闻。七号楼东边是铁塔湖,巴掌大的一池水,被城墙环抱,依偎在河大东北角。湖畔也有零星的荷花,曲折的回廊亭榭,夏天碧波万顷,荷花飘香,冬日飞雪,黑白分明,风萧萧兮湖水寒,很有几分韵味。这种旖旎的风景,与老家有几分相似。老家的院子出门是条小巷,沿小巷向东百十米,就是东湖,一个方圆百亩的荷塘。有了这湖水的滋润,心底始终是温润的,也很自足。
河大素来宽厚,远近的居民访客来者不拒。无论冬夏,铁塔湖里总有市民游野泳。我钦佩这些健儿的勇气,但在大学校园里,大庭广众赤膊跣足,实在有失体面。东操场边上有几株老槐树,春末,雪白的槐花如飞雪,缀满枝头,甜香扑鼻。很快便招来周围的市民,群峰一般嗡嗡而上,拿着竹竿,挎着篮子,一通猛打,直到树枝折断篮子装满方才罢手。早上五六点钟,总能听到湖边传来一阵阵长号,此起彼伏,这是本地老年人晨练的独特方式,声势甚为浩大。似乎就是传说中的阮籍的嘐然长啸,一种栖神导气之术,但确实不怎么好听,尤其是冬天天光未亮时,让人悚然以惊,脑壳炸裂。
留校前三年,妻在外地上学,只我一人独守。每天下班回来,捎一块钱面条,炒个西红柿鸡蛋,就个蒜瓣儿,便很美味。周末酣畅淋漓地打场篮球,骑车去苹果园路口的健民烧鸡店,七八块钱买一只小烧鸡,捎几瓶汴京啤酒,改善下枯寂的生活。夜长无事,裤衩背心,跻拉着拖鞋,在楼里串门。常去C君宿舍,他单身,刘震云老乡,憨实热情。他的宿舍是大家聚会谈天的据点,打牌下棋喝酒聊天,单身汉的乐园。去的人太多,屋门口象征性地挂一铁锁,不用钥匙,轻轻一扯即开,电脑在网上挂着,24小时不关机。谁中午没地方去,径直开门进去,烧一壶茶,看会电影,床上眯一觉,起来把门挂上即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风犹存。
我有时和他合火,煮一锅面条,或是蒸米饭,炒两个菜,他的卤面做得很地道。常跟我形容延津火烧油大肉多多好吃,可惜直到搬走我也没尝过。有时候,我俩索性腆着脸去对门女同事屋里蹭饭,原本人家吃一个星期的饭菜储备,被我们两顿便消灭殆尽。可恨的是,我们毫无愧意,一抹嘴,说声谢谢便万事大吉。
七号楼门口有一株苹果树。树干曲曲弯弯,长得拧巴,但却生气灼灼。隔一年会结一树的青苹果,没来得及红透,便被楼里的小孩子,来来往往的行人摘光。楼管阿姨用篱笆围起来,也无济于事。楼里的男男女女,都到了成家的年纪。有人结婚找到另一半,买了房子,就搬出去。也有的就在门口贴两个大红喜字,把婚结在楼里。没两年,小孩子就多起来,刚开始男孩多,楼管阿姨常如暗通天机,喜滋滋地说,七号楼阳气重,都生男孩儿。后来呼啦啦,一片女娃娃,她又说,生孩子就像结苹果,那一茬,过去了。
单身楼条件不好,虽然出门几步就是开水房,但一日三餐总要吃。没有煤气,只能用电磁炉。楼里的线路根本经不起折腾,经常油还没热,保险丝就烧断了。先是哀鸿遍野,既而跳脚骂娘,热闹得很。于是头脑灵光的就悄悄贿赂楼管阿姨,顶多就是半拉西瓜之类的吃食,偷偷买一个功率大的保险丝给自己屋换上。后来这偷梁换柱的秘诀也失效了,重新陷入混乱,因为大家纷纷效仿,每个屋都换保险丝,相当于都没换。刚住进去时,楼道里干干净净,慢慢的就不行了,电磁炉、煤气灶、洗衣机、婴儿车、花盆⋯⋯大家都默不作声地开始以门口为圆心,扩展势力范围。很快,楼道像战场,逼仄,局促,上趟厕所,也要嘴里说着借过借过,小心翼翼地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晚上上厕所更是痛苦,从东往西,虽说没多远,但要在恍惚的睡梦中,挣扎着爬起来,是多么痛苦的事。于是,我晚上很少喝水。
楼西侧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棚子,极不协调,像漂亮小姑娘脸颊上鼓出的一个泛着白头的青春痘。我搬进七号楼之前,它就在那儿,我搬走很多年,它还在那儿。主人是两口子。男的精瘦,面目黧黑,五短身材;女的魁梧些,说话叉腰,眉飞色舞。这二位据说有位在学校工作的拐弯儿亲戚,很早就搭了这房子,卖些方便面、香烟、蚊香之类的零碎,偶尔也会帮忙补个车胎,修修自行车。无论老师学生,借个扳手螺丝刀,用气筒打打气,都要付一毛两毛的使用费。有时候你忘带了,他会见你一次提醒你一次。俩人没事就在篮球场边上转悠,捡学生们留下的饮料瓶,两口子常跟外来的老头老太太为了一只瓶子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吵起架来威风八面,从不落下风。发小说,以前上学的时候,他们偶尔会在他那儿赊账,定期结算。这家伙要账很有手段,一见某某同学和女朋友在一起,老远吆喝,哎,你那天拿方便面的5毛钱啥时候给呀! 恨得人牙痒。
七号楼的日子再好,一人吃饱万事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没家的感觉,不过是个临时的立锥之地罢了。而且每晚十一点锁门的规定(已经比学生宿舍晚了半个小时),总感觉不自在,像住监狱。有一次母亲来看我,我正上班,便让她先去宿舍。我中午下班回来,发现母亲独自站在走廊。原来她在水房洗衣服,不小心把钥匙锁屋里了。我说你怎么不找楼管开门,留有备用钥匙。母亲说找了,人家说陌生人不开。我一听恼得不行,冲下楼去跟楼管大吵一架。下午就换了新锁。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四处寻找房源,筹备买房。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妻一个月回来两次,给学生上课。那时候还没微信,平常我们手机联系,每晚十点左右电话查岗,按时汇报当日情形。有次我中午下班回来,冷锅冷灶,我问她,咋不做饭?妻很生气,吃什么吃!早上有个女孩子找你借鸡蛋,怎么回事?我百口莫辩,谁啊?我真不知道啊。为这事,冷战了好几天。
其实我很冤枉,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借鸡蛋的女生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