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励健:猗欤吾校永无疆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6-03-31 访问次数:1924

西安城东郊韩森寨,有一片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老式住宅区。路旁的梧桐高大粗壮,彰显出岁月的流逝。华山中心医院,就坐落于韩城寨17街坊8号。
1945年,王励健从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定居西安。他曾在华山中心医院工作多年。退休后,他就住在医院对面的小区里。
我们走进王励健的家中时,他正拿着笔在一张纸上写着什么。他的大儿子在一旁说道:“父亲害怕一会儿说得不全,先打个草稿。”
茶几上,放着几本河大流亡办学时期的资料。看到我们,老先生很激动,站起身来欢迎我们。
念念不忘,母校之情1939年,王励健考上当时位于潭头办学的河南大学医学院。战乱之时,河南大学师生从开封迁出,在洛阳附近的嵩县、潭头流亡办学。
医学院位于嵩县县城,校本部及文、理等院在潭头办学。医学院是六年制,五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外出实习。“医学院比较特殊,不像其他文理学院,在县城这种人口密集的地方病人多一点,既方便学生实习,也可以帮助当地居民。”
王励健谈起医学院不和校本部一起办学的原因。他讲道:“我们在当地办有护校,当地人也可以报考河大,和居民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
流亡办学时期学习环境十分艰苦,教室用的是当地的民居,学生们住的是硬木板铺就的简单床铺,不时还要面对食物匮乏的局面。“我们教室后面就是座小山,早上起来大家就在山上读书。”王励健回忆起当年在山区学习的时光,却只记得这些美丽的风景。“学校旁边还有一条伊河,夏天人们会用木筏将山上的药材、竹子等顺河运下。”
“陈梓北写这个(校歌)的时候很下工夫!”校本部的楼上是一间图书馆,王励健闲暇时经常在此看书,因而和学校中的很多人熟识。“他(陈梓北)每次路过我们都要见一见,打声招呼的。”王励健的记忆力十分之好,他仍能清楚地记起大多数人的姓名,“只是这些人现在都不在了。”
而作为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在沦陷区流亡办学的高等大学,河南大学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在教育部的全国大学考核中排名第六,医学院更是全国第三,1942年又从省立升为国立河南大学。
老先生说起这些颇为自豪。他的名片上,第一行写的就是“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
毕业之时,横遭横祸1944年是全面抗日战争的第七年,也是王励健在河大求学的第五年。虽然地处抗战前线,但嵩县王励健原本可以和他的同学们顺利毕业,哪知却遇到了一场天大的灾难。
1944年4月,日寇集中兵力发动河南会战,大举进攻洛阳。战事紧张,河南大学医学院不得不搬到到潭头,与校本部会合。
“大概是4月底5月初的样子,时局紧张,学校就赶紧让学生们考试毕业。我随医学院迁到潭头后,日本人马上就过来了。”先生说到此处痛心疾首,“国民党的军队不抵抗啊!他们跑得比我们还快,但凡他们抵抗下,日本人来得也不会这么快。”
当时,王励健同几个学生一齐往山间撤去。“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偏僻小路。”
那几天,恰逢天降大雨,山路崎岖泥泞,他们在山里走了四五天才到安全地带。“有的人走得慢一些,就遇上了日本人,被杀害了。”老先生回忆着已故之人的姓名,眼中似有泪光闪动。“我们班就有十几个人遇害,我们的班长和他的爱人一起跳井了。”
学校在荆紫关短暂停留了月余,便全体前往陕西。王励健去往西安城中实习,“学校在抗战胜利后就回到了开封,我留在西安的一家医院里实习。一呆就是七十多年。”
长安半世,岁月如歌王励健在西安城中实习一年后,学校发了毕业证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王老先生亦在后方支援着前线,他在西北区疗养院义务救治前线下来的伤员。“整个医院四五十个伤病员吧,就我爸一个医师。”王励健的大儿子在一旁说道。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医护人员尤其缺乏。王励健临危受命,独自担起建立西安第一门诊部的担子。“这是组织信任我才给我这个任务。”王励健从房中拿出当年的门诊部开诊时的合影,一一指认照片中的人物。
王励健家中挂着一幅题字“余德堂”,是章炳麟为时任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所题。“我父亲排行老二,他排行老三。”王广庆正是先生的叔叔。虽是亲叔侄,却无任何特殊。“那时候我和他接触并不多,医学院在嵩县县城,校本部在潭头,相距有一百多里山路。”先生平时忙于学业,叔叔又公事繁忙,两地相隔甚远,接触并不多。“他很关心我的学习,其他倒也没什么特殊的。”
“我现在也算是半个西安人了吧!”王励健感慨道。年少一别,竟已是耄耋,膝下五个儿女都已成家,但故乡、母校的牵绊还在。“去年年末我带着父亲去了潭头,看了看河大潭头办学的旧址。”他的大儿子介绍道。“这么多年,完全都认不出来了。”王励健淡淡地说道。
采访最后,王励健托我们给母校的师生们带去自己的祝福。他一字一句地说出半生的留恋与期望,仿佛此刻就站在河大园中,又回到了青春飞扬的年纪:
河大母校全体校友和教职员工、同志们你们好!我是1945年河大医学院毕业的老校友,离开母校整整70年了,我时时刻刻怀念着母校的一切,我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今天母校有四位同志来西安采访我,我感到十分亲切。我感谢母校对我的关怀,我希望母校越办越好,祝全校校友教职员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王励健2015年3月22日临别时,老先生很是不舍,一定要出门送送我们。他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脸上的皱纹深刻而清晰,就像是河大百年沧桑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