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枢元:情忆李嘉言先生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6-03-22 访问次数:1969
听之禹讲,嘉言先生3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是闻一多先生的研究生,朱自清先生的助教,西南联大的讲师,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遗产》的编委。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了什么新书,常常先把书单寄到他们家来。他的一篇文章考证了楚辞中的两个字,稿费寄来100多元……
没有想到,两年后,我这个开封贫民区里靠暑假拉板车补贴家用的孩子,真的成了他的学生。到如今,曲曲折折阴差阳错,也真的当上了“教授”,我的台灯、书案、书架、笔砚以及两袖清风、坐拥书城的感觉,真是与50年前看到的情景别无二致。
1963年秋,我进河南大学中文系读书,当时有一个阵营可观的教授群,如任访秋、华钟彦、高文、万曼、于安澜、吴鹤九、王梦隐、郭光诸位先生,而李嘉言先生作为中文系主任统领着这一局面。
我住在学生宿舍甲排房最东边的一间,紧靠铁塔湖,开封古城墙就横亘在湖水的东岸。中文系的教室、资料室、教研室、行政办公室全在十号楼,那座红砖建造的四层楼,是当时开封城里最高的楼房。我在十号楼的过道里再次见到李嘉言先生,他正和一位教师谈论着什么。高高的身量,偏瘦,豫北人的肤色与口音,神情庄重却又和善,言谈沉着而又亲切,正是我心目中的大学者的形象。
听高年级的同学说,嘉言先生正在给他们讲《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已经讲了半个学期,并誉之为“楚辞专家”,那种深得名教授真传的幸福与风光溢于言表。我为了将来听嘉言先生的课提前做好准备,特地到图书馆借了《楚辞集注》,用当时称得上“豪华”的白油光纸订了一札记本,生吞活剥地啃读起来。读《骚》自然是不得要领,领会最深的只是“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后半句,这对我至今在学术上求索不已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后来我才知道,嘉言先生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其实并不在“楚辞”研究,也不在他曾涉足的佛教与六朝文学,而是在唐诗研究。大二的冬天,中文系的师生停课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地点在豫西巩县的黑石关镇。我与古典文学教研室的孙先方老师同住大北沟一个窑洞,孙老师也是一位忠厚书生,住在窑洞里还看唐诗。他告诉我,中文系担负着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一项规模浩大的学术工程,即整理改编《全唐诗》,而项目主持人就是李嘉言先生。从他的语气里,我更感觉到嘉言先生的学术地位与人品风致。 “四清”完了回到学校,还未在教室坐稳,“文化大革命”便已狼烟四起,古老校园陷入熊熊烈焰之中。在十年浩劫的第二个年头,嘉言先生便不幸去世,享年仅5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虽然出身贫寒,历史清白,思想进步,然而也没有逃脱那场浩劫,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学问做得太好,太深,当然地成了“反动学术权威”。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和李之禹都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教书,有一段时间还同住在郑铁机务南段一个破旧的大院子里。之禹的姐姐之舜也曾来过这个院子,这位容光焕发的美女毕业于河大地理系,不料竟也英年早逝,令人伤凄。
如今我与之禹都已经过了耳顺之年,他将一本研究贾岛“百年河南大学国学旧著新刊”丛书之一种的《长江集新校》赠我,这是嘉言先生学术生涯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贾岛,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苏东坡曾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的品评。贾岛诗歌成就的评价历来不一,褒者谓之“峭拔莹洁”“意在言外”,虽善雕琢而字字精透;贬者谓之“怪癖狭窄”,“苦寒而近酸涩”。但贾岛对于清扫唐代大历以来绮丽浮弱的诗风功不可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持久悠远的。我在童蒙时代就知道“僧敲月下门”与“一吟双泪流”的典故,以及“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这样一位诗人,以往的专门研究却不充足,嘉言先生的贾岛研究,具有开导先河的功绩。
最令我感动的是前辈的治学精神。书中附录的《贾岛年谱》,连同附写的五篇相关文章,其实是《长江集新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共不过10万字,而嘉言先生从1936年春开题,到1941年部分发表,再到1947年付梓成书,整整用了10年时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四易稿成,五经寒暑,三移厥居”,况且其间正逢抗战时期,长年漂泊流转,做一位学人需要多么强大的“定力”!他校注贾岛的《长江集》,继《年谱》之后,又持续了将近16年,而先生临终也未能看到此书出版。这样的治学,决不是如今的所谓学者专家所能望其项背的。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年头,我们应对照前辈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身上还有多少优良学统的血脉!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本是贾岛哭孟郊的诗句。前辈学者身死名在,我也曾以沾及先贤甘露而自喜。记得在课堂上曾向我的学生炫耀:你们知道自己与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的距离有多远?不远,中间就隔了两个人,一个是我,再就是我的两位老师任访秋先生与李嘉言先生,他们都是胡、朱、闻等前辈大师的嫡传弟子。然而扪心自问,我又承继了自己老师的几多学脉?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前辈学者的精神,将指引我们在学术的层峰叠峦间持续地寻觅与探求.
作者简介:鲁枢元,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无党派人士,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郑州大学、海南大学、苏州大学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
没有想到,两年后,我这个开封贫民区里靠暑假拉板车补贴家用的孩子,真的成了他的学生。到如今,曲曲折折阴差阳错,也真的当上了“教授”,我的台灯、书案、书架、笔砚以及两袖清风、坐拥书城的感觉,真是与50年前看到的情景别无二致。
1963年秋,我进河南大学中文系读书,当时有一个阵营可观的教授群,如任访秋、华钟彦、高文、万曼、于安澜、吴鹤九、王梦隐、郭光诸位先生,而李嘉言先生作为中文系主任统领着这一局面。
我住在学生宿舍甲排房最东边的一间,紧靠铁塔湖,开封古城墙就横亘在湖水的东岸。中文系的教室、资料室、教研室、行政办公室全在十号楼,那座红砖建造的四层楼,是当时开封城里最高的楼房。我在十号楼的过道里再次见到李嘉言先生,他正和一位教师谈论着什么。高高的身量,偏瘦,豫北人的肤色与口音,神情庄重却又和善,言谈沉着而又亲切,正是我心目中的大学者的形象。
听高年级的同学说,嘉言先生正在给他们讲《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已经讲了半个学期,并誉之为“楚辞专家”,那种深得名教授真传的幸福与风光溢于言表。我为了将来听嘉言先生的课提前做好准备,特地到图书馆借了《楚辞集注》,用当时称得上“豪华”的白油光纸订了一札记本,生吞活剥地啃读起来。读《骚》自然是不得要领,领会最深的只是“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后半句,这对我至今在学术上求索不已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后来我才知道,嘉言先生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其实并不在“楚辞”研究,也不在他曾涉足的佛教与六朝文学,而是在唐诗研究。大二的冬天,中文系的师生停课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地点在豫西巩县的黑石关镇。我与古典文学教研室的孙先方老师同住大北沟一个窑洞,孙老师也是一位忠厚书生,住在窑洞里还看唐诗。他告诉我,中文系担负着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一项规模浩大的学术工程,即整理改编《全唐诗》,而项目主持人就是李嘉言先生。从他的语气里,我更感觉到嘉言先生的学术地位与人品风致。 “四清”完了回到学校,还未在教室坐稳,“文化大革命”便已狼烟四起,古老校园陷入熊熊烈焰之中。在十年浩劫的第二个年头,嘉言先生便不幸去世,享年仅5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虽然出身贫寒,历史清白,思想进步,然而也没有逃脱那场浩劫,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学问做得太好,太深,当然地成了“反动学术权威”。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和李之禹都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教书,有一段时间还同住在郑铁机务南段一个破旧的大院子里。之禹的姐姐之舜也曾来过这个院子,这位容光焕发的美女毕业于河大地理系,不料竟也英年早逝,令人伤凄。
如今我与之禹都已经过了耳顺之年,他将一本研究贾岛“百年河南大学国学旧著新刊”丛书之一种的《长江集新校》赠我,这是嘉言先生学术生涯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贾岛,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苏东坡曾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的品评。贾岛诗歌成就的评价历来不一,褒者谓之“峭拔莹洁”“意在言外”,虽善雕琢而字字精透;贬者谓之“怪癖狭窄”,“苦寒而近酸涩”。但贾岛对于清扫唐代大历以来绮丽浮弱的诗风功不可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持久悠远的。我在童蒙时代就知道“僧敲月下门”与“一吟双泪流”的典故,以及“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这样一位诗人,以往的专门研究却不充足,嘉言先生的贾岛研究,具有开导先河的功绩。
最令我感动的是前辈的治学精神。书中附录的《贾岛年谱》,连同附写的五篇相关文章,其实是《长江集新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共不过10万字,而嘉言先生从1936年春开题,到1941年部分发表,再到1947年付梓成书,整整用了10年时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四易稿成,五经寒暑,三移厥居”,况且其间正逢抗战时期,长年漂泊流转,做一位学人需要多么强大的“定力”!他校注贾岛的《长江集》,继《年谱》之后,又持续了将近16年,而先生临终也未能看到此书出版。这样的治学,决不是如今的所谓学者专家所能望其项背的。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年头,我们应对照前辈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身上还有多少优良学统的血脉!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本是贾岛哭孟郊的诗句。前辈学者身死名在,我也曾以沾及先贤甘露而自喜。记得在课堂上曾向我的学生炫耀:你们知道自己与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的距离有多远?不远,中间就隔了两个人,一个是我,再就是我的两位老师任访秋先生与李嘉言先生,他们都是胡、朱、闻等前辈大师的嫡传弟子。然而扪心自问,我又承继了自己老师的几多学脉?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前辈学者的精神,将指引我们在学术的层峰叠峦间持续地寻觅与探求.
作者简介:鲁枢元,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无党派人士,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郑州大学、海南大学、苏州大学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