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风采
高济宇: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代中国化学泰斗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6-03-23 访问次数:2983

    高济宇(1902-2002),河南舞阳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化学家。1917年—1922年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英文科学习, 1933年任河南大学化学系教授。

1917年,高济宇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学习时,值军阀混战,中原大地饱经战乱,穷苦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睹这人间悲剧,高济宇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宏愿,远涉重洋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伊利诺州立大学学习八年,1931年,其博士毕业论文深受导师称赞,但他无意留美工作,毅然决心回国施展自己的才华。

1931年暑期,高济宇归国后即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后擢升化学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其间,于1933年受聘为河南大学理学院教授,在校任教一年。1934年又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他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兼任中国化学学会常务理事、总干事,还曾被聘为《化学通讯》总编辑、副理事长。确立了他在现代中国化学学科学术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1948年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当得知母校师资短缺时,他主动到理学院兼授有机化学课程。

解放后,高济宇历任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是中共第六届江苏省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高济宇桃李满天下,为我国化学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中有9人是他直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如高分子化学家黄葆同、物理化学家楼南泉等。他曾说:“作为教师,就像一把梯子,要让学生们从我们这把梯子上去攀登高峰。”

高先生不仅教学贡献突出,而且科研成果亦十分骄人。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起,无论实验条件如何艰苦,行政事务如何繁忙,即使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他也从未放弃科学研究。从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高济宇率先进行有机合成及反应的科研课题研究,发现了四元碳环的合成新法,他合成了一系列的二酮,并研究其性能。他深入研究过1.6一二酮和1.7一二酮的环链互变异构,与和性金属如银[0]、钯[0]、钛[0]等引起的有机反应,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专业学科的建设,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他的体会是,“做科研要注意发现问题,要想问题。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想到它,走路、吃饭时都想到它。”

高济宇对母校更是一往情深,时时关心母校的发展,90岁高龄时仍然担任河南大学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2002年母校90华诞之际,高济宇欣然挥笔写下了“中州之光”,表达了他对河南大学的衷心祝愿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