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骙: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5-27 访问次数:4416

吴绍骙(1905-1998),安徽嘉山县人。著名作物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4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农学院深造,获博士学位后于1938年回国,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曾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至1953年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农学院独立后任河南农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中国农学会、遗传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农学会、作物学会、遗传学会理事长。第三、四、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3月,吴绍骙应当时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王鸣岐教授之约,前往南迁苏州的该院任教。其间利用短暂的空闲,与王鸣岐合作将李森科所著英译本《遗传及其变异》一书重新翻译出版。不久,苏州解放,学校迁回开封,学院降格为农林研究所,但他毅然决定从美丽富饶的江南北上到风沙漫卷的古都开封,任农林教研室主任,期望在盛产玉米的中州大地一展他的远大抱负——为发展玉米育种事业而奋斗。
1952年河南大学农学院从河南大学独立,吴绍骙任河南农学院副院长,主持学院全面工作。1962年吴绍骙在省内率先招收研究生。1964年他创建玉米研究室(1982年改为玉米研究所),先后育成了豫农704、豫单5号、豫双5号、豫玉22号等优良杂交种,并荣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大会和河南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20多项。
吴绍骙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桃李满天下。他对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建设人才,使他毕生从事的玉米育种事业后继有人,方兴未艾,堪称中国玉米育种科学的一代宗师。他一生坚持真理,维护科学。在一次会议中,他冒着风险与苏联专家就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那位专家质问他为什么非搞自交系不可,吴绍骙立即予以反驳:“自交系间杂交种显然比品种间杂交种增产,我们为什么要放弃不搞?现在我国尚未推广自交系间杂交种,我无例子以奉告。但中国老百姓在养蚕业上早就采用的改良种,相当于玉米单交种,比原有种增产、优质是确定无疑的。”那位专家无言以对。他就是这样从不盲从权威,人云亦云,心中只有科学与真理。
吴绍骙的座右铭是:“宁尽瘁于案首,毋垂殁于牖下。”1986年,他因患膀胱癌和前列腺炎住进医院手术治疗。出院时医生让他在家静养,但他一从医院出来,就像往常一样工作起来。吴绍骙就是这样一位以工作为乐趣、孜孜不倦为人民服务的具有高度历史使命感的老一辈科学家。只要一息尚存,从未停止过玉米良种的研究、培育和推广工作,留下了一串串浸透着心血、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奋斗足迹。
吴绍骙一生长期从事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早提出根据自交系类型异同或亲缘远近合理配制玉米双交种和选二环系的原则,首倡发展玉米品种间杂交种,率先选育推广玉米综合品种,采用玉米异地培育方法,先后培育了许多优良玉米杂交种。1990年,被国务院授予重大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