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风采
马可:为人民而歌的音乐家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6-03 访问次数:4315

    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中国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1935年至1937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他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研究,创作了200多首(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冼星海传》等书籍,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为人民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918年,马可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自由职业家庭,他的名字是从福音书上圣徒马可那里借用而来。1935年,他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刻苦读书,“梦想做一个发明家”,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一二·九”运动后,他和许多进步青年积极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走出校园,到开封火车站参加“卧轨请愿”示威,露宿10多天。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发起和组织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编选和教唱抗日歌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他以火一般的热情,创作了《保卫我们的平津》、《抗日五更调》等群众歌曲。适逢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率“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住进河南大学大礼堂。马可一直跟随冼星海参加各种救亡歌咏集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得到了冼星海的直接教诲。

    1937年12月,19岁的马可毅然抛弃科学救国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他参加了“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后改编为“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第十队”,创作出《保卫洛阳》、《守黄河》、《吕梁山大合唱》、《游击战歌》等200多首富于战斗性的救亡作品,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被冼星海称赞为“极力趋向大众化、民族化的新形式”。

    1939年底,马可来到延安,经冼星海推荐,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1943年的新秧歌运动中,他编写剧本、作曲、参加演唱和乐队伴奏。由他编写的节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由他作为主笔者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新歌剧的里程碑。

    1945年12月至1949年10月,马可随鲁艺挺进东北新解放区开辟工作,先后谱写《我们是民主青年》、《南泥湾》、《咱们的军队回来了》、《帮助军队打胜仗》、《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革命歌曲,同时还创作了《荒火》、《血海深仇》、《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歌剧。1947年2月,马可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夙愿。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可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进入了全盛期。他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等,长期担负着音乐教育、戏曲研究和发展新歌剧事业,同时还写出了《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百余篇音乐评论和理论文章。“十年动乱”期间,马可卧病在床时还念念不忘为人民谱写新的音乐作品。1976年7月,这位为人民而歌的音乐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歌至今还在人民中间流传,他走过的光辉路程,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