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著名军旅作家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5-20 访问次数:3686

吴强(1910-1990),江苏涟水人。1933年开始文学写作,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考入河南大学,1938年弃笔从戎,后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
1936年,吴强入河南大学教育系读书。在开封两年的生活中,吴强曾兼任一小学校长,以每月20元的薪水作为学费和生活费。他钟情于文学事业,与同学周震中(笔名“邹雨辰”)等人一起自费创办文学刊物《寥星》,通过嵇文甫,吴强结识了《河南民国日报》副总编辑冯新宇和编辑刘国明,并向《河南民国日报》副刊投稿,使副刊成为带“左翼”色彩的文学阵地。1937年,吴强与王阑西、郑若谷、稽文甫、范文澜、姚雪垠等河南文化界知名人士一起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吴强参加编委并任刊物的发行人,从而把自己的文学生涯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38年,吴强离开河南大学参加新四军,历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六纵宣教部部长、十兵团宣教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华东文联党组成员,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四届委员。在繁忙的文化组织管理工作之余,吴强长期坚持文学写作,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部),独幕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评论集《文艺生活》、《谈谈小说、散文的写作》,散文集《咆哮的烟苇港》、《心潮集》等。长篇小说《红日》是吴强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环绕着山东战场上著名的莱芜、孟良崮两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小说在表现现代革命战争和战争中人的生存状态方面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成功突破了传统战争小说的审美方式,在艺术上超过了我国第一代战争文学中的其他作品,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战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河南大学的两年多生活,给吴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在开封的时间只两年多,写的作品不多。在我的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却是一段重要的里程。在这个古城和河南最高学府里两年多的生活,在我的心中,存留着深刻难忘的记忆;生活使我对人,对当时的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中国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学工作者,是应当肩负起改革那个社会和救国救民的责任。”(吴强:《开封两年杂忆》,《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吴强生前对母校河南大学非常怀念和关心,曾任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并于百忙中为上海校友会编制的《河南大学校友通讯》撰稿、题写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