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河南大学培养的人民新闻家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5-13 访问次数:3594

邓拓(1912—1966), 原名邓子建,笔名邓云特、何阳生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26年邓拓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1928年,和傅衣凌等组织“野草社”,出版自编自印的刊物《野草》。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翌年冬,加入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2年,参加上海纪念“广州暴动”5周年游行时被捕,后经保释出狱。1934年转入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就读,不久就成为经济系主任罗章龙教授和王毅斋教授最喜欢的学生。
从1934年秋到1937年夏,邓拓在河南大学度过了3年时光。1935年到1936年间,邓拓连续发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论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奴隶制问题》、《中国历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等数十篇文章,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同托派分子严灵峰等人进行论战。1937年,邓拓用文言文撰写的《中国救荒史》由商务印书馆列入中国历史研究名著丛书出版。《中国救荒史》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锐利武器,精辟地论述了造成灾荒的原因,正确分析了中国历代的赈灾效果及弊端,呼吁以历史作为当前救荒的借鉴。《中国救荒史》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历代灾荒及救荒思想的专著,填补了研究灾荒这一学术领域的一项空白,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攻读学业之余,邓拓利用课余时间到济汴中学、西北中学任公民、历史等课教师,启发、引导青年学子的爱国运动。1936年,在党的领导下,河南大学很多进步学生纷纷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组织,邓拓被推举为“民先”开封支队总支队长。“民先”成立后即刻领导开封大中学校进步学生开展爱国斗争,河南大学的抗日救亡运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邓拓在开封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了军统特务“蓝衣社”的注意。1937年6月下旬,河南大学开始毕业考试,当邓拓考完最后一门功课走出河南大学七号楼北门(现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时,被埋伏在此的特务逮捕,邓拓再次入狱。
同年7月被释放后,邓拓离开开封辗转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5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北平和平解放后,邓拓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 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58年,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59年,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领导小组组长, 1960年,兼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
上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1966年5月18日,邓拓自尽,年仅54岁。
邓拓一生著作等身,其大部分著作已经由花城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邓拓全集》(第一至第五卷)所收录,凡3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