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在刘强老师眼中,河大求学的经历为您带来了什么?
答:在河大的四年的求学生活,就像是我从猿发展到人的一个过程,给我带来质变。在河大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虽然我本科读的是地理学,硕士读的是哲学,博士读的是管理学,本科以后并没有再继续学习地理学专业,但其实在本科学习的地理学一直伴随着我整个求学经历,渗透在我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就比如硕士期间,我将地理学和当时做的论文技术创新相结合,提出创新地域综合体,包括当时我在刊物上发的一些文章也都是跟地理学有关。在我的博士论文里写的城市创新等内容也是离不开地理学知识。一直到后来,我给学生讲课和做研究等各方面也都跟地理学有关。城市创新一直是我研究的一个重点对象,在这里面讲创新,我可能讲不过别人,讲城市也有人比我厉害,但是能将城市创新和地理学紧密结合起来研究,便是一个很新颖的点。
这四年,不仅仅是一个形成系统思想的过程,而且奠定了我科研的基础。因为我就是开封人,看到开封的逐渐没落,我很着急,也在寻求开封的发展之路。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拿着暑期介绍信,到郑州各政府、各局委办、各部门采访,聊开封未来的发展道路。我先外围了解了开封的各个方面,写了一篇文章来研究开封怎样发展,并且找到了金学良老师和潘淑君老师。两位老师指导我做研究要聚焦,于是我聚焦到了开封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开始的时候我写的很散,甚至有些散文的味道,潘老师和金老师一点点帮我圈改,给我讲整个体系,我回去重新写,一共写了九遍。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就在纸上写,每次都要写将近一万字,文章后来和潘老师一起发表在了《经济地理》杂志上。本科时扎实的学术训练,为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我认为我们身上的一些特质都是在本科期间定型的,所以我也就特别想感谢我们河南大学的学习氛围。河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百年名校,具有很深的底蕴,为我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营养。大学期间,我特别爱听讲座,只要没课,有讲座的时候,我就会去听,这也让我形成了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我认为这是其他学校鲜少有的。除此之外,我们地理学院的院风,教师们的教风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我们学院的老师都特别认真负责,最后考研的时候,院里组织最优秀的教师给我们开义务考研辅导班,都是顶级教授在跟我们上课,全面巩固了专业基础,受益非常大。非常感谢母校。
2、问:在河大的这段经历对您后续人生的发展规划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在河大的求学过程中,我坚定了自己想当一名老师的决心,像我自己的老师一样去培育教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甚至我有的时候还把教学放的比我的科研更高的一个位置上。我觉得在我的价值观排位里,教学一直都是排在前面的。我现在每次去上课,都还挺兴奋的,这真的是一件让我很开心的事。
3、问:1984年河大投资兴建了地理系教学楼,您当时上课期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回忆吗?
答:84年投资开始,在我们入学的时候教学楼还没有建好。实际上,我们刚刚入校的时候是在明伦校区,中操场南边一个破房子里上课,环境条件比较差。后来大学二年级时,我们搬到了新的教学楼,那感觉非常好,我们有了独立的一幢教学楼,我们还有个天文台,有了标志性的旋转楼梯。在那个年代,旋转楼梯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新颖的事物。新的教学楼有非常好的教学条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所需的技术设备,教学材料也很丰富。那个时候学校地理系就引进了电脑,那时的电脑要自己编程序运行,我们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到现代科技。
那时我们学校里的李克煌教授也开始注意到了计量地理学,后来又逐渐演化成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个与我们新教学楼里的现代化设施都很有关系。
4、问:1984年学校开始加强建设,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发展,您对这些有什么体验吗?
答:我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因为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经常会去图书馆看书。小说、文学评论、专业书我都会拿来看看。当时图书馆有非常多关于地理系专业的图书,我觉得我在河南大学图书馆阅读的经历,对我去开拓视野、认识世界以及提高思想的深度、广度有非常大的帮助。
5、问:学校发展日新月异,各方面发展也一直在路上,对于现在的河大,您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答:感受特别大。因为一直以来都特别感谢母校的培养,我从 1994 年的时候就担任了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的秘书长,一直到现在,也有 28年了。作为一个校友会秘书长,我一直跟学校保持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我认为自从河南大学成为“双一流”高校之后,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也得益于国家以及河南省对学校的各方面支持,但更重要是我们学校的领导带领着全校的师生能够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再创了河南大学的辉煌。
另外,全国各地的校友其实都对学校现在的发展感到特别兴奋和高兴,我想母校也应该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校友确确实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可以给学校带来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包括扩大学校知名度、争取国内外的资源、提供资金等等。所以说校友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像我们上海校友会下面也有一个长三角药学分会,他们组织的一次校庆学术论坛就把长三角地区研究药学的优秀的教授、企业的研究者和河大的老师召集在线上开会,研究学术知识。这样,专家、企业和学校三者就能马上联系,共同解决问题,学校便也可以省下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我也想给学校一个建议,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去挖掘校友的力量,教学科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甚至可以将校友引进同学们的学习课堂,给学生带来新思想与更多的经验。
6、问:您对当时的同学们还有什么印象吗?时代不同,今天您站在这里看校园中的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您对河大和河大现在的学生有怎样的印象和期许吗?
答:同学们都非常优秀。80年代是社会非常开放、思想非常活跃的一段时间,各种题材的影片迅速传播,各类思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们能够不断地接触到新的世界,不断学习,吸取新的知识,思想非常活跃。我认为活跃的思想和不断的学习在大学教育里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帮助学生吸收各方面的知识,特别像讲座,对大学生的总体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在大学里,我接触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我参加了河南大学大学生辩论队,和辩论队的那批人组成了一个协会,每两个星期都看一本书并互相交流。例如当时我们一起读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第二性:女人》等各种前沿的书籍,有些当时认为是一场梦的东西,现在看来不是了。大家都在各抒己见,各式各样的看法和见解涌在一起,激烈的思想碰撞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对思维的拓展甚至语言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我一直在高校里,对现在的学生还算比较了解,我女儿也在上大二,所以整体情况也了解一些。我觉得虽然都说现在的孩子是“新人类”,你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在一个大学里,我们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我期待河大所有的学生都志存高远,还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学好专业课。在我大学一二年级时,对专业还没有特别重视,我觉得我还有很多欠缺。大学毕业时,我花了半年时间又把大学的主干课程全部自学了一遍。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我不怕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情,我当一名中学老师,也能当一个很棒的中学地理老师。只有被一个远大的目标牵引着的时候,你的人生和能量才能够被唤醒,你才可能做出最优秀、最杰出的事情,为国家、为社会尽可能地做出奉献。
7、问:最近各地河大校友会为校庆做了许多应援活动,例如最近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上海外滩“城市之窗”河南大学110 周年校庆灯光秀,您作为上海校友会秘书长可以和我们谈谈灯光秀的筹备吗?在活动策划筹备过程中您有什么体会?
答:我们在早期筹备的过程中做过很多设想,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够将这次校庆应援活动发挥出最大效应。如果把河大比作酒,我认为现在酒已经足够清冽香甜了,但就是没人吆喝。所以,我们就开理事会讨论,最后一致决定在上海布置灯光秀为母校庆祝生日。确定好应援活动,我们开始集资募捐,整个过程大家都很踊跃,也很积极。有一个校友刚开始就捐了1万块钱来支持灯光秀的筹备。还有一个校友跟我说:“刘老师你不用担心,你最后缺多少钱,我全包了。”也正是因为有了广大校友的帮助,整个灯光秀的筹备才能顺利进行。
8、问:作为曾经的学子、现在的杰出校友,您能分享一下您对河大的情怀感受吗?可以和我们分享您对河大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祝愿吗?
答:在上海校友会2019年主题年会上,我做了一个演讲,讲了我们上海校友会的使命,我问道:“你们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吗?”下面鸦雀无声,我说:“我们是河大人!”做一个河大人不是随随便便说说的,我们是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我们有非常辉煌的校史,我们有厚重的历史。我们曾经排到了全国前十名,我们每个校友,无论是开封学校里的,还是全国各地的校友,都有责任把河大有关的事情做到全国前十。当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全国前十的时候,我们河大怎么可能做不到前十名呢?我期待河大学子每一天、每一步都做好自己,给河大增光、为河大增力。我有作为河大人的责任感和信念感,我们上海校友会正在努力成为上海所有校友会里做的最好的校友会之一。
校友简介
刘强,河南大学1985级地理系校友,现任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期作者:吴孟坤 袁梓莹 曾晓珺 翟艺琳
本期照片:杜凌云
责任编辑:尤海佩
版面编辑:黄莉圆
校对编辑:岳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