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葆庆:当代河南最早的小麦优良品种育种的开拓者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4-08 访问次数:1909
刘葆庆教授在河南大学执教25年,主讲农业概论、耕作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最早从事小麦优良品种育种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担任助教时就开始进行小麦品种育种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查阅资料,搜集世界各国小麦品种达1000余例。又在河南大学农场经过7年的观察比较、反复试验,于1936年写出了《河南大学农场二二——14小麦育种成绩报告》、《秋旱后春季种麦方法之探讨》两篇论文。当时的刘季洪校长和郝象吾院长对他写出的论文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他的这两篇论文被印为专册,发送河南各县农业改进站。此后两年,他积极参与创建河南大学麦作实验室工作,系统地积累和整理出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在精心试验和大胆实践的基础上,他相继撰写出15篇有独到见解与实用价值的科学论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发表。其中尤以《黑麦自然杂交试验》、《麦类品种及品系的分类》、《开封124小麦与美国红石小麦之杂交育种》、《小麦优良品种比较试验》等具有很高的良种培育科研价值,标志着河南省小麦优良品种育种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
抗日战争中河南大学辗转播迁豫西南流亡期间,刘葆庆先生继续克服重重困难孜孜不倦地进行小麦优良品种育种试验。学校每迁到一处,他都结合当地的实际,分析小麦的特性和病害防治方法。他从来不摆大学教授架子,虚心向豫西南各地有经验的老农请教,重视民间总结的实践经验。这种谦虚好学的科学精神给他的优良品种育种试验带来了很大的成功。八年中经他亲手培育出的小麦优良品种有“河南大学H-1、H-2、H-3、H-4”及“河南大学4-11”等5个品种,其中“河南大学H-4”具有产量高、口紧、不易倒伏及对常见的黑粉病、条锈病、吸浆虫病有较强的抵抗力等优点。这5个优良品种试验成功后,在豫西南68县推广种植,获得普遍增产10%的丰收,有力支援了中原人民的抗日战争。
刘葆庆教授不仅在育种学方面成就卓著,而且积极从事小麦栽培学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较有影响的成果。1944——1945年,在国立河南大学流亡陕西宝鸡期间,他不顾教学、科研条件的简陋,大力进行麦作栽培试验,科学地分析总结试验结果,写出《麦类分蘖之研究》、《小麦肥料种类及施肥期试验》、《小麦综合性栽培试验》等学术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他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不顾教学工作繁忙,拿出很大精力主持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他培育出的“河南大学H-4”小麦优良品种经过1949至1955年六年的试验对比,在开封地区11县平均亩产达521斤,比同期“徐州438良种”平均增产14.1%,在洛阳地区试种比“出山豹”良种增产11.3%,在驻马店汝南等地试种比“岫子头”良种增产23.4%,在南阳地区试种比“红和尚头”良种增产17.6%,使河南全省小麦大面积增产,为中原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为河南大学及河南农学院争得了崇高的荣誉。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6月病逝。著有《农业概论》、《小麦育种学》、《河南小麦栽培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