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动态
王全书、廖奔、刘跃进、王立军、武新军教授在文学院百年院庆上的精彩发言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3-03-14 访问次数:6834

王全书:守正创新,百折不挠

简短捷说,我原以为到这里是开个座谈会,没有稿子,随心所欲地讲一讲,后来。文学院的领导说:我们给你起草了发言稿。昨天晚上我又赶了赶,咬文嚼字、吹毛求疵。刚才视频中冯友兰先生的小女儿——宗璞先生讲了很多,我在这里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就用一首《沁园春·百年河大》作结。

沁园春·百年河大

题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九大前夕,备受世人瞩目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高校名单揭晓,吹皱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201792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广电台等各大媒体同时披露:河南大学与郑州大学一起,双双入选世界双一流高校名单。经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河南大学实至名归,重返国家队,回归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抚今追昔,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计工拙,赋得沁园春一首,以抒对母校的尊崇感恩之情。

河大学堂

留欧预校

百载煌煌!

秉新民明德,

止于至善

大钊播火,

冯、范树梁

造就雪垠、

宝华、邓拓、

马可、吴强、赵九章……

废科举,

有碑存贡院

信史流芳。

 

古都铁塔铜墙,

历抗战风云总自强。

徙鸡公、潭镇

百折不挠;

创新守正

厚重昂藏。

世界一流,

区域引领

圆梦中华再启航。

英才涌,

蕴中原神韵,

虎跃龙骧!

二〇一七年金秋

注释:

河大学堂:指1902年成立,与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昌大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浙江大学堂、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等同时期的河南大学堂,距今已有115年的历史。

留欧预校:指1912年开设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与当时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上海南洋公学,同时成为国内仅有的三所向欧美派遣留学生的基地之一,距今已有105年了。

秉新民明德,止于至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国立河南大学的校训。

冯、范树梁:冯指冯友兰,范指范文澜,一大批名师在河大传道授业解惑。

造就雪垠、宝华、邓拓、马可、吴强、赵九章……:均为在河大攻读过的校友。姚雪垠,我国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李自成》等;袁宝华,一二九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朱镕基的恩师,历任国家经委、计委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等职;邓拓,我国著名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杂文作家、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著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马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创作的歌剧《白毛女》、秧歌《夫妻识字》、歌曲《南泥湾》等享有盛名;吴强,我国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日》等;赵九章,两院院士,中国卫星之父。还有数不胜数、灿若群星的大师级、国宝级的科坛巨匠、学界名流、文坛泰斗政界要人等等。

废科举,有碑存贡院:清道光24年重修河南贡院时所立,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珍贵文物至今还在河大校园内完好保存。河南贡院建有房屋一万多间,规模宏大,与北京顺天贡院、南京江南贡院、广州两广贡院并称全国四大贡院。由于北京顺天贡院被八国联军焚毁,1903年、1904年的两次全国会试改在河南贡院举行,演绎了中国科举大戏的最后一幕。从此,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中国科举制度一朝废止。美国著名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化》一书中评价道:科举制在1905年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就其现实的和象征性的意义而言,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种转折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

徙鸡公、潭镇:抗战期间,河大先后迁至信阳鸡公山、嵩县潭头镇(今属栾川县)、淅川县荆紫关、陕西宝鸡等地办学,经历了八年的颠沛流离和顽强抗争。

创新守正:2017912日,河大新任党委书记卢克平、新任校长宋纯鹏在与原党委书记关爱和、原校长娄源功交接会上表示:要守正创新,既要承继河南大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家学渊源和精神品质,也要更加聚焦聚力国家和河南重大战略需求,认真研究一流大学的成长规律和百年河大的发展轨迹,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谋划。

区域引领:河大多年来在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入选世界双一流大学,就是对河大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团结奋进、屡铸辉煌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廖奔:百年耕耘,再创辉煌

大家好。我尊敬的老师们,你们好,祝你们健康长寿。跟我一起读书的七七、七八级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身上都有铁塔的印记,值此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华诞之际,我站在这里,站在这四十多年前就熟悉的、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心情十分澎湃。我想向母校说三句话:一、致贺母校;二、感恩母校;三、祝福母校。

一、致贺母校。母校走过了百年风雨,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求索的传输。百年来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世纪精英、文化骨干,还有更多默默把汗水浇灌在中州大地的耕耘者,接续了河洛文化、中原文明的薪火相传,使我们这块养育着一亿人的土地,能够保有文化底蕴、朗朗书声,为今天的大国崛起、民族复兴贡献了应有之力。

二、感恩母校。母校把上山下乡八年荒废学业的我从文化荒漠里救赎出来,让我接续上历史的文脉,给了我飞翔的翅膀。我尤其感恩的是母校培育了我家两代四口的河大人,我母亲河大水利系毕业,父亲廖立、我、刘彦君(廖奔妻子)均出自中文系。1943年,父亲从南阳老家考入河大文史系,在这里参加中共地下党;1948年,到豫西解放区工作;1950年,河大组建中文系,组织上调他到这里担任党代表,做任访秋教授的助教,后来他当了系组织书记、系副主任;1958年,调回郑州大学。我出生于这里,一岁半,我母亲的黄河水利委员会迁到郑州。我1977年考上河大中文系,结识刘彦君相伴至今,所以我们两代四人的终身学业事业都从这里起步,我衷心感念母校的培育。

三、祝福母校。母校承载着中原的梦想,我们无不祈盼着她的凌空高蹈。百年来,母校迭经坎坷,坚韧跋涉至今,其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业绩和辉煌。大家都期盼着母校能够更加牢固地挺立于中原大地,一代代的河大人为之付出了终身的心血。从前辈到我的老师们,到以我的同学关爱和为代表的新河大人,到今天的文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一直都在努力拼搏,祝福母校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最后祝母校鼎峙中原,砥柱中流,泽被千秋,垂范万世,谢谢大家!

刘跃进:握紧前人接力棒,奋进当代新使命

听了前面几位先生的发言,我很受感动。我自己也是七七级的大学生,虽然不在这里读,但是刚才听到廖奔先生谈到他上大学之前八年的知青生活,我想到我上大学前一年的知青生活。但是我想我们这一代人都跟大学,特别是恢复高考之后,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能够作为一员曾经、现在都是学生,我在这里能发言,特别是在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庆典的这样一个欢快的时刻,有幸在这里发言的,是真的备感荣幸。

我们想,百年的历程确确实实在人类的历史发展史上,应当说是短暂的瞬间,而对于个人而言,能够赶上这样一个隆重的历史的节点,也是千载难逢的事情。我向来相信缘分,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缘分。

我自己从1969年到1972年,我曾经在河南信阳潢川县黄湖农场,在那个团中央的五七干校生活了三年,当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来到河南大学,我才知道,我的老师姜亮夫先生1933年在这里(河南大学)任教。河南、河南大学,与我便有了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我大学毕业以后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是清华大学,我在那里教了十年书。那么这所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的前身也是留学欧美的预备学校,这也是这两所大学相近的地方。姜先生是1926年考入清华,1927年在梁启超先生的介绍下到东北大学任教。九一八事件之后,他逃离东北,辗转来到了这里教书,后来又从这里到欧洲留学。我19821月到清华大学任教,1991年到社科院工作。这些情形,我都在我的一些文章里有所表述。而今我又追随着姜亮夫先生来到这里,来到河大,我想这不就是一种缘分吗?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他的辉煌的历史在清源先生的著作有了详细的描述,在这里自然不用我多说。那么在回望过去辉煌的时候,我想到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作为一个老师的荣光。我们纪念文学院百年的历史,其实就是在纪念一代又一代的前辈的老师,前辈的学者。关爱和老师在为学科史作序的时候,专门开辟了学术系于学人的一节,将文学院早期的发展,按照那些老师的三个时间点做了划分。现在看来,这些老师都已经是名垂青史、闻名遐迩的一代宗师。他们的学术成就固然叫人钦佩。但更重要的,我觉得是他们培育人才的那种精神。他们就像火种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们的弟子,也照亮了中国的学术界。一个教师的光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个优秀的学者,一个优秀的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昨天在一起聚会的时候,我记得是哪位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说:说在下一个100年庆典的时候,我们也可能成为回望的对象。那么,文化的传承,教师有着无上的荣光和责任,这是我特别想说的一个教师的荣耀。

第二句话,特别想说的是一个我们回望前辈学者的时候,那种学术的情怀。20世纪的前期,中国学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我们仰望着那些学者,他们始终视学术为生命,将自己的研究和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33年,姜亮夫先生在河南大学任教的时候,他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殷夏民族考》。在这篇文章当中,他首先提出了夏民族以为图腾的理论命题。1983年,姜先生在回顾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写作此文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件接踵而来之时。当时心情非常苦闷,于是从个人稍稍有些修养,有点把握的史学论入手。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本来还计划写民族性,民族文化特点,更不思量。想第4件写民族贡献和今后出路,但民族文化特点用”“两字作为引子,再深入,问题越来越多,以致大弊。这就是姜亮夫先生当年在这里任教的时候,前前后后他的一些思考。之后,这个命题历经黄文山,李则刚、卫聚贤等人的接力,到闻一多先生写作《伏羲考》时,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是我们帝国的象征,发明龙图腾,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救国的理想。我们从院史的介绍中看到,那个年代的老师,不论他们研究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古代文字,还是研究古代文学,无不源于他们渴望祖国强盛,酷爱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因而,他们的研究也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性,而那代学者的学问也就超越了一般的仅仅固守学斋的学者,这是我们需要特别继承的一点。

第三句话,我想说的是历史的责任。历史的责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学者的肩上。我们在纪念文学院百年历史的时候,在感到光荣的同时,我们更要接过前辈的学者的接力棒,继续前行。今天客观地说,我们应当说,赶上了历史上做学问最好的时机,国家的开放、视野的拓展、经费的充足、阅读的便利,我们确实没有理由做不好学问。总结前辈治学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我想就是他们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好基础,与时俱进。这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对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秀传统做系统的总结,整合力量,同时也更需要我们今天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学问,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再次祝贺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华诞。

王立军:辉煌永续,风华常驻

尊敬的母院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八一级的王立军,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值此母院百年庆典之际,特向培养我的母院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引领我进入学术门径的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感激,并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向河南大学文学院的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由于在外地学习,无法亲自到现场为母院道贺我感到非常遗憾。

能够成为河大中文的一名学子,是我莫大的幸运。回想刚入学时的懵懵懂懂,第一次扛着行李走进学校南大门时的那种心灵震撼,课堂上对老师渊博学识的无比崇拜,生活中与同学们结下的深厚的友谊,这点点滴滴,都凝结为我前行的动力。

永远难忘老师们的教诲之恩,永远难忘母院给我的丰厚给养,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为自己是铁塔牌而感到自豪。衷心祝愿母院辉煌永续,风华常驻。谢谢大家。

武新军:百年传统与创新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文学院百年华诞,并举行中文学科创新发展论坛。首先我提议全体在校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历届校友返回母校!

这几天,有两个关键词时时萦绕在我脑海中,一个是百年历史传统,另一个是创新发展为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百年院庆,使全体师生能够在舒心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交流、写作,文学院经过两年的努力,整体完成了办公环境的改造,完成了院史馆的建设,把百年历史经验以物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编辑我在河大读中文过程中,在建设院史馆过程中,在筹备百年院庆过程中,我们越来越鲜明地感受到我们百年的历史传统,这一历史传统充满了智慧、激情和力量,充满了创造性活力和温暖温馨的故事。发掘、继承、激活我们的历史传统,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推动学院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历史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理解。

第一点,我们的历史传统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明德新民、立德树人是我们的传统:一百年来,我们的前辈们一直站在明德新民的高度培育新人:截止去年,文学院共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各类人才129814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各高校文学院的主要领导与业务骨干,多数都来自于河大中文系;在全国其他高校,许多中文系校友也发挥着学术引领作用;河南省各重点中学的领导者与语文骨干教师,中文系校友亦占居着主导份额,在引领河南省中学语文教育方面,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经济建设等行业,中文系毕业生同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觉得,不断超越、止于至善是我们的历史传统:一百年来,我们的前辈们笃行日新,止于至善,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形成一种严谨求实、不折不饶,创新创造的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中,师生们自然而然地会远离因循、保守与计算,自然会潜心教学与科研,读书与写作。这种良好的氛围,是文学院能够快速发展的保障。

我曾不止一次听人说,从一个人的性格与气质,可以判断他是不是河大中文系出身。为什么?因为历史传统塑造并改变了我们。前辈们不仅教会了我们专业技能,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教书育人;前辈们春风化雨,激活了我们的志业理想与道德情感,给予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力量。什么是百年历史传统?在座的每位老师,每位校友,每位同学,都是这个传统的重要环节。因为有着共同的经历、情感与记忆,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回忆过去,一起展望未来。

第二点,百年历史传统有什么用?

一个人、十个人、一百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百年历史传统给了我们信心与力量。这些年,我们接收到无数校友的建议,接受过无数校友的帮助和支持。30后、40后、50后、60后的前辈们悉心指导,青年校友们鼎力相助,给了我们奋勇前行的力量。校友们的殷切期待,也给了我们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我们一定会奋勇争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代人的经验,也是有局限性的,百年的历史传统可以给我们经验与方法:这两年,我们想进行文学跨学科的实验,我们发现了百年历史中诗书乐画、文史哲紧密结合的传统;我们想要解决教学、科研与育人脱节的难题,我们看到教学、科研与育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历史传统;我们想要推行并完善助教制度,我们看到通过助教制培育青年学者的成功经验;我们想改善师生关系,我们看到百年历史中一个个师徒情深的感人往事;我们想要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遇到了无数前辈们关心国运与民生的传统!

第三点,在百年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我们能做些什么?

今天,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大学赋予文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国际一流学科,是冲击A类学科。这一任务是光荣的,也是文学院全体师生责无旁贷的使命。文学院将会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重中之重,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引擎,推动学院学科快速、高质量发展。

2022年,国家领导人鼓励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深化理论学习,加强理想信念,炼就过硬本领,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会坚持立德树人,致力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拔尖学生实验班为抓手,充分展开学生中心、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思维与能力考核等实验,并逐步把实验的成果推广到其他班级。我们会逐步完善课程准入、课程评估和课程淘汰机制,大力建设研究性选修课程,建设与一流学科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我们会努力营造建设一流学科的氛围,倡导宽松宽容与交流对话,建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有人文关怀又有规则限制的学院氛围,激励全体师生在创新趋动的氛围中不断超越自我,推动学院学科创新发展,天天向上,止于至善。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会突破旧有的学科框架,不断凝炼新的学科方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为中文学科注入新的活力,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河南大学文学院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会努力建设一流成果的产出机制,尊重人文学科成果的产出规律,通过导师组会、读书会等方式,培育导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临时聘任研究人员的科研团队,催生高端研究成果.

我们会努力建设品牌化的社会服务,精心打造社会服务的典型案例,以中原语文教育联盟建设为抓手,提升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引领提升河南省语文基础教育的水平。

我们会以更开放的心态办学,切实拓宽国际交流的渠道,扩大留学生规模,让更多的师生走出去;创办对外学术交流的网络平台,增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领导!河南大学地处开封,地方队要想打出全国队的水平,确实存在许多困难,譬如,学科建设经费缺口较大,国际化程度受制于地方整体水平,与中学教育的合作方式不够完善,某些教学科研项目缺乏现代技术条件的支撑,横向合作项目整体偏少等等。我们有信心逐步克服这些难题,也期待各位校友能够牵线搭桥,施之援手,在文学院艰难爬坡的时刻,能够推一把,拉一把,把学院学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校友长期以来对母院的关心、帮助与支持!祝各位校友生活幸福美满,事业更上一层楼!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