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动态
张国臣教授为武术学院硕博研究生亲授专题课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3-03-15 访问次数:2554


大学即大学问家之学,治学要拜名师掌握方法。3月4日—5日,河南大学武术学院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国臣教授为武术学院硕博研究生作“体育科学研究导论2023系列课程”,讲授“学术论文写作及《少林八段锦哲学理念渊源特点》”等内容。他以亲身经历和感受,与中外4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互动交流,并邀请前来听课的嵩山《少林八段锦》第十代传人焦宏敏拳师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4日上午,张国臣教授作《学术论文的选题语言及“五步写作诀窍”》主题课,吸引了文学院及其他学院的同学前来旁听。他引经据典,语言形象生动,积极和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实践是成长的阶梯,经历是人生的财富。张国臣,1956年3月生,登封市宣化镇人。现任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多年来,张教授开拓创新,笔耕不辍,曾先后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检察官文联主席,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等职。出版《嵩山的流泉》丛书等20多部,撰写10集《嵩山》文学脚本,央视拍摄连播;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出版《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法学著作四部,连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其“亚洲影响力人物”殊荣。



张国臣教授首先强调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他在实践中学习写作、教授写作课、研究写作理论,将几十年的写作经验和心得体会无私地教给同学们:

第一,什么是学术论文?他从学术论文的概念、种类和特点出发,对什么是学术论文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第二,为什么要撰写学术论文?他指出,学术论文具有促进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的社会意义、加快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的历史意义,以及推进理论研究和科学文化发展需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学术论文如何选择课题?他认为,选题关系着论文写作的成败。他结合自己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提出论文选题的三个要求:联系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客观上要有科学价值。他列举自己在省委机关多年的文秘实践事例,证明了选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


第四,学术论文写作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他强调,论文的语言需要以内容的科学性、概念的准确性、判断的严密性、推理的逻辑性以及用词的规范性为主要特征。

第五,学术论文写作的“五步法秘诀”有哪些?他将创建大楼的过程巧妙地融入到起草文稿的“五步法秘诀”中:一是广泛调研学习,收集“砖瓦材料”;二是认真研究提炼材料,创新“大楼亮点”;三是列出论文三级提纲,勾画“四梁八柱”;四是静心撰写初稿,务求“窗明几净”;五是集体朗诵修改,实现“楼高坚美”。



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做学问由浅入深方见真谛。当日下午,张国臣教授讲授《由技入道:当代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学术专题课,进一步和师生分享治学经验,满怀激情、具体生动地讲述了科学治学、创新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新思路。

张教授认为,幸福和奋斗成正比,硕果和血汗成正比。行百里者半九十,科学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新时代治学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一,学识是治学之基。学识即学问和知识,是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的一生。

第二,胆识是治学之力。胆识,即胆量和见识,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增加自信心,战胜胆怯退缩心理的重要法宝,是经历苦难、战胜困难后才能培养出来的高贵品质。

第三,见识是治学之门。见识即见解、知识,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决定的能力。见识产生于人的才智,也产生于他的天性与心地,是广泛地接触事物,扩大见闻和知识的结果。见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高度。见过世面的人往往让人感到很“优秀”,彬彬有礼,从容淡定。

第四,认识是治学之法。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同时,他强调,治学需要脚踏实地,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双一流”大学为学术创新发展提供优美的治学环境。环境可以教育人,可以改造人,可以成就人。与凤凰齐飞,必是俊鸟;与虎狼为伴,定为恶兽。看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经常与谁在一起就知道了。3月5日上午,张国臣教授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文化研究成果,进一步就少林文化学科武术文化深入探讨,讲授《少林八段锦》的哲学理念、渊源及特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段锦代表性传承人、少林八段锦第十代传人焦宏敏,和郑州、登封等地的知名学者走进武术学院,与40多名中外博士生、硕士生一起旁听,将课程推向高潮。


张国臣教授认为,中国嵩山少林武术文化缘起嵩山少林寺,是嵩山地区包括寺僧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


第一,《少林八段锦》之名,源于养生功法《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锦”字是由“金”“帛”组成的, 以表示其精美华贵, 如丝锦那样绚丽精美;在功法中,则形容导引术气息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因它是精选《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十二势”中的八段经典精华动作,如锦丝柔綿,疏通人体经络脏腑,发功快,见效速,非常珍贵,故称为“锦”,总称《少林八段锦》。

第二,嵩山是和谐之圣山,体现佛、道、儒"和谐"精神。嵩山少林禅宗的哲学理论是善爱和谐,不但教育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指导产生出独特的武术形态,指导创立了奇妙的养生功夫《少林八段锦》。

第三,嵩山是中国功夫之源,善爱和谐理念指导少林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少林八段锦》是禅、武、医科学融合的结晶。禅学善爱理念,指导功法形式柔和;武学拳势松紧,形成八段精华动作;中医学疗法,引导意念气息通达通过“调身”“调息”和“调心”,在生理上疏通人体经络,保证人体气血畅通,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在心理上还可改善人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八段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功法口诀首句即为“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实际上就是通过入静,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为了让师生听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悟少林八段锦教学内容,张国臣教授当场邀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段锦代表性传承人焦宏敏拳师,回答了非洲博士研究生刘汴京和国内多名研究生的提问,讲述少林养生功法——八段锦的功法技术特点,禅学理念和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间的练法等,并带领师生到室外进行实践,使中华武术千年魁宝“少林八段锦”真正走进大学校园。



创新是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不断进步的灵魂。张国臣教授强调,“少林八段锦”源于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其动作朴实有效,易学易练,动作独特,开发大脑潜能,内外兼修,三年易筋,九年洗髓,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瑰宝。


张国臣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在场学生受益匪浅。同学们一致认为,本次“体育科学研究导论2023系列课程”,内容丰富,哲理深刻,创新教学,具体实用,十分精彩,对于文化研究、学术论文写作和武术文化传播都极具指导和借鉴意义。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