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文学院举行张国臣教授书稿捐赠仪式暨学术报告会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3-02-26 访问次数:3892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223日下午,中文1977级校友张国臣博士书稿捐赠仪式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原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1977级校友张国臣,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唐胜,1992级校友、焦作市科协党组书记张忠伟,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魏清源及学生代表40多人出席。仪式由院党委副书记涂钢主持。


张国臣博士首先满怀深情的回忆了自己在中文系的学习与收获,谈了三点体会和感言。一是感恩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决策。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使千千万万青年通过高考公平竞争,进入大学读书,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用之才。二是感恩母校河大老师的精心教育培养。他通过对任访秋、冯友兰等文学院教授请教采访生动事例,以及大师们的谆谆教诲与科学指导故事,说明大学是大师之学,一所名校的名师对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使学生受益终身,表达了殷殷感激之情。三是感恩河大领导老师的关心培养支持。严谨务实校风的熏陶影响,使自己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在四十多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科研、创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出版了三十多部书,创立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圆了中国作家梦。


张国臣博士非常感谢河大领导、学院党委和恩师们的精心教育帮助,在河大文学院100华诞之际,决定捐赠四十年来笔耕撰写的《中国少林文化学》《神奥嵩山》《嵩岳烽火》《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11部著作亲笔原稿、改稿记录的手稿等珍贵材料,捐赠1988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等20多本珍存独本样书,向文学院老师们汇报自己学习工作思想成果,同时向文学院百年华诞献礼。张国臣希望文学院能继续发扬河南大学的优良学风,再创佳绩,实现文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孙君健副校长代表学校和文学院对张国臣博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说,张国臣博士捐赠的著作、手稿,是对文学院建院百年的宝贵献礼,这些著作与手稿非常珍贵,是七七级校友的四十多年持续创新笔耕成果,是河大严谨务实校风的佐证,也是河大校友不忘初心使命,奋力拼搏的结晶,必将进一步的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奋斗前行。河南大学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技战略目标,有责任、有能力建设好河南大学文学这一领头学科,为实现双一流高校目标而努力奋斗。


魏清源教授对张国臣校友的捐赠表达了欢迎与谢意。他说,张国臣同学所撰写出版整理的著作、口述与手稿,为学院的学科研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宝贵原件,极具珍贵学术价值,学院会积极将其展示并保存在院史馆,推动学院进一步优化文学学科建设。

百年芳华正此时,百年仍飘翰墨香。此次捐赠深刻展现了河大学子对母校的感恩与关怀之心,加深了学院与校友的情谊,坚定了学院建设、优化文学学科的决心。文学院也将发扬百年积淀,在新的征途上踔厉前进,庚续文脉,再创辉煌。


杨萌芽书记代表文学院接受捐赠


唐胜向张国臣颁发证书


河大校院领导与张国臣博士在捐赠书稿前合影留念


张国臣博士书稿捐赠仪式全体人员合影

科学治学学术报告会

书稿捐赠仪式结束后,张国臣博士受邀作了题为《由技入道:当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科学治学之诀窍》的学术报告,与在场师生交流探讨。报告会由党委书记杨萌芽主持。

张国臣博士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治学的涵义和特点是什么?他认为,治学就是研究学问、做学问,具有开放性与分析性,强调中外兼收、古今贯通、材料搜集与分析的重要性。他引用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论”,指出治学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作用,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素养的需要。

第二,为什么要治学?他认为,一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需要, 知识治愚,增加智慧。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治学进步的文明史。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三是培养人才素养的需要,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握人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规律,少犯错误,为人类创造精神产品,奉献社会。

第三,怎么科学治学?他认为,学识是治学之基、胆识是治学之力、见识是治学之门、认识是治学之法。

首先,要科学读书。他介绍了恩师任访秋教授教导的“三要法”:一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要“牛嚼”精读,要把中外名著认真分析记之,“不动笔墨不读书”;三要“鲸吞”泛读,要博学,扩大阅读量 。

其次,要选好方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诚拜名师,科学树立研究目标,勇于理论和实践创新,深化自我认识,提高思想认识,砥砺奋进,奋攀高峰。

其三,要把握学术论文“写作诀窍”。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珍惜时间,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关注细节,精益求精。他介绍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起草文稿的“五步法”:一是广泛调研学习,收集“砖瓦材料”;二是研究提炼材料,创新“大楼亮点”;三是列出三级提纲,勾画“四梁八柱”;四是精心撰写初稿,务求“窗明几净”;五是集体朗诵修改,实现“楼高坚美”。

学术报告会过程中,张国臣博士旁征博引,与在场学生积极探讨交流,以研究成果真实事例故事,分享自己关于治学方法的认识,现场氛围轻松,师生热情高涨,掌声不断,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评价认为,这是场成功的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坚定了理想信念,弘扬了严谨校风,鼓舞了学术勇气,加深了学术研究写作规律的认识,回答了学术研究论文写作难题,对同学们科学治学作了方法论指导,有助于同学们积极投入治学实践,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学术创新发展。


个人简介


张国臣,河南大学文学系1977级校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中岳嵩山文化学者。大学期间发表多篇文章、编撰出版2本书籍。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大少林武术学院副院长,讲授文化写作课。



1988年走出高校,先后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社会治安综治办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在多年工作中,他弘扬河大严谨、求真、务实校风,加强理论与实践创新,主持起草了大量文稿,得到国家和省级领导批示,进入决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完成了最高检和河南省多项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撰写了10集《嵩山》文学脚本,中央电视台拍摄连播;出版《中国少林文化学》《嵩山的记忆》《嵩岳烽火》《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专著30余部;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2011年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其亚洲影响力人物殊荣。


2019年退休后被母校返聘为教授、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继续发挥特长,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创新。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