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文萃
时值毕业于河南大学四十周年,感而赋之暨杂感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3-10 访问次数:11159

七律•驻车云南永仁,年近春节,

时值七七年考中河南大学暨毕业四十周年,感而赋之

赵宜阳撰韵


浩劫十年科举亡

会朝乡试捷东堂

梁园谈席子狂简

黉序学遒时显昂

驹隙卌秋多谲诡

渍油一梦甚荒唐

告归三径鲜闻事

微志闲抛任杖乡

                                 注:1、会朝:读音huì zhāo。一朝,一旦。

                                  2、乡试:古时士子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号为“乡试”。

                                  3、东堂:本指晋宫的正殿。晋武帝时郤詵于东堂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4、狂简:《论语•公冶长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黉序:古时指学校。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圣人司教化,黉序育群才。”

                                  6、学遒:学业结束、完尽。宋·苏轼《滕达道挽词二首》:“肮脏仪刑在,惊呼岁月遒。”

                                 7、显昂:(社会声望)显扬崇高。《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后人有诗赞曰: 清河 崔琰 ,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於 汉 主,千古名扬!”

                                 8、三径:西汉末年,王莽擅政。兖州刺史蒋栩归乡隐居,庭院中开出三条小径,唯与同样逃名避世的羊仲、求仲二人来往。后以此典比喻退隐避世或寄情山水。

                                   9、杖乡:典出《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六十岁后可拄杖行于乡里。


《河南大学毕业四十周年杂感》

赵宜阳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先生这首【送别】,最能代表此时写这篇杂感的心情!

          河南大学大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36年,由时任校长刘季洪根据李敬斋、许心武两先生校园规划的蓝图而设计兴建,为中西合璧的牌楼式建筑,此建筑风格是近代建筑的标志,在国内大学中独树一帜。中门正面上额横书“河南大学”。


               四十四年前,我们考入了这座充满坎坷历史的大学名校。河南大学七七级美术系部分同学在学校正门前留影。


河南大学正门内侧门楣横书校训“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作为河南大学在校学生的我们,于1982年春节之前拿上毕业证,最后一次从这里走出,走向社会的舞台。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河南留美预科学校,是河南大学的前身。其校门建于1912年,后被毁。2002年,为迎接90周年校庆,学校在南大门内侧按高度、宽度1:1比例、深度1:0.5比例复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民国时期全国三大留学教育基地之一,首任校长林伯襄先生雕像矗立其侧。

         河南大学礼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1年11月20日 动工,1934年11月28日建成。由瞿茀章教授主持,鄢少章先生绘图设计并管理施工,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高24.4米,为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给人以气势恢宏、巍峨壮观之感。范文澜、华罗庚、陈景润、罗伯特•蒙代尔(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曾在此讲学。至今大礼堂仍是学校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七七级美术系部分师生在艺术楼门前合影

       六号楼是河南大学老图书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现存最早的近代建筑,始建于1915年,1919年4月落成,在时任校长、建筑学家李敬斋的指导下设计完成,是当时行政、科研和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该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平面呈“T”字型,建筑面积2122.92平方米。尹达、白寿彝、赵九章等曾在此学习读书。1925年7月,李大钊先生在此作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演讲。

西北艺术考察途中,经过陕西临潼骊山,几个同行的同学在骊山山顶生起篝火,有仿烽火戏诸侯之意

河南大学七七级美术系在西北艺术考察途中的部分留影。八十年代初期,学生大都十分穷困,照相的胶片也都是同学从专业摄影师那里淘来的过期胶片。虽然成像不太清晰,却有着特殊的趣味和强烈的历史画面感!

        河南大学斋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至1926年,6栋东斋房和2栋西斋房相继建成,其后东斋房增至十栋,作为学生宿舍。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至大礼堂轴线两侧井然排列。斋房屋面为横三道屋脊,屋面四周有城垛式的女儿墙相围,每个斋房入口,设有仿古式垂花门罩,两个垂柱之间,雕刻着形态各异的30块木雕花板,花板上或是梅兰竹菊,或是珍禽奇兽,让素净的斋房透露出了玲珑俊秀。

    东排十栋斋房的最北边第十栋斋房,是河南大学七七级美术系音乐系全体男生的宿舍。这里曾生发并记录着一群从乱世中走来的年轻人在四年学习时光中的喜怒哀乐。


          安阳市美协主席唐川府(右)与博物馆展览设计河南首席、大神CEO胥昌群在自己曾经住的东十斋宿舍门前留影。


                      2018年七七级美术系同学在安阳林县石板岩乡聚会,新乡市美协主席杨淼同学当场挥毫。



        河南大学七七级美术系有两位奇人,一位是高健,即照片中的听琴者。此人谙熟东西方哲学,亦堪称杂家。曾帮助不少院校各种专业多位申评获取教授职称者辅导写作论文。他自己却是一身布衣!

        另一位是董钺,照片中一身前苏联戎装者,此人通晓俄国暨前苏联文学史,并通读该国所有著名作家的小说代表作,有着强烈的苏俄文化情节。

        此二位除了专业精湛,还能在自己的专业之外深究广取!此所谓奇者也!

     (抚琴者乃开篇律诗撰韵暨言此杂感者。)

安阳同学高健、唐川府,开封同学王穗生、王宏伟到郑州巡视,与郑州同学合影留念。


                    照片的记录永远是过去时!在进校三十周年时,河南大学七七级美术系同学最大数量地会聚在母校,大家在大礼堂门前合影。不觉间已是十四年前的事情了!大家又老出了十四岁,距离古稀之年已是时日无多了!

                   时值毕业四十周年,因为疫情原因,再者大家也都年近古稀,没有能够再次聚会,实为憾事。诚如李叔同先生【送别】歌词中所言:“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虽然,大家都在心里惦记着同窗的一众!祝同学们身心健康,寿比南山!互相牵挂,直到永远!

                   向我们的母校致敬!

                   向曾经教导我们的老师们致敬!

                   向早于吾辈仙逝的杨一耕、张怀庆、李选、罗治安等四位同学致以深深的追念!

                  感谢本班同学胥昌群为本文不辞辛劳,提供资料。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