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河大,让我用脚步认识你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8-06-28 访问次数:1627
河大于我,是一位感情深厚的挚友。我对这里的一花一叶都有深情,因着他们都是面带微笑的风景,同样,也是目光。
我走着,思着。出宿舍,铁塔静立,脚步却走过了浮沉。挥别湖光塔影,往西移几步,听,琴房楼里飘来了一串音符。门前的广场以马可先生名字命名,马先生早年学习化学,后来却选择用音乐改变世界、鼓舞人心,他的歌曲至今听来,仍然满怀悲怆和力量。
广场的西南角,便是大礼堂。好像是那一年,七月流火,满路黄花堆积。暮色四起,礼堂周围灯光全开,广场一片透亮。有一次到礼堂听李肇星的讲座,我坐在二层,先生谈吐自如,淡定大方,回答着外交见闻和政治所想。时间再往前拨几十年,冼星海曾在这里公开排演抗战节目,这里也接待过流亡的东北大学师生,战火、爱火、怒火皆有发生……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放缓了脚步。
由此向西,穿过邵逸夫图书馆。这是邵逸夫先生当年为河南大学捐建的,1992年动工,历时一年建成。晨光中,她静然矗立,接纳无数学子在这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这样的年代,读书是最简单的高贵。
从鲜花与青草的怀抱中走出来,转身一望就是七号楼,又名博雅楼,楼阁设计兼具中西,心怀历史与未来。这里树影婆娑,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衬托出了她的秀美与典雅。
顺着笔直开阔的博雅路,遥遥看到了南门。道路两旁,枝头新芽,正当开时,随风絮说往昔的内容。对面是整齐划一的斋房,要去斋房,还得穿过一片草坪。横七竖八的路径中,立着一块校歌石。就是这阙歌,就是此地,我见到了很多毕业后返校参观的校友。趋前倾听,校歌的旋律此消彼长,足以消永夜之长。而此时,他们的脚步自然和我的脚步交织在一起。
六号楼自在地躺在草坪的南边。看着立在它身旁的守常先生塑像,心里不免咯噔一下,近九十年前,李大钊先生来校演讲,让这里成了传播知识和真理的殿堂,这里也是当时最让大家感到激情和能量的地方,如今,尽管身处商业浪潮,但不息的精魂却不断地点燃着后来之火,日新日盛。而此地之于学者傅斯年,更多的就是感动了。那年先生来校之时,大雪纷飞。屋外寒风刺骨,室内却激情似火,大家对学术的真情和对大师的追问,打动着先生,一连几个小时的演讲竟毫无倦色。
再往南走一点,就到了预校时期的校门。习惯性地注视老校长的铜像,这是我从进入校园时就隐隐珍视的地方:每当精神恍惚或者下笔没有灵感时,我都会选择来这里坐坐,看看。林伯襄先生当年就是在这里展开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他的眼神至今闪耀,发出忽闪忽闪的星光。我围着校门旧址踱步,我没有诗人的衣袂飘飘,却依然听到了浪漫的歌唱。那年我们就是在这里,朗读着,背诵着,别人的,自己的,对贤士先辈的缅怀与尊崇。
走了一大圈,就到了路的尽头,却没到脚步的尽头。南门好比是这里文物的“大哥”,雄浑而古雅,内侧门楣上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熠熠生辉,带领着河大最原始的风景。
古人有七步成诗的典故,我做不到,我只有脚下的路,但我用这七千步认识和深爱了一座“城”,河南大学,我的青春城邦。
铁塔学子青春的喜乐与遗憾,不仅挥洒在古雅的明伦校区,也流淌在生机勃勃的金明校区。坐上33路公交车,窗外风景呼啸而过,我的脚步也历经了这座古城的东西维度,到达新区。
我一般都在志义体育场下车。大一那年,我们的军训就是在这个地方迎来终结的。那天细雨蒙蒙,十多天的辛苦坚持在风雨中得以加冕洗礼,当最后分离的哨声与上课的铃声一起响起,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脚步已经从“一二一”的自然协调,变成了“从泥泞走向美景”的脚踏实地。
新校区的街道都是以河大前辈学人的名字命名的,而“从半空中鸟瞰,新校区的地形酷似古代青铜器‘钺’。”这一点,和以建筑和景物命名的老校区略有不同。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这里的一切都不是古典园林式草木含情般的曲径通幽,而是高楼湖水互奏共鸣的交响恋曲——就像我静静望着的那座“琴键楼”,总是在阳光下亮眼夺目,能在那里消费掉自己时间的人,即使青灯古卷,仍旧热火朝天吧。走过这里,不是漫无目的,而应该是从脚印上升的太阳,照亮每一双紧张的双眸。
新校区的道路都是以河大前辈学人的名字命名的,而“从半空中鸟瞰,新校区的地形酷似古代青铜器‘钺’。”这一点,和以建筑和景物命名的老校区略有不同。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这里的一切都不是古典园林式草木含情般的曲径通幽,而是高楼湖水互奏共鸣的交响恋曲——就像我静静望着的那座“琴键楼”,总是在阳光下亮眼夺目,能在那里消费掉自己时间的人,即使青灯古卷,仍旧热火朝天吧。走过这里,不是漫无目的,而应该是从脚印上升的太阳,照亮每一双紧张的双眸。
教学综合楼和马可广场是我的下一站。新区的教学设备自然胜过老区,但大家都一样的低调勤勉不变:任庭前花开花落。这可以算是河大的精神特质了吧。马可广场那里好像又在有着什么活动,迎新、表演、总结、表彰……大学里活动之多,总是让人眼花缭乱——今天我们是无怨无悔的志愿者,明天就是走向五湖四海的追梦人。也许我们一生要做的,就是拓展这里的路。什么是路?诗人说,是启程的宣言,写在一页叫做泥土的纸上。
不经意地看着这里的每一条路,总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年岁有异,步履都稳健从容,就像开封这座古城一样宠辱不变、质朴平常,可若真正的走近他们,说不定你撞见的就是某个领域的大家——我就是这样和王立群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先生轻言细语,我不敢插话,生怕遗漏了什么东西。
思绪飞起,未决之间,却已经到了图书馆。2012年9月25日这一天,对我和大家来说,绝对是一生珍藏的独家记忆。那天图书馆前的广场成了歌的世界,人的海洋。百年的圣地,沉淀的大美,一道道往圣先贤之风,吹过光辉岁月,现在又助力我们前行。学子,回来了;游子,归家了。永远的校园,让我们为你写一首百年情书。我对这里的归属感就始自大家在雨中齐声高唱校歌的那一刻----不是谁都有福气一进校门就能拥抱一个世纪的星光荣耀,而我们是幸福的。
平时里的图书馆,是读书休闲的好地方。多少人奔走的脚步在这里停留,然后走向了更远的地方。他们所走过的路,也正是这里的馆藏之书与老生常谈最鲜活的注脚与素材。医者胡佩兰的名字来自“纫秋兰以为佩”这句古诗,她毕生都走在一条给世间带去温暖与健康的道路上,看病救心,开药给情,感动了古城,也感动了中国。黄魁吾老先生也是如此,别人看到的是苦难,他守望的是幸福,一家四口,三人卧病,悲痛如影随形,却依然情怀不改,用生命践行道义。那些痛苦不堪的日子里,书籍带给他的慰藉,哲人带给他的启迪,我们都能从他淡然不迫的言行中感受得到。他们披荆斩棘地去面对书本与现实中的世界,同时也被后人赤诚热情地认识着。
河大,请你见证。我在那个秋天推开了那扇大门,走进了你——享受你的庇佑,爱惜你的荣光,早已成为了你的一部分。一个激情而有些漂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作者:吴睿,法学院2012级)
我走着,思着。出宿舍,铁塔静立,脚步却走过了浮沉。挥别湖光塔影,往西移几步,听,琴房楼里飘来了一串音符。门前的广场以马可先生名字命名,马先生早年学习化学,后来却选择用音乐改变世界、鼓舞人心,他的歌曲至今听来,仍然满怀悲怆和力量。
广场的西南角,便是大礼堂。好像是那一年,七月流火,满路黄花堆积。暮色四起,礼堂周围灯光全开,广场一片透亮。有一次到礼堂听李肇星的讲座,我坐在二层,先生谈吐自如,淡定大方,回答着外交见闻和政治所想。时间再往前拨几十年,冼星海曾在这里公开排演抗战节目,这里也接待过流亡的东北大学师生,战火、爱火、怒火皆有发生……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放缓了脚步。
由此向西,穿过邵逸夫图书馆。这是邵逸夫先生当年为河南大学捐建的,1992年动工,历时一年建成。晨光中,她静然矗立,接纳无数学子在这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这样的年代,读书是最简单的高贵。
从鲜花与青草的怀抱中走出来,转身一望就是七号楼,又名博雅楼,楼阁设计兼具中西,心怀历史与未来。这里树影婆娑,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衬托出了她的秀美与典雅。
顺着笔直开阔的博雅路,遥遥看到了南门。道路两旁,枝头新芽,正当开时,随风絮说往昔的内容。对面是整齐划一的斋房,要去斋房,还得穿过一片草坪。横七竖八的路径中,立着一块校歌石。就是这阙歌,就是此地,我见到了很多毕业后返校参观的校友。趋前倾听,校歌的旋律此消彼长,足以消永夜之长。而此时,他们的脚步自然和我的脚步交织在一起。
六号楼自在地躺在草坪的南边。看着立在它身旁的守常先生塑像,心里不免咯噔一下,近九十年前,李大钊先生来校演讲,让这里成了传播知识和真理的殿堂,这里也是当时最让大家感到激情和能量的地方,如今,尽管身处商业浪潮,但不息的精魂却不断地点燃着后来之火,日新日盛。而此地之于学者傅斯年,更多的就是感动了。那年先生来校之时,大雪纷飞。屋外寒风刺骨,室内却激情似火,大家对学术的真情和对大师的追问,打动着先生,一连几个小时的演讲竟毫无倦色。
再往南走一点,就到了预校时期的校门。习惯性地注视老校长的铜像,这是我从进入校园时就隐隐珍视的地方:每当精神恍惚或者下笔没有灵感时,我都会选择来这里坐坐,看看。林伯襄先生当年就是在这里展开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他的眼神至今闪耀,发出忽闪忽闪的星光。我围着校门旧址踱步,我没有诗人的衣袂飘飘,却依然听到了浪漫的歌唱。那年我们就是在这里,朗读着,背诵着,别人的,自己的,对贤士先辈的缅怀与尊崇。
走了一大圈,就到了路的尽头,却没到脚步的尽头。南门好比是这里文物的“大哥”,雄浑而古雅,内侧门楣上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熠熠生辉,带领着河大最原始的风景。
古人有七步成诗的典故,我做不到,我只有脚下的路,但我用这七千步认识和深爱了一座“城”,河南大学,我的青春城邦。
铁塔学子青春的喜乐与遗憾,不仅挥洒在古雅的明伦校区,也流淌在生机勃勃的金明校区。坐上33路公交车,窗外风景呼啸而过,我的脚步也历经了这座古城的东西维度,到达新区。
我一般都在志义体育场下车。大一那年,我们的军训就是在这个地方迎来终结的。那天细雨蒙蒙,十多天的辛苦坚持在风雨中得以加冕洗礼,当最后分离的哨声与上课的铃声一起响起,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脚步已经从“一二一”的自然协调,变成了“从泥泞走向美景”的脚踏实地。
新校区的街道都是以河大前辈学人的名字命名的,而“从半空中鸟瞰,新校区的地形酷似古代青铜器‘钺’。”这一点,和以建筑和景物命名的老校区略有不同。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这里的一切都不是古典园林式草木含情般的曲径通幽,而是高楼湖水互奏共鸣的交响恋曲——就像我静静望着的那座“琴键楼”,总是在阳光下亮眼夺目,能在那里消费掉自己时间的人,即使青灯古卷,仍旧热火朝天吧。走过这里,不是漫无目的,而应该是从脚印上升的太阳,照亮每一双紧张的双眸。
新校区的道路都是以河大前辈学人的名字命名的,而“从半空中鸟瞰,新校区的地形酷似古代青铜器‘钺’。”这一点,和以建筑和景物命名的老校区略有不同。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这里的一切都不是古典园林式草木含情般的曲径通幽,而是高楼湖水互奏共鸣的交响恋曲——就像我静静望着的那座“琴键楼”,总是在阳光下亮眼夺目,能在那里消费掉自己时间的人,即使青灯古卷,仍旧热火朝天吧。走过这里,不是漫无目的,而应该是从脚印上升的太阳,照亮每一双紧张的双眸。
教学综合楼和马可广场是我的下一站。新区的教学设备自然胜过老区,但大家都一样的低调勤勉不变:任庭前花开花落。这可以算是河大的精神特质了吧。马可广场那里好像又在有着什么活动,迎新、表演、总结、表彰……大学里活动之多,总是让人眼花缭乱——今天我们是无怨无悔的志愿者,明天就是走向五湖四海的追梦人。也许我们一生要做的,就是拓展这里的路。什么是路?诗人说,是启程的宣言,写在一页叫做泥土的纸上。
不经意地看着这里的每一条路,总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年岁有异,步履都稳健从容,就像开封这座古城一样宠辱不变、质朴平常,可若真正的走近他们,说不定你撞见的就是某个领域的大家——我就是这样和王立群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先生轻言细语,我不敢插话,生怕遗漏了什么东西。
思绪飞起,未决之间,却已经到了图书馆。2012年9月25日这一天,对我和大家来说,绝对是一生珍藏的独家记忆。那天图书馆前的广场成了歌的世界,人的海洋。百年的圣地,沉淀的大美,一道道往圣先贤之风,吹过光辉岁月,现在又助力我们前行。学子,回来了;游子,归家了。永远的校园,让我们为你写一首百年情书。我对这里的归属感就始自大家在雨中齐声高唱校歌的那一刻----不是谁都有福气一进校门就能拥抱一个世纪的星光荣耀,而我们是幸福的。
平时里的图书馆,是读书休闲的好地方。多少人奔走的脚步在这里停留,然后走向了更远的地方。他们所走过的路,也正是这里的馆藏之书与老生常谈最鲜活的注脚与素材。医者胡佩兰的名字来自“纫秋兰以为佩”这句古诗,她毕生都走在一条给世间带去温暖与健康的道路上,看病救心,开药给情,感动了古城,也感动了中国。黄魁吾老先生也是如此,别人看到的是苦难,他守望的是幸福,一家四口,三人卧病,悲痛如影随形,却依然情怀不改,用生命践行道义。那些痛苦不堪的日子里,书籍带给他的慰藉,哲人带给他的启迪,我们都能从他淡然不迫的言行中感受得到。他们披荆斩棘地去面对书本与现实中的世界,同时也被后人赤诚热情地认识着。
河大,请你见证。我在那个秋天推开了那扇大门,走进了你——享受你的庇佑,爱惜你的荣光,早已成为了你的一部分。一个激情而有些漂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作者:吴睿,法学院2012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