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清:细品潭头(下)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6-04-11 访问次数:1793
潭头办学情结
1939年河南大学辗转迁徙至潭头,开始了在这里长达5年的办学历程。流亡办学不是逃难,而是保存大学实力,保存读书种子。这是赓续文化精神、传达民族意志的壮举,是另一个战场的抗战。
潭头的父老乡亲以宽阔的胸怀,给了河南大学无私的支持。河大师生每到一处,都和乡亲们共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与之同时,师生饮水思源、反哺社会。农学院师生教老乡棉花种植技术,医学院师生教老乡防病治病,文学院师生教老乡读书识字。在1944年日寇逞凶潭头的6天中,村民把实验室仪器藏在地窖,发电机埋在地下。等日寇走后,村民们又完好地把设备器材交还学校。村民还把牺牲的河大学生集体安葬,石坷村李永信、李忠贵父子及其后代,护坟扫墓,直到现在。
战时,全国一切都以抗战为先,国民政府对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艰苦的情况下,河大仍没有耽搁课程的正常讲授,学校也没有对日常的教学秩序有任何放松。学校有考试时,校长亲自坐镇,监督纪律。学校升格国立后的第一次考试,王广庆校长更是亲自督查考风考纪。据校友李福生回忆说:“考试的第一天,他老人家坐镇教授休息室,办公桌上摆好了文房四宝,如有人犯规,将随时处理,一一记过、扣分。”
而学生也深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都能够以端正的态度,认认真真地温习功课。早饭过后,住在邻近几个村庄的学生从宿舍步行到教室,无论严冬酷暑,亦或是刮风下雨,教室里从来都是座无虚席。课余时间读书的热情很高,“不爱三顿黄金塔(玉米面馍),只要开心书一卷”。 学生住在低矮的民居里,一间斗室放三张床,只有一个窗户,光线不好,看书很费劲,于是就在墙上打个小圆洞,借助太阳光看书,美其名曰“太阳灯”。
当时教育部督学范琦视察河南大学时,看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每人吃着两个比拳头还小的馒头、就着一口就能吃完的青菜、喝着能照见人影却看不见小米的小米粥时,颇为酸楚,问道:“吃不饱咋办?”学生很幽默地说:“多喝水啊!”范琦不胜感慨,说:“恐抗战完毕,国家中坚分子亦陷于营养不良而成无用病夫矣!”对此,河大校长也想尽一切办法:诸如透支一个月的经费购买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并呈请省政府批准,将该地农民应该缴纳的军粮统统划归河大收购备用。
这样的环境下,教师自然和学生一样,生活陷入困境,但却秩序井然。他们和村民学生们同吃同住,倒也其乐融融。
40多位知名教授被当地村民抢着住在自家房内,与老百姓共喝一缸水,同吃一锅饭,和睦相处,亲如一家,长达五年之久,创造了高级知识分子与山区普通民众共同生活的一段佳话。
学生宿舍则由为人耿直、忠于职守的徐正斋来进行全面管理。每天晚上,徐正斋便和一名校警到各处宿舍去点名,检查安全,督促按时熄灯就寝,一次步行下来就是三十多里路,天天如此,故在潭头的五年中,师生从未发生过严重的治安问题。
为活跃学生生活,学校成立有河南梆子、评剧、秦腔、洛阳曲子等剧社,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剧目,自娱自乐。并在潭头附近租地5亩,建一个操场和一个篮球场。后来,添设百米跑道、双杆、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垒球场,还组织越野赛、篮球赛、运动会等。
兴办教育、惠及乡里情结
在潭头,河南大学不忘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回馈乡亲,为地方办学,扫盲育才。1939年,为解决当地青少年及本校职工子弟就读中学难问题,创办了“七七中学”,河大校长王广庆兼任中学校长。由文学院教授嵇文甫作词,教育系教授陈梓北作曲的《七七中学校歌》这样唱道:“玉阳峨峨,伊水荡荡,吾校位其旁……”歌声激越高亢,师生群情激昂。1942年春,“七七中学”成立春季班,男女兼收,开潭头地区女子受中等教育之先河。1944年5月,受“潭头惨案”的重创,河南大学被迫南迁荆紫关,之后,“七七中学”由地方接办。1995年4月,改名为“河南大学潭头附属中学”。
今日的潭头中学历经60余年的办学实践和数代人的开拓奋斗,已成为一所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发展潜力大,颇具鲜明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洛阳市有着广泛影响的高级中学。
教育系还接办了当地仅存的一所私立小学———伟志小学,教育系的20多名学生担任该校国文、算术等课程,李秉德副教授率领学生在该校继续“廉方教学法”实验。其后,该校改名为“河南大学实验小学”。1942年,流亡中的河南大学又创办了伊滨中学。为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河大师生还创办有多所农民夜校,开设国语、算术等课程。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训练班、救护班等。
河南大学大力发展山区普通教育,使潭头成为豫西山区的一块文化热土。到1943年,潭头镇青壮年中识字率达到75%以上,初中入学率为80%,小学基本普及。据老乡讲,当时县政府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基本上都有潭头籍的工作人员,可见当时潭头人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可见前文所提“潭头人民和河南大学永远心连心”横幅标语的真情实感。
多年来,河南大学和潭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河南大学校歌、国立河南大学、潭头办学等已成为彼此永不磨灭的轨迹,深深地携刻在河大人和潭头人民的心中。
勿忘历史,可知安危兴衰;懂得历史,方能健步前行。这段历史也应当作为河南大学的办学元素,融入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之中,也必催人以奋进,激人以奔腾。
1939年河南大学辗转迁徙至潭头,开始了在这里长达5年的办学历程。流亡办学不是逃难,而是保存大学实力,保存读书种子。这是赓续文化精神、传达民族意志的壮举,是另一个战场的抗战。
潭头的父老乡亲以宽阔的胸怀,给了河南大学无私的支持。河大师生每到一处,都和乡亲们共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与之同时,师生饮水思源、反哺社会。农学院师生教老乡棉花种植技术,医学院师生教老乡防病治病,文学院师生教老乡读书识字。在1944年日寇逞凶潭头的6天中,村民把实验室仪器藏在地窖,发电机埋在地下。等日寇走后,村民们又完好地把设备器材交还学校。村民还把牺牲的河大学生集体安葬,石坷村李永信、李忠贵父子及其后代,护坟扫墓,直到现在。
战时,全国一切都以抗战为先,国民政府对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艰苦的情况下,河大仍没有耽搁课程的正常讲授,学校也没有对日常的教学秩序有任何放松。学校有考试时,校长亲自坐镇,监督纪律。学校升格国立后的第一次考试,王广庆校长更是亲自督查考风考纪。据校友李福生回忆说:“考试的第一天,他老人家坐镇教授休息室,办公桌上摆好了文房四宝,如有人犯规,将随时处理,一一记过、扣分。”
而学生也深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都能够以端正的态度,认认真真地温习功课。早饭过后,住在邻近几个村庄的学生从宿舍步行到教室,无论严冬酷暑,亦或是刮风下雨,教室里从来都是座无虚席。课余时间读书的热情很高,“不爱三顿黄金塔(玉米面馍),只要开心书一卷”。 学生住在低矮的民居里,一间斗室放三张床,只有一个窗户,光线不好,看书很费劲,于是就在墙上打个小圆洞,借助太阳光看书,美其名曰“太阳灯”。
当时教育部督学范琦视察河南大学时,看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每人吃着两个比拳头还小的馒头、就着一口就能吃完的青菜、喝着能照见人影却看不见小米的小米粥时,颇为酸楚,问道:“吃不饱咋办?”学生很幽默地说:“多喝水啊!”范琦不胜感慨,说:“恐抗战完毕,国家中坚分子亦陷于营养不良而成无用病夫矣!”对此,河大校长也想尽一切办法:诸如透支一个月的经费购买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并呈请省政府批准,将该地农民应该缴纳的军粮统统划归河大收购备用。
这样的环境下,教师自然和学生一样,生活陷入困境,但却秩序井然。他们和村民学生们同吃同住,倒也其乐融融。
40多位知名教授被当地村民抢着住在自家房内,与老百姓共喝一缸水,同吃一锅饭,和睦相处,亲如一家,长达五年之久,创造了高级知识分子与山区普通民众共同生活的一段佳话。
学生宿舍则由为人耿直、忠于职守的徐正斋来进行全面管理。每天晚上,徐正斋便和一名校警到各处宿舍去点名,检查安全,督促按时熄灯就寝,一次步行下来就是三十多里路,天天如此,故在潭头的五年中,师生从未发生过严重的治安问题。
为活跃学生生活,学校成立有河南梆子、评剧、秦腔、洛阳曲子等剧社,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剧目,自娱自乐。并在潭头附近租地5亩,建一个操场和一个篮球场。后来,添设百米跑道、双杆、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垒球场,还组织越野赛、篮球赛、运动会等。
兴办教育、惠及乡里情结
在潭头,河南大学不忘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回馈乡亲,为地方办学,扫盲育才。1939年,为解决当地青少年及本校职工子弟就读中学难问题,创办了“七七中学”,河大校长王广庆兼任中学校长。由文学院教授嵇文甫作词,教育系教授陈梓北作曲的《七七中学校歌》这样唱道:“玉阳峨峨,伊水荡荡,吾校位其旁……”歌声激越高亢,师生群情激昂。1942年春,“七七中学”成立春季班,男女兼收,开潭头地区女子受中等教育之先河。1944年5月,受“潭头惨案”的重创,河南大学被迫南迁荆紫关,之后,“七七中学”由地方接办。1995年4月,改名为“河南大学潭头附属中学”。
今日的潭头中学历经60余年的办学实践和数代人的开拓奋斗,已成为一所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发展潜力大,颇具鲜明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洛阳市有着广泛影响的高级中学。
教育系还接办了当地仅存的一所私立小学———伟志小学,教育系的20多名学生担任该校国文、算术等课程,李秉德副教授率领学生在该校继续“廉方教学法”实验。其后,该校改名为“河南大学实验小学”。1942年,流亡中的河南大学又创办了伊滨中学。为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河大师生还创办有多所农民夜校,开设国语、算术等课程。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训练班、救护班等。
河南大学大力发展山区普通教育,使潭头成为豫西山区的一块文化热土。到1943年,潭头镇青壮年中识字率达到75%以上,初中入学率为80%,小学基本普及。据老乡讲,当时县政府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基本上都有潭头籍的工作人员,可见当时潭头人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可见前文所提“潭头人民和河南大学永远心连心”横幅标语的真情实感。
多年来,河南大学和潭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河南大学校歌、国立河南大学、潭头办学等已成为彼此永不磨灭的轨迹,深深地携刻在河大人和潭头人民的心中。
勿忘历史,可知安危兴衰;懂得历史,方能健步前行。这段历史也应当作为河南大学的办学元素,融入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之中,也必催人以奋进,激人以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