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文萃
郑慧生:我所知道的孙作云先生(摘录)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6-03-21 访问次数:2208
        先生是历史系的教授,但我们中文系的同学都认得他。他,中等身材偏高,比李嘉言先生略胖、略矮。冬天穿一身土布棉袄、棉裤,腿脚上还扎了带儿。戴一顶土法缝制的棉帽子,带护耳的,有风了可以放下来,把整个的头护住,只留下一双眼睛可以向外张望。他像乡下的老翁,子孙绕膝,却不靠儿女养活。
其实,先生那时才45岁,风华正茂。本应气宇轩昂,风流倜傥,却打扮得老气横秋。和当时的靓男丽女相比,恍然如同隔世。
        但他却是名教授,校内闻名,全国驰名。在日本人编的《世界名人大辞典》上,有他的名字。人们说,他青年时代游学清华大学,是中文系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我们入学时,高校流行两本书,一本《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选,从全国学者郭沫若、郑振铎、高亨、游国恩……中挑选出49篇文章,孙先生被选中三篇;一本《诗经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共挑出19篇文章,孙先生被选中四篇。因此,学生说,我们的孙先生,拿到北大、南开、复旦……名校中去和那些个教授比,也不弱于他们。
        孙先生毕业于清华中文系,他没有到我们中文系任教,却分配到了历史系。我系同学愤愤不平:“不行,得找学校领导提意见,把孙先生要回来。”
        但五七年以后大学生群龙无首,因此,要回孙先生的事说说而已,以后也就不了了之。但后来却是天遂人愿,从1959年开始,孙先生又被派到中文系上课,给我们讲授《中国古代史》。虽然不是中文系专业课程,差强人意;但毕竟是孙先生授课,同学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孙先生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精辟,你能从他那里,听到除他之外,任何人所讲不出来的东西。譬如《诗经》共有98个“公”字,它们大都是“王公”之公,没有一个是作为“公共”之公来讲的……。孙先生讲课爱引用郭老,每个问题都要讲清,郭老是怎么说的。但最后总要说上一句,这问题都让郭老给搞乱了。
       孙先生当年在清华求学,和蒋南翔同班住一个寝室上下铺,二人私交甚深。蒋后来当了中央委员、高教部长,还托人带信问候孙先生。并说,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但孙先生一向不愿攀高结贵,从不逢人就言及蒋氏。别人没有关系还要拉拉扯扯找关系,而孙先生可好,高教部长找上门来,他竟淡然处之。

        1985年,蒋南翔撰写《我在清华大学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回忆》,公布当年的同学名单:“和我同一年进清华大学的,有荣千祥(荣高棠)、宫日健、曹言行、陈国良、罗青、王大珩、钱三强、段学复、彭民一、唐学鑫、艾维超、吕凤章、孙作云……(《蒋南翔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72)

         从1956年调入开封师院,到1978年5月23日逝世于铁塔校园,这二十年里,先生写了多少文章?完成了多少著作?但只有一次发表在历史系主办的《史学月刊》上,那是一篇读书笔记,《读<史记.屈原列传>》(1959年九期)。

        1978年先生去世,1990年六期,先生的《<楚辞>与上古史研究》才作为“遗作”发表出来。这时我们才知道,先生生前还是《史学月刊》的编委。
        是先生生前没有写出什么著作可供发表吗?不。在上个世纪之末,我受命帮助整理先生遗著,见其积稿成箧,尘封纸黄,年久几成败叶。除生前所发表的两本专著和几十篇论文外,共整理出六大册的文集。
        由于先生积稿太多,太多了写稿一定要快,于是先生字迹潦草,不易辨识。有时甚至以英文字母代替汉字,如以tt代替图腾(totem),其中还夹杂着草书、俗体、符号、简称……,先生生前,上过大学的儿子不在身边,正在上中学的女儿帮不上忙。所以先生瘁然离世,文稿无人整理,以至于《光明日报》发表先生遗作《从<天问>看夏初建国史》(1978年8月29日)时,把草书的“萬”字,当成了“步”字,排印出“步舞洋洋”这样的怪句,造成莫名其妙的影响。直到出版文集时,才将它改正过来。(摘自《铁塔文献学刊》,有删节)

 

        作者简介:郑慧生(1937--2014),河南省偃师县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慧生先生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出版有《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甲骨卜辞研究》、《先秦史要籍介绍》、《校勘杂志》、《中国文字的发展》、《认星识历:古代天文历法初步》、《汉字结构解析》等著作多部,在《历史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