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文萃
万伯翺:河大使我一生改变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6-03-16 访问次数:2102
        “我的人生从逆境转向光明,就是从进河大开始的,终于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万伯翺校友每每谈到当年在河大就读的时光,就忍不住反复强调这一点。

        1962年,万伯翺被父亲万里送到周口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对于他来说,物质的匮乏不是问题,但精神生活的空白让这个在家一向爱读书的年轻人有些无法接受。农村只有朝夕面对的几分钱的一包烟,和光秃秃的长板凳。没有书看,没有娱乐,唯一的乐趣就是反复地看那几场电影,《地道战》、《李双双》等。

        “只有生存,没有生活。”十年下乡,甘苦自知,所幸命运开始有了转机。由于表现突出,万伯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好评,成为了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并于1972年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河大外语系就读。

        劳动十年,终于能够读书了!走进学校,好像就像做梦一样,抚摸着河大图书馆里浩瀚的卷宗,万伯翺喜而泣之。

        万伯翺喜欢读书,这从我们刚一走进他的办公室就看了出来,书柜上、书桌上、茶几上、甚至沙发上都满满地摆着各类书籍。一问到我的名字,万伯翺还随口吟出《牡丹亭》中的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令人叹服。 

        重启读书生涯时,万伯翺已经28岁。在系里,他是年龄最大的学生;在班里,他是和老师关系最要好的班长。“当时刚刚恢复高考,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很有热情。老师和学生之间打破了师道尊严,大家像是一个战壕里的盟友。老师都把学生当成宝贝蛋,恨不得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所知一股脑教给学生。”

        走进古朴清幽的河大校园,万伯翺的生活被掀开了新的一页,全校上下浓郁的学习氛围令他沉醉,摆放世界名著、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图书馆令他流连忘返。后来发展到只要他一亮图书证,别人都认识他了。规定只能借一周的书,他可以借两周。《红旗》、《新体育》(万伯翺目前是《新体育》主编),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如高尔基、屠格涅夫的书,普希金的诗,马克吐温的幽默小说、莎士比亚的剧本,万伯翺一个也不放过。

        万伯翺还特别喜欢和学校有文学功底的人交好,如刘炳善等。“当时我和刘炳善关系很好,因为他又是文学家,又是外语家,跟我很投缘,而且我们两个人的年龄其实差不多。我们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40岁的他叫我小万,跟我谈知心话,我也不太敢笑。当时还是单身的他,淳朴地跟我讲,某某女同学给他洗衣服,一定对他有意思。我摇头说也许只是单纯的师生感情。他着急辩解说,她对我确实有意思,分明跟别人不一样的。”说起这段趣事,万伯翺不禁爽朗地大笑起来。 

        能文能武的万伯翺,除了文学还特别喜欢体育。他打乒乓球,连体育系都是手下败将,还拿到过全校比赛第四名。万伯翺当时有一个外号叫“9号”的同学,姓魏。体育细胞很不发达,手榴弹扔到人身上,翻跟头也翻不过去。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九号帮万伯翺洗衣服,万伯翺就送一些衣服给他,甚至后来还给九号介绍个当拖拉机手的对象。 

        当时万伯翺上学带工资,每个月有20多块钱,但生活条件依旧很艰苦。早晨只有一个馒头,中午是两个。面是一道工磨出的面,很黑,也没什么菜,油水很缺。万伯翺开始住外语系教室,然后住宿舍,七八个人一屋子,木头做的上下铺,全宿舍只有一个桌子,还因为种种原因经常来回搬宿舍。一个礼拜洗一次澡。“不错了,原来在农村一个月洗一次。”万伯翺当时很满足了,他突然问我们:“你们现在住的什么条件?” 然后他感慨着河大现在的校园变化很大,硬件建设很好,原来很荒凉的操场,已经铺上了草。 

        进入英语班后,万伯翺爱上了写剧本演话剧,还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班里20多个人,一起排练英文版的《刘胡兰》,刘炳善负责写剧本,万伯翺负责提意见,还演了个杀害刘胡兰的反派角色。“I’LL GIVE YOU A HILL OF GOLD”,万伯翺很有范儿地高声念出这句台词时,我们都忍不住被他活灵活现的模样逗笑。他们还排练英文版的《克己复礼》,万伯翺扮演被批判的林彪,请外语系来看,效果不错,又请外边的校友来看,作为校方节目在大礼堂表演。

        “河大使我一生改变,没有知识不行。”因为外语好,万伯翺差点被现在的周口师范学院聘走,但最后还是进入总参炮兵学院,并在随后的岁月里一直在文学的领域里勤勉耕耘。“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坚持。我的文学天赋不一定很高,因为坚持,所以还能有一些成就。”万伯翺诚恳而谦虚地说。在送万伯翺下乡时,全家都哭了。而万里送他八个字:“一欲动摇,立即坚持。”这成为万伯翺终身恪守的信条。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不知道坚持到什么时候。在农场,我明白一些道理,也明白了马克思真理,既然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自己。毕竟青春无悔。希望河大的学子学妹们长江后浪推前浪、超过我们这一代。”万伯翺殷切地说,分别时,他特别交待我们“每一期的报纸都给我邮寄一份”。 

        万伯翺在河大求学期间,校内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

        万伯翺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河大入党。

 

        万伯翺:其父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处书记和北京市第一副市长的万里同志送他到艰苦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劳动锻炼。197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曾任国家体委对外宣传处处长,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中国专辑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