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塔 之 光
以爱心为剑,披荆斩棘
以汗水为墨,泼洒山水
2005年“感动河大”
的十名学生之首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志愿者王贺勇
数十年如一日
用行动诠释着
“灯塔”的力量与担当
点亮·光之缘起
2004年的五一假期,作为三农发展研究会的一员,王贺勇踏上了他的第一次下乡之旅,这次经历令他终生难忘,从此也成为他持续推进“爱心助学项目”的动力。“许多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住的依旧是下雨天漏水的土屋;家中没有电,只好在黑夜里望着寥远的星空畅想并不明晰的未来;更别提上学了,什么课本、文具最多都是拼凑而来,能上得起学的孩子更是寥寥无几。”在兰考的这段亲近乡民们最真实境遇的日子里,他被凄苦的乡民们和只能接受贫乏教育、甚至完全无法接受正式教育的孩子们的生活深深震撼了。
王贺勇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越是亲眼见证困境的人,越能懂得这种困境带给人的痛苦,这样的状况,王贺勇想要改变,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我们微小的付出带来他们的快乐,也正是我们所拥有的快乐和纯粹。”王贺勇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了2004年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冯艾的一句话,现实的残酷与文字的力量相碰,他沉重的心似乎打开了一道口子,有一刹微光照亮进来。他好似明白了,也许自己的一点点付出,就能为困苦的孩子们带来温暖。若茫茫大海上没有灯塔,那他就来做第一座灯塔!
跋涉·光之燃烧
除了恶劣的下乡环境,王贺勇还面对着其他诸多阻碍:下乡项目仍在起步初期,流程尚不完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要拿出一笔钱来再资助乡民谈何容易;往返路程坎坷,每次下乡都是不小的麻烦,与外界沟通更是难上加难……
王贺勇与教科院03级5班合作开展资助活动
千里不辞行路远,王贺勇在泥泞中把自己磨炼成跋涉者,他一路向前,一路寻找答案。缺少乡民材料,就不断辗转于学校与乡下,挨家挨户调查,与当地的中学沟通;时间紧迫,就在凌晨开完会整理完资料,第二天早上六点就陪农民去买菜,忙活一整天,直到下午五点才吃上饭;攒的钱大部分都捐给缺衣的孩子们,他一个人穿着校服、迷彩服,忍饥挨饿地捱过了一个学期。
王贺勇与爱心助学的受助人,左二为王贺勇
王贺勇最牵挂的,便是乡村里那群天真可爱却又极度缺乏教育指引的孩子们。他亲切地称孩子们为“希望之星”:“他们只是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够好而已,其实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无穷的潜力。”王贺勇统计上学困难的孩子们的信息,不断给他们写信、寄信,每次信封中还要放好邮票,以便孩子们回信;他给孩子们送去精心挑选的书本希望他们受此熏陶,成长为人格健全之人;三农发展研究会举办联欢会之时,他总是记得把孩子们接来表演节目,为他们拍照留念,记录人生中最美好珍贵的瞬间……“把这一切小事做好,不就够了吗?”在王贺勇和三农发展研究会战友们的努力下,许多人握住了第一支笔,拿起了第一本书,上起了第一堂课。
坚守·光之燎原
灯塔再挺拔坚固,其内部的燃油也并不是时刻供应的。王贺勇在他的日记本里独自舔舐伤口,诉说他在下乡路上遇到的有心无力:爱心助学起步阶段的寥寥关注,城市与乡村的难以接轨,与付出不成正比的成果,助学之路上的孤单难捱…… “我从来不会觉得帮很多鱼劳累,我只会因为有很多鱼得不到帮助而心累。”对孩子们怀有的爱太过沉重,几乎要划伤他破碎的心灵。
骑着“二八”车,行走在爱心助学的路上
感到无力的时候,王贺勇转身从“知行合一”中汲取力量。“我总结出一句话,叫‘镜像成灯镜’。镜就是我们要到农村去了解农村的现实情况,去经历、去体会,就像镜子一样客观真实地去反映;像就是我们要把我们的经历传递、传播出来,灯就是我们不只是去了解和体会,还要像灯一样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004年,兰考乡亲走进河南大学,后排左四为王贺勇
眼泪浸润了日记本上的文字,他重整行囊,再一次扎进困难重重的助学路。接下来的一次次历练中,有初心永驻,亦有越来越多的战友并肩而行,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渐渐投向了乡村需要教育援助的孩子们。王贺勇心中那座点燃自我、帮助他人的理想灯塔愈发闪耀,他想着,帮助更多人,或许就能感召更多人,一起与他做这灯塔,一起照亮更多乡村孩子们学习的前行之路。
传递·光之涌动
自知自心,其路则明。毕业后的王贺勇,继续着他志愿服务的脚步,先后在行动援助怀安发展示范区与行动援助张北发展示范区工作,关注面也扩大到了生态农业、儿童教育和妇女健康等议题上。“行动援助做发展示范区也是旨在为其他扶贫机构树立一个好的范例。我个人特别喜欢行动援助的理念,actionaid,用行动去援助,关注最贫困、最边缘化的人群,考虑如何通过项目让这部分人群参与和受益。”在怀安发展示范区工作的日子里,他发现,许多家庭因肿瘤一类的大病深受困扰,很多因病返贫的人群更是饱受煎熬。因此,王贺勇毅然选择学习中医,做一张温暖的手掌,托举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辞职跨考中医药学、硕士在读期间开设“至诚心医奖学金”、进入医院工作、攻读博士学位……王贺勇将年少爱心助学的纯粹与热情化作日后关注更多社会问题的绵延流水,争滔滔不绝,争一份坚持不懈的努力,争一束光芒的涌动,辐射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王贺勇参加2019年四川省中医经典省级竞赛
“初心”“纯粹”“真诚”“知行合一”是采访王贺勇时他常提及的词语,翻开泛黄的老照片,纯真的笑容、孩子们振臂的呼喊,都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这孩子现在已经博士毕业,在北京的高校工作……”王贺勇指着照片上的一张张面孔,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
“这就是生活的理想,这就是理想的生活。”回忆起爱心助学的日子,王贺勇认为,至少有那么一次为助学理想忘却自我的美好回忆,就不后悔,更不觉亏。“我们不算是影响了很多人,我们只是关注到一些人的成长,也许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给了他们一点点微弱的光,和他们一起同行,能散发一点微弱的光芒,志愿者的工作就不算白费。”
王贺勇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03级会员,任职期间多次组织开展“爱心助学”项目,为社团三大实践部门之一的强农爱心行动家园的成立做出了极大贡献。2005年3月,因其在爱心助学活动中艰辛付出和坚持努力被评为“感动河大十大人物”,并且排在首位。2005年10月,获得“省级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称号。其身上的“灯塔精神”一直是社团长期坚持的精神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