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风采
尹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考古学第一人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3-04 访问次数:2786

        尹达(1906-1983),原名刘燿,字照林,又名虚谷,河南滑县人。1925年入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预科。1928年升河南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本科学习,先读哲学,后转国学系改学文史。1937年底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主编《历史研究》,参与编辑《考古学报》。从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还曾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大学积极延揽冯友兰、李廉方、马非百、朱芳圃等大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大学期间的尹达善于接收新事物,他跟随这些名师如饥似渴地学习,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他影响很大。对于尹达来说,特别幸运的是他生逢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的开展。1928年10月,曾任教于河南大学的董作宾主持了殷墟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当年年底,他到河南大学作报告,介绍了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研究的成就及其意义。次年秋,著名学者傅斯年、郭宝钧等又到河南大学作专题报告,这些激发了河大师生对甲骨文研究的兴趣。1931年3月,在张邃青、朱芳圃、马非百等教授的带领下,尹达、石璋如、许敬参等三位同学加入到安阳殷墟的发掘队伍中。1932年尹达从河南大学毕业,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读研究生。他一边学习,一边继续参加殷墟和各地的田野考古工作,并已经能够主持发掘工作。1934年研究生毕业后,尹达留在史语所工作,继续参加考古发掘。通过大量的考古实践和不断地学习,尹达已成为优秀的青年考古工作者,他首次纠正了瑞典人安特生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的错误。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殷墟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同年11月,尹达在其兄长赵毅敏(刘焜)的影响下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尹达在担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和考古研究所领导职务的同时,组织进行历史和考古研究。他不仅论著颇丰,还参与主持了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甲骨文合集》等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研究。他的《中国原始社会》被认为是继郭沫若后第二部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著。夏鼐称:“尹达是结合考古实物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人。” 

        作为河南大学的杰出校友,尹达时刻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1956年10月,他应邀回母校参加河南大学第三次科学讨论会,并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两次回母校作学术报告,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大学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