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专家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2-12-26 访问次数:2074
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字绍虞,后以字行。江苏苏州人,1923年在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任教,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专家、教授。
郭绍虞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幼年在家乡上学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1913年7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属尚公小学教书,开始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其间得以借阅涵芬楼藏书,在自学中开始学术研究和创作。先后出版了《战国策评注》及《清诗评注读本》。不久进入进步书局(原上海文明书局)任编辑。书局停办后,到启秀女中任教,兼职东亚体育学校。此时撰写有《中国体育史》。1919年,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的特约撰稿人,发表著译颇多。其中编《马克思年表》,翻译《近世美学》,撰写《艺术谈》以及记录杜威演讲等影响较大。新诗《世界》及《流星》等。同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旁听生,并加入新潮社。1921年元旦,他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21年至1927年,郭绍虞先后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后任北京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其间曾任系主任及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直到燕京大学停办为止。他因不愿加入日伪接管的北大,曾一度在私立中国大学任教。1942年返上海,在开明书店任编辑。此后在上海大夏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新中国成立前夕参加大学教授联谊会,并任同济大学分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1950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文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兼任华东区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所所长和《辞海》副主编、《上海文学》编委等职。
郭绍虞1923年应聘河南大学时是燕京大学的休假教授,当时他已经蜚声学界。他在河南大学任教一年时间,主要开选修课。他第一次走进教室,身着长衫,温文尔雅,风度潇洒,眉宇开朗,普通话中略间吴音,不慌不忙,一字一板,听着别有风趣。同学们争选他所开课程。一年后他休假期满便重返燕大。离开河南大学后,郭绍虞与学校文学院的教授们仍有不少联系,关心河南大学古典文学研究。
郭绍虞一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著作甚丰,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卷)、《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其他学术著作有《陶集考》、《国故概论》、《近代文编》、《文学示例》、《语文通论》、《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