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风采
朱芳圃:甲骨学殷商史大家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2-12-19 访问次数:1788

        朱芳圃(1895-1973),号耘僧,湖南省醴陵县(今湖南株洲)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曾任湖南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教授。1931年之后担任河南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此后数十年,朱芳圃主要在河南大学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的史学刊物——《新史学通讯》(《史学月刊》前身)的创办人之一。

        青年时期,朱芳圃曾就读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文史专修科,与邓中夏、蔡和森为同窗好友。毕业之后,曾担任过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文牍员及中学教员。1926年夏,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界宗师,系统地研习训诂学、音韵学、史学、梵文、考古学。在清华求学期间,他先后撰写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著,并在王国维的影响与指导下,开始学习研究甲骨文、金文。

        朱芳圃毕生以教书育人和古文字、古史研究为使命。受聘于河南大学之后,是他一生中教学、研究最辉煌的时期。他先后为河大学生开设了文字学、训诂学、甲骨学等课程。尤其是后者,内容新颖,旁征博引,对日后成为史学大家的石璋如、尹达等学生有重要影响。在学术研究方面,1933年与1935年,朱芳圃先后出版了《甲骨学文字编》、《甲骨学商史编》两部学术巨著,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率先使用了“甲骨学”这一名称,并被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甲骨学”由此也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此外,朱芳圃还曾与董作宾等学者一起,参加过殷墟的多次考古发掘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河大开始长达八年的流亡办学。在嵩县山区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朱芳圃曾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研读甲骨文字,并发表有《殷墟卜暵考》等学术著作。他还与丁乃通、张长弓、张邃青、任访秋等学者一起,开拓了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

        抗战胜利后,已经成家的朱芳圃与河南大学师生一起返回开封,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教学与研究之中。在原有课程之外,他又开设有《商周史》、《说文研究》、《青铜器铭文研究》等新课程。他运用王国维首创的“二重证据法”研究殷商史,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再续考》、《王皇名号溯源》等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芳圃继续研究甲骨文、金文。1962年,凝聚了朱芳圃大半生心血的三卷本《殷周文字释丛》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共考释古文字181个,自问世之后学界好评如潮,并被翻译成日文出版,至今仍是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晚年朱芳圃因病回到故乡,1973年,病逝于长沙。1982年,朱门弟子王珍整理出版了他的遗著《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他身后尚有《殷墟卜辞丛考》、《山海经补注》、《古史新铨》等著作,未能整理出版。2005年朱芳圃诞辰110周年之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了“朱芳圃与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以纪念这位饮誉海内外的甲骨学、殷商史大家。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