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伦往事
孙青艾:永远的圣殿——写在母校河南大学百十华诞之际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9-02 访问次数:4462

       在八朝古都开封的东北隅,有一方神奇的沃土,那里矗立着一座文化的圣殿——百年学府河南大学。那便是我亲爱的母校,是我学习工作生活了半个世纪的真正的家园!


       1912年,乘着辛亥革命的浩荡东风,一所旨在培养面向世界青年才俊的现代学府——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中原腹地的苍苍嵩山脚下,泱泱大河之滨诞生了!这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历史的沧桑中,风雨洗礼,血火砺炼,砥砺前行,几经扩建易名,1930年,“河南大学”已成定名,享誉海内外。如今更是老树繁花,蓬勃发展。再有一个月,她将迎来110周年华诞!盛典在即,作为她的一个女儿,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与之相识相知相牵相连的一个个细节,一幕幕镜头,常历历在目萦绕心间,如在昨日。


       四十九年前的那个九月,我背着青春的行囊,满怀希望地走进这校园,从此这一生的时光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河南大学校门正面 / 校大门内侧,上面的镌刻的: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为校训


       光阴似箭,半个世纪弹指一挥。如今,当我们即将迎来母校110华诞的大喜日子,我又情不自禁地徜徉在她庄重典雅的怀抱里,一遍遍地把脚步撒在她的大道小路上,丈量时光,回味岁月, 追寻先贤,阅读历史,只觉得那一草一木都那样的亲切,那一屋一舍都那样的温暖,那一处一地都那样的厚重。


       啊,我的母校,永远的校园,我心灵的圣地,我精神的家园!


01



校东大门,明清城墙作校院墙

       河大校园原本是河南贡院所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之后,一批批青年才俊由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途径。这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它北临千年铁塔,东靠明清城墙,伟岸的大礼堂雄踞中央,与古朴典雅的校大门遥相呼应。大门内侧镶嵌着的八个大字“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诠释着学校的精神内涵和终极目标。中轴道两旁,雕梁画栋、中西合璧的古典建筑鳞次栉比,一派王者气度!

七号楼 / 文物馆


       西侧,临路的是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七号楼,它古色古香的门楼,青砖青瓦的肌肤,深灰色的浮雕式壁柱,连同它历史文化学院的内涵,和七号楼南边有着数千件珍贵文物的“文物馆”,使这片土地内蕴丰富、华贵厚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这几座典雅庄重的古典建筑,连同中轴道东侧的六号楼、东西斋房一并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更为这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小礼堂


       文物馆南边是小礼堂,一座日式红瓦平房,那是日寇铁蹄践踏中原的铁证。据说当年日军占领开封时司令部就设在这里,那斑驳的砖墙述说着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雨沧桑,常常让人想起那侵略者是怎样无情的蹂躏这圣洁的地方,致使我们的学校不得不迁徙流离于八百里伏牛山区“四郊多垒,国耻难忘,”河大师生不会忘记祖国母亲那一段痛苦蒙辱的岁月。


园林一景


       小礼堂南边,是一片花树兼有的园林。每到五月,枝头的石榴花开得满园火红。记得刚毕业留校时,秉承导师高文先生“至少熟背八百篇古文”的教导,每天清晨都带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在校园里跑一圈后来到这里背书。随着琅琅的书声,数百篇深邃优美的经典作品便伴着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初升的朝阳,一起刻进那年轻的记忆,也刻下了我在这校园里最美好、最让人留恋的时光。那无数个充满诗意的淸晨,那晨风中明媚的阳光,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贡院碑 / 执事楼 / 河南大学出版社


       因为战乱,中国最后一次的全国会试也在这里举行。这是一块文化的圣地,从这里不知走出了多少文化精英。一排排的号房和存放试卷的执事楼似乎还散发着一代代举子们挥笔应试时的汗水和墨香,两座屹立着的“贡院碑”记录着清代政府对它的修葺和扩建,也记录了它在全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年我还是学生时,我的很多老师就住在这执事楼里。只可惜后来这执事楼被全部拆除,只剩下两座清代修葺贡院时篆刻的石碑冷静地站立着,证明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每走到此,一种痛惜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学校的发展真不该以此为代价!惜哉,惜哉!



外语学院 / 外语楼


       不过,在执事楼的地基上拔地而起的外语学院、环境规划学院也没有辜负这方沃土,它们都已跨入国内同专业领域的前列。而河大出版社的建立更是开全省高校之先河,在全国高校中也颇有影响,很多教师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被推出,我自编的两本语言学教材就在这里出版而走向课堂。当然,更多的精品图书是国内知名专家们的学术专著。这里,是一座高水平文化盛宴的诞生地。

02


林伯襄塑像


       中轴线东侧,一位戴着眼镜、身着布衣长衫,脚蹬尖口布鞋的巨铜像坐在那里,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莘莘学子们,他就是这里的首任校长林伯襄。别看他平民打扮貌不惊人,却是风骨铮铮远见卓识之士,当年袁世凯称帝,林校长斥其为“倒行逆施”后愤而辞职不愿为他的政府卖力。他掌校四年,延揽了一大批中外名师来此任教。他唯才是举,从不畏权贵而降低招生标准。他爱生如子,严格管理,严谨执教,又勇于探索,为“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青年学子们仍然非常敬重、喜欢这位老校长,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扶着他的臂膀亲切地与他合影。


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大门(复原)


       林校长的左边是学校九十华诞时复建的预校校门。校门往北,对应着的是建于1915年的六号楼。


       这是一座显三隐四的砖木小楼,当初是法学院的所在,后来做图书馆。当学生时不知多少次来这里淘宝捞金,一摞摞很难见到的书曾吸引得我夜不能寐。后来这里又改作出版社、学报编辑部,如今是教育部属社会科学教育基地和黄河文明研究中心。但不管其职能怎么变,始终不变的是她那丰富的内涵和俊秀典雅的外貌。



六号楼 /李大钊先生雕像


       1925年,李大钊先生曾在此作过反对帝国主义的演讲,曾经使多少青年学子热血沸腾。楼前的那尊铜像便是对先生的纪念。每每驻足这里,我都会从先生那冷峻严肃的目光里读出先驱们那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和澎湃的革命激情。


03




琢玉路 / 武术学院 / 路牌


       六号楼北边,是一大片花园和草坪。花园里翠竹青青,绿树参差,桃花、樱花、玉兰花、凌霄花……次第开放,四季不断。蜿蜒的石子路在花丛间穿行,那是师生们课余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沿着石子路北望,蓝天白云下,千年铁塔耸立,大礼堂威严端坐,艺术楼、体育馆左右而立,真让人看得神驰意往,不由你不把它们刻在心里



母校学子馈赠


       花园临大道边,矗立着一方来自大别山的灵山巨石,那是信阳校友们送给母校90华诞的礼物,上面镌刻着我们的校歌“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这是抗战时期嵇文甫、陈梓北两位教授在学校辗转西迁伏牛山时创作于战火烽烟中的歌曲,它是刻着时代印记的河大进行曲,是河大精神的体现。


       记得90华诞那一天,当歌唱家杨洪基那浑厚激昂的歌声响起时,校园里不知有多少师生情不自禁地随着唱起,歌声在校园里回荡,激励着每一个河大人的心。每每走到这里,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从心底里哼起那旋律。虽然,时光将催我们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我相信,年轻的河大人不会忘记河大的传统,一定会踏着那铿锵有力的旋律,努力进取传薪火“继往开来扬辉光”!



著名校友马可 / 校友赠送的塑像


       花园的东边是幽静的“静斋路”。路东侧,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十座中西合璧的三层小楼,这便是建成于1920年前后的“东十斋”——当年的教师、学生宿舍,著名校友袁宝华、王国权、姚雪垠、马可、尹达、邓拓等都曾在这里生活过。如今是一些单位的办公用房,那坚实的红漆木地板被漆了一遍又一遍。它位于大礼堂的左前方,就像是大礼堂伸出的一只臂膀,拥抱着美丽的校园,也托举着一茬又一茬的栋梁之才。按照原来的设计,中轴道西侧,与之相对称的还有西十斋,但因世事变迁,这规划最终未能实现,只建了西一西二斋便被搁浅,使这个完美的传统式设计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04


大礼堂正面


       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大礼堂,始建于1931年,历时四年完成。那中西合璧的门廊,层次变化的屋顶,飞檐画栋的外表,巍峨壮观的身姿,无论何时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你都会觉得那简直就是一曲凝固的乐章!而当你走进大门,那畅亮的走廊、宽大的舞台、宽敞的空间、高保真的音响效果,又会让你赞叹不已。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学校,师生总数也不过600来人,可上下两层的大礼堂却拥有3000多个座位,两侧还有两座可容百人的大教室。这样大气前瞻的设计足以显示当年的设计者和学校领导者的不凡气魄和远大目光,他,就是精通建筑学的时任校长许心武。他的这一杰作至今仍令所有见到的人无不赞美倾倒。大礼堂啊,你那宽阔的内心世界连同你那雄伟的身影当之无愧是河大的代表,是河大人心中永远的圣殿!开大会,听报告,文艺演出,重大庆典,节日的欢歌,发展的决策……宽阔的舞台上,曾演绎过多少人间的喜剧悲剧,门前的广场上曾放飞过多少展翅欲飞的雄鹰!你记录着河大人的喜怒哀乐、成长成熟,更见证了河大人的执着追求、探索拼搏!


       曾记得那阴云密布的1976年,继周总理之后,毛泽东主席也溘然长逝,十年风雨,小人猖獗,国运多舛,伟人的逝世更让国人痛苦和不安。9月10日,全校师生齐集在大礼堂,台上台下禁不住失声痛哭,泪水浸透了大礼堂的心。仅仅一个多月之后,粉碎“四人帮”的庆祝大会又在这里举行,歌声笑声又从人们的心底流出,荡漾在大礼堂的每个角落。



大礼堂侧面


       我更忘不了,就在20世纪末的那个五月,美制的罪恶炮弹疯狂炸毁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新华社两名记者竟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国家主权被侵,真是欺人太甚!消息传来,全校愤怒,人们自发地涌向大礼堂前,结队游行,演讲抗议,平静的校园一夜未眠。次日,党政工团联合组织的抗议大会又在大礼堂里郑重召开,河大人愤怒的吼声冲出大礼堂,震撼了古城的上空,一封封义正词严的抗议书由此发出,表达了河大人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大礼堂聚会


       1992、2002,2012年的金秋时节,学校80、90、100华诞,四海嘉宾齐至,八方英才荟萃,齐聚这里举行盛大庆典,共绘未来蓝图。大礼堂啊,近一个世纪以来,你伴着河大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愤怒,一起歌唱,你装载了河大人所有的感情,也将伴随着河大人的脚步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05


十号楼


       大礼堂右首有一片花园,花园往西是飞机型的十号楼,当年中文系的所在地,如今是一座教学楼。大学期间我们一直在这里上课,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秦汉歌赋,唐宋诗词,李杜的长吟短唱,苏东坡的荡气豪放,曹雪芹的真假隐语,鲁迅的匕首投枪,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倘佯于古今中外文学的海洋,和那些文学大家们激情对话,沉醉在他们那美妙的诗词韵律、深邃的洞察哲思之中,一天天地积淀着,一天天地丰富着,直到羽翼丰满展翅翱翔。



十号楼 / 阶梯教室

       十号楼,也是我毕业后最初几年工作的地方,楼上楼下曾留下我多少青春的脚步和梦想。如今,我走进那明窗净几的教室,还能清楚地想起当年讲课时那挥洒自如的情景,还能看到晚上去教室辅导时女儿尾随其后的小小的身影。那讲台、那黑板、那粉笔都令人感到亲切温暖,它们浸润着我青春的汗水,见证着我难忘的河大岁月。后来,18岁的女儿又沿着我的足迹就读于文学院,在这里吸收着文学的滋养,成长、起飞,成为央视的一名编导。这里,同样是女儿难忘的地方。


06


图书馆


       十号楼前边是建于八十年代的图书馆,众多古典线装经史子集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不乏孤本善本,更有蜚声海内外、价值连城的古画名画。而今天的电子书库、电子阅览,更是把馆藏无限地扩展延伸,为每一位读者插上了无形的翅膀。无疑,这是一座真正的知识的宝库,是莘莘学子驶向理想彼岸的最好的航船。


综合教学楼


       图书馆的西边是一座庞大的综合教学楼,每天,师生们在这数百个教室里耕耘、学习,知识、智慧一点点从这里走进无数颗求知者的心,滋养着他们一天天地成长、成熟。


       图书馆再向南,与当年的贡院碑相对应的是科技馆,最早的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多功能材料实验室中心就诞生在这里。上下两座报告厅里,专家论坛、学术报告经常不断,为勤于探索学术前沿的师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它们的身后,研究生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比肩而立。也许,这是无意的巧合,也许,这是历史的必然,在这片浸润着文化滋养的热土上,以贡院路为轴心,古典与现代,人文与科技实现了完美对接,和谐对话,这,正是这座百年学府今天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最好写照吧。

07


新体育馆


       而在十号楼的北边,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巍然挺立。那是体育学院的教学楼,同时也承担着国内体坛很多重大赛事,好几届CUBA都在此举行,通过央视体育频道,全国的篮球迷们都见识了它雄伟的风采,也见识了河大这座古老学府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风貌。而在1998年的CUBA女篮四强赛中,读大三的女儿以其良好的气质和流畅的表达在众多报名者中连闯三关,被选拔为现场解说,第一次正式走上了央视的屏幕,从此点燃了她电视新闻的青春之梦,并最终成了她一生的追求。让我把脚步移向大礼堂的左首。正对着铁塔的塔云路东边,是艺术学院的两座教学楼,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戏剧表演、舞蹈、摄影、书法,多种艺术人才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出。那年江泽民总书记来学校视察,还在音乐厅里高兴地同师生们一起放声高歌。




艺术学院 / 琴房楼


       艺术楼往北,是几栋学生宿舍楼和一大片篮球场、塑胶大操场。那里,曾经是一大片青砖平房,甲、乙、丙、丁、戊,五排并列,大部分是学生宿舍,我们中文系女生就住在乙四乙五排,与千年铁塔仅一墙之隔,那巍峨的铁塔便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微风吹来,那层层挑檐上的塔铃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像一首美妙的音乐伴着我们读书,催我们入眠。


打篮球的小女孩


       毕业留校后,我又住进了当时是教师住房的甲排房。女儿也便伴着铁塔的铃声来到这世间,为此,娘、婆婆和大姑三位老人和侄女冬梅也在这排房里留下了她们辛苦的足迹,也给我和女儿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亲情和温暖。由于工资的微薄,常常是未到月底就没钱吃饭。为了节省,我曾经和几位来自农村的老师家属们到对面的学生食堂里捡菜叶,到拆房的工地上捡牛毛毡(搭小厨房用), 就这样几位老人和冬梅陪伴我和女儿度过了作为河大教师的最初的岁月。女儿上学后,她们回去了,侄儿国延又来附小借读。星月朗朗的晚上,娘儿三个常常来到大礼堂前的草地上,看星星,讲故事,小国延还会一圈圈地翻跟头。


铁塔湖畔


       十斋房后边的大操场上曾有一架高高的秋千,女儿总喜欢站在上边荡来荡去,清风飘起她的小裙子,真像一个飞舞的花仙子。那时先生在部队,娘又不幸病逝,是两个孩子的成长冲淡了我的孤独和悲伤,校园里优美的环境也使我陶醉其中。生活虽然清苦,但有份工作就有份责任在肩上,有孩子在身旁,就有种希望在成长。就这样,直到1986年先生从广西前线转业来到河大,直到十年后搬出校园,住进校外的住宅楼。二十年的排房生活,二十年的校园情结,女儿从呱呱落地到呀呀学语,歪歪学步,牵着我的手在校园里背古诗,站在大礼堂前台阶上学朗诵,小学、初中、高中,直到长成18岁的亭亭少女,我也从助教成为一名副教授,一名处级干部。半个世纪的岁月,不,大半生的岁月,都撒在了这校园,刻在了我心里。




退休职工活动中心/邮政 / 餐厅


       后来退休了,好在学校为离退休的老同志们安排了很好的去处。就在科技馆南边的一座三层青砖小楼里,设有“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由离退休工作处专门管理,内有老年大学、健身房、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各种协会和老年合唱团、诗社、书画院、舞蹈团、模特队等活动丰富多彩,离退休的老同志们尽可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以达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我想,以后那该是我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吧。紧挨着活动中心,西边就是设备良好环境优美的校医院。那里,有近百名白衣天使辛勤工作着,为全校师生的健康保驾护航。不敢说有太高的医疗水平,但是有它的存在,早早晚晚,看病,打针、体检,大家似乎更方便,心里也更踏实。我的先生也在其中工作,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主任,已有二十多年的心血汗水洒在病房和手术台上,那里早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08


艺术学院教学楼


       傍晚,我常常会站在办公楼那高高的阳台上俯瞰校园,回味着学校的每一天。清晨,当朝阳初照,琅琅书声就会洒满校园的每条小路;夜色降临,那璀璨的灯光又勾勒出一座座古建筑那雄伟的身姿;华灯初上,一座座教学楼闪烁着无数明亮的眼睛,师生们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探索,远远望去,真像是一艘艘夜行的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啊,我的河大,我美丽的家!




作者与同事、 学生


       记得为迎接学校九十华诞,党委宣传部向全校师生征集学校楼馆道路命名方案,我被分工负责此项工作。近一年的辛苦,换来了数百个饱含广大师生深情的命名方案,一遍遍地筛选,一遍遍地修改,终于,那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建筑,那一条条通向知识圣殿的道路有了自己的名字:博雅楼、博文楼、博雅路、静斋路、塔云路、贡院路、琢玉路、东辰路、西月路、行健路……如今走在它们身旁就像见到那些老朋友,执手相握,倾心相谈,那过去的岁月便会不自主地浮现在眼前,温暖着你的心,引导着你向前走着,去向往未来,去憧憬明天!明天的河大园一定更美好,我将永远生活在你优美的的怀抱里!


曾经的我们(作者与同事)


       如今,学校正走在奔向双一流的道路上!


       新世纪之初,在古城美丽的西湖畔,又建起了2千多亩的金明校区,30多个理工科学院科研机构落户于此。那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群,碧波荡漾湖光潋滟,一脉碧水穿校区而过,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耸立水畔,四季绿树掩映,花香四溢。一个学习攻读的绝美之地。今天,在省会郑州新东区的龙子湖畔,一个以面向世界国际合作为主的新校区已成蓬勃之势。以1比1的比例按老校区大门模样复建的校大门,常令人似有穿越之感……



大郑州校区



河大金明校区


       两城三地,三个校区,古典与现代相辉映,沉静与激情共携手,三颗明珠,似乎串成了一个熠熠闪光的项链,戴在大中原的颈项之上,将为崛起的河南腾飞的中华更增添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光彩,创造更加辉煌的荣光,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河南大学,我的母校,永远的家园!衷心地祝福您,生日快乐,永远昌盛!


百年华诞纪念石碑


作者简介

       孙青艾,共产党员,河南大学副教授、干部,已退休。197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并留院任教。后调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河南大学报》执行主编。退休后任《信陵诗刋》主编十年。其散文诗歌散见于报刋及网络平台。出版有散文集《岁月拾贝》。年逾古稀,行走在灿烂的夕阳里,以一颗不老的诗心满怀热望地迎接每一天的晨曦和朝阳。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