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之际,已过而立之年,蓦然回首,结缘河大已经12年。十二年弹指一挥间,无论升学到北京或到美国,每每回忆起河大生活,往事历历,如在昨日,不自禁心中升起温暖,这片温暖一直滋养我成长。
河大是学习的乐土
河南大学地处开封,虽然缺少一线大都市的繁华,但却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古色古香。从这一点上说,河南大学有点像美国的很多名校,虽然地处小镇或者大农村,但几乎不影响她的优秀生源、出色教学质量和浓厚学习氛围。
河南大学的英语课,感觉可能是河大教学改革实践的先行者。入学的第一年,非常有幸进入“实验班”,由来自美国的外教代课。当时我的《英语视听说》外教是Marija Ferber老师,她年轻美丽,应该是毕业不久的美国本科生。若干年后,当我来到美国,我也非常幸运地再次联系上了Marija Ferber老师。外教代课让我尽可能学习到地道口语的同时,这种高规格教学让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因为我的很多考入其他名校的同学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外教老师教口语。河南大学的数学建模课,也是非常出色。数学院的老师们有教无类,热情慷慨地组织各个院系的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建模课,进行暑期培训,给学生们提供参赛机会。也是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的经历,让我开启了大学的蹭课模式。不管是哪个学院的课程,只要觉得有意思,就全部去听、去学。这个蹭课的习惯,在参加数学建模的学生中非常普遍,大家都不用专业的框框去限制自己。很多人都坚信,自己学习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专业的人。这个从河大养成的蹭课习惯,一直伴随了我的整个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涯,也会继续成为今后践行和发扬的好习惯。河南大学的电子电工创新实验室也是非常有特色。吴永辉老师把爱好电子电工的同学们聚到创新实验室,带大家自由探索,学习单片机、制作电路板、参加电子电路方面的全国竞赛,让实验室的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亲自动手实践,在实验室的时光每天都非常充实。
我的高中不算成功,但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参加社交活动比较少,但是因为继续保持了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大学的成绩比较优秀。对于专业课,期末考试前几周,就提前开始温习知识,总结核心考点,睡觉之前把书本的重要知识在脑海中过一遍,每次考试前务必让自己产生功力大成的感觉,然后去参加考试。其中大三的一个学期,印象最为深刻,五门课程得分很高:三门课程99分,一门课程96分,一门课程100分。由于成绩优异,专业素质不错,2014年从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保送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这些学业的成绩、深造的机会,包括随后硕博期间的学业成绩,很大程度归功于在河大期间养成的广泛学习的习惯和较为开阔的学科视野。
河大有学术的启蒙
本科生往往是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储备有限、对科研和学术认知层次相对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说也不全面、不充分。如果在本科学习的高年级阶段能够进行科研和学术方向的适当引导,可能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科研生活。而我,也是非常幸运地接受到了学术和科研的启蒙训练。
学习《高等数学》期间,我的授课老师是鲁大勇老师。鲁老师在讲授课堂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们按照各自的兴趣,选择一个合适的知识方向,深入挖掘下去,然后做出一篇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出来。作为本科生,我和大多数同学的方法一样,我通过阅读“等价无穷小代换法”的十几篇文章,然后进行总结,再推导出几个新的引理。最后,全班大概有五十多篇课程报告,汇集成了一本《高等数学杂志》的小册子。对于学术启蒙,不得不再次提到“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经过数学院老师们的引导和培训,熟悉了各种工具软件,例如,Excel处理数据、分析画图;Matlab写脚本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画图;用spss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用Lingo进行规划问题的求解。然后,培训和竞赛期间,也完成了十几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每个题目都需要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和撰写论文。虽然当时的自己距离真正的学术研究还有差距,但真实地感受到如何通过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专业课方向的科研启蒙,主要来自于张苗辉老师的人脸识别项目。张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视觉方向毕业的博士,年轻有为,博士毕业后回到河南大学正好给我们上课。在张老师主导的人脸识别项目中,我的工作主要是用MFC搭建人脸识别的demo环境,尝试不同的人脸识别算法。虽然没有具体的论文成果,但明白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研大概就是设计新算法、对比老算法、证明新算法的优势。张老师带我走进了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大门,让我看了一眼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大概方法。虽然研究生阶段没有做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研究,但是对这个领域没有害怕的感觉。十几年后,当我已经通过了博士答辩,回过头来看看当初懵懂的自己,那时的自己确实已经是一个爱学习、求上进、有学术追求的小伙子了。非常感谢母校的学术启蒙教育。回头看河大的这十年,理工科专业发展突飞猛进、高水平研究不断涌现。即便身处海外,也常常能够看到关于母校重大科技成果的消息。
河大是爱情的起点
大学的时光是美好的,因为大学往往也是美好爱情产生的地方。在河南大学,我也遇到了爱情,十年长跑,成为夫妻。
我和我的爱人都是河南大学的学生。她是化学化工专业,我是自动化专业。2019年初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领了属于我们的结婚证。我刚入大学之时,并没有产生谈恋爱的想法。后来在学科的竞赛活动中,认识了我的爱人。在一起做事的过程中,慢慢地有了更多了解,再加上相互欣赏,并最终决定一起走今生的路。做这个决定是在河南大学100周年校庆活动之际,而现在恰好是母校110岁校庆之年。十年相处,有争吵、有美好、有一起发愁未来、有一起努力奋斗。我们从开封走到北京,又从北京走到美国。我和爱人都是博士,数论文也是从博士期间和博士毕业后开始的(网传:博士相亲相互数论文的梗)。
如果正在读大学的学弟学妹们碰巧看到这篇短文,我可能会说:大学的恋爱不是一场必修课,更像是顺其自然的选修课。谈恋爱在高中是被禁止的;在大学时代,谈恋爱被放开或者适当鼓励了。但是,大学时期的学习、竞赛、升学、找工作,应该是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想找对象,可以找;如果不想找对象,也可以不找。我在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读博士、当助教、做助研的这五年,看到美国大学校园里确实也是有情侣的,但是感觉不是非常多。同学们学习都很努力,校园的每个角落,总是能够看到学生们随时随地学习的身影。但这也有可能是我的错觉,因为我自己已经过了谈恋爱的年龄,生活的重心更多地专注于工程和科研,对少男少女们的美好爱情故事不是非常敏感。
总之,大学的时光是美好的,大学的时光也是短暂的。能在大学期间有场安安静静的恋爱、踏踏实实的恋爱、纯纯净净的恋爱,确实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即可。
河大是精神的归属
每一位校友都在母校生活了至少四年。遥想入学之初,满怀梦想,背负期望,聚首河南大学。四年后,又装备着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奔赴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开创崭新明天。
四年中,经历了从懵懂到成熟,从专业小白到拥有一技之长。经历了这弹指一挥的四年时光后,到了真正毕业、要离开校园的时候,真的是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化作两个字,那就是:“感恩”!感恩母校的教育培养,感恩老师们的传道授业,感恩同学们的陪伴帮助。对于我们所有人,河南大学,已经默化在我们心中,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河南大学,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一世一生。她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绩;她的殷殷鼓励,助我们在风浪中勇敢前行。成为一名河大人,对于我们,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使命!我们会因为自己是河南龙头高校毕业的“河宝儿”和“铁塔牌儿”而骄傲,也会因为需要承前启后、传承着河大先贤的精神与壮志而上下求索。十年前,我们与母校一起,度过了百年华诞的美丽盛典;十年来,我们与母校一起,见证了河南大学迈向“双一流建设”的坚实步伐;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聚首,庆祝母校110岁生日。她以温暖的怀抱,亲切接纳成千上万的游子们,而不论她的这些孩子是否飞黄腾达、是否地位显贵。她就像一位慈祥的老母亲,时刻牵挂着奔赴世界各地开创生活的孩子们,如今都可好。
似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类似的感觉,那就是:永远和第一份学历的母校有更特殊的情感。今年,我也博士毕业啦。在顺利通过博士答辩、穿上博士服的那一时刻,我又不自觉得回顾自己12年的高等教育经历,想起了在河南大学本科毕业的情景。身在异国他乡,在我心底,涌动着一份浓烈的情感,那就是对母校深深的思念——那里风会轻吟,树会唱歌;那里湖光潋滟,塔影斑驳;那里庭院深深,厚重执着;那里满园书香,如琢如磨。
时间越长,越让人明白,河大不只是几栋楼、几个校区。那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一个让游子们每每想起,就感到温暖的地方。
作者简介
刘天义,2010年考入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并于同年保送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微处理器研究中心。2017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2022年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处理器微架构、云计算、云端3D/AR/VR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