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伦往事
明伦记忆——河南大学名人名家系列之周而复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6-19 访问次数:11929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即将迎来河大一百一十年华诞。在延续千年的中国科举制度终结地河南贡院旧址上,伴随辛亥革命的新曙光,自一九一二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办,首任校长林伯襄提出“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启民智”的教育理念,开启了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学校历经中州大学,国立开封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至一九四二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后,又历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一九八四年五月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二〇〇八年十月,学校进入省部共建,二〇一七年九月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二〇二二年三月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回眸河大一百一十年,开教育之先河,育社会之栋梁。它植根中原沃土,伴黄河涛声,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风雨征程,生生不息,代代学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大学•开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一九四〇年,在抗战的烽火中唱响了“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欹欤吾校,永无疆!”雄壮激昂的校歌。并凝聚成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新时代,新高地,新使命,新贡献。“双一流”,“双航母”,再扬帆,再远航!


注:河南大学南大门

河南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发展历程中,名人辈出,群星璀璨,他们的名字与业绩将彪炳史册。他们是千千万万河大师生校友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精神与品格必将激励千万学子,承担起教书育人之使命,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担当,庚续教育发展之伟业,传承人类文明之神圣。为学术,为育才,为社会,为未来,为人类,去努力,去开拓,去奋进,去创造!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

祝愿:

一百一十年后的河南大学

欹欤吾校,永无疆!!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著名作家——周而复


注:河南大学大礼堂

周而复(1914~2004),现代著名作家、书法家。原名周祖式,曾用笔名吴疑、荀寰。1914年1月3日生于南京。父亲周兆山喜写旧体诗词、散文。周而复童年随父亲学习古典文学与书法并在私塾读书。13岁上中学后,接触了鲁迅、郭沫若、茅盾以及英、法和北欧的一些文学作品,开始在报上发表短文、小诗等文学作品等。


注:河南大学斋房

1932年慕名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来到古都开封,年轻学子的心中充满憧憬,他晚年回忆说:“我有幸考入河南大学学习,可以在这座古代名城安安静静读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祖国文艺事业略尽绵力,是我的愿望和志趣。”后来,他又到上海求学,期间参加了左翼文艺活动和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参与编辑《文学丛报》《收获》等文学刊物,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转到了文学创作上,以笔作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6月,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作者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反抗黑暗统治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和大无畏精神。正如郭沫若序中所言:《夜行集》“是在重重的压迫之下压得快要断气的呼声”,“这儿也活画了一张忧郁而悲愤的时代相”。初涉文坛,年轻的诗人就有不俗的表现。他起点很高,他的目光关注的是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大手笔,描画的是“时代相”。就在《夜行集》出版的第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而复大学毕业即奔赴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以更大的热情战斗在抗日斗争第一线,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战争、赞颂抗日军民的优秀作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内战全面爆发的前夜,周而复以《新华日报》和新华社特派员的身份,曾赴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等地采访,并随同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三人小组赴各地巡视工作和会谈。期间,写了不少通讯报道,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这些作品后来结集出版,取名《东北横断面》《松花江上的风云》。这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犯解放区之前,作者巡回东北各地的纪实。往昔与现实,野蛮与民主,黑暗与光明,痛苦与欢乐,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的反映,相当清晰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注:周而复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周而复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政协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59年秋,他自沪至京,担任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他还是全国政协五、六、七届委员、副秘书长、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他曾多次出席国际会议,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与友好代表团出国访问,先后到过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智利、捷克、苏联、瑞士、日本、墨西哥、古巴等国,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周而复在文坛耕耘70多个春秋,至耄耋高龄,仍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杂文和文艺评论等,约一千万字。他的主要作品有多种外文译本。《白求恩大夫》被摄制成电影;《上海的早晨》(一、二卷)一问世便好评如潮,被国外同行称作是“史诗”,是“可以同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法国的《蒂波的一家》相媲美的中国历史小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后来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长城万里图》也被认为是一部描绘和再现中国人民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史诗,可以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媲美,因此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文学奖。晚年的诗歌力作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以史诗的形式为周恩来书写了一部伟人传记。评论界认为,它“是当代诗歌中罕见的鸿篇巨制……展现了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中国产生了荷马式的史诗。”“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之作。


周而复先生作品


注:周而复先生与作者王文科合影

2002年9月25日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