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伦往事
贾新峰:真力弥满 万象在旁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6-22 访问次数:4140

        2020年全球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病毒肆虐,百业萧条,我在纽约的商务活动也未能幸免于难而暂时处于停滞状态,趁着空闲我就在网上攻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领导力课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真实型领导力与适应型领导力的关系。著名的管理学大师罗纳德·海菲兹为了让学生领悟相关内容,作业之一是要求学生开展自我叙事,列出真实自我的性格特征。我开始任思绪奔腾,不断追问什么才是真实的自我,无独有偶,自己35年前在河大中文系就读时也曾苦苦思索过同样的问题。此时此刻,对母校河南大学的怀念油然而生,求学读书的岁月如一帧帧图片,在眼前播放重现,哈佛所需的自我叙事、精神分析从河大对我的精神塑造中得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向着梦想启程


       1985年9月,我满怀期待背负父母的希冀和老师的祝福从故乡嵩县走向河南大学。记得那年高考我是嵩县最好的高中嵩县一中的文科状元。我高中时偏科严重,数学较差,但语文甚佳,作文或引经据典或夹叙夹议或发思古之幽情,均获好评,经常被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的王富贵先生表扬、传阅、在课堂上作为范文朗读。于是积累了点滴自信,梦想以笔为旗,以写作为生,所以选报中文专业,被河大中文系录取,开启了我在河南大学读中文的历程。


       到了河大,很快就和同学们认识熟悉了。我在85级5班,住学八楼,每个宿舍8个人,班长赵留斌来自伊川,成熟稳重,与我同一个宿舍。我们宿舍还有喜欢书法的曹志民、幽默风趣的边金贵、寡言踏实的秦保金、一脸乐呵的郝小河、淳朴可爱的李齐秧及文艺青年史景江。大家都来自河南不同地域,性格各不相同,相处却非常融洽。团支书张立新精明干练,住隔壁宿舍,隔壁宿舍还有大智若愚的孙俊贤、雄辩滔滔的陈阳及高考分数极高远远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的吕玉僧。对面宿舍住着校园诗人朱锋、多才多艺的杨文杰。我们班的女生住在前面的宿舍楼。刚开始不怎么来往,后来我担任语言学科代表去收作业才渐渐熟悉了认真负责的学习委员王蕾、热情好客的郭月丽、漂亮大方的杨莉莉等同学。


       在河大校园行走,有时会感觉沉浸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梦境。我感叹于河大厚重的历史,河大曾经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大礼堂、贡院碑无声地诉说着河大的往日荣光。古朴、典雅的校园仿佛给了我神奇的启示,入学一个多月后,有一天在十号楼大教室晚自习时间,忽然意识到我需要在河大好好努力,既然以前在高中阶段曾经优秀,不能在大学期间碌碌无为,“泯然众人”,于是给自己定下两个目标:一是学好专业课,拿到奖学金;二是考上研究生。从此目标驱动的四年大学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这其实与当时的氛围有关,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打开不久,整个社会、整个校园充满了理想主义,各种新思潮伴随着青春飞扬。我相信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为此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真实的自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这也是我大学四年反复思考的问题。感谢河大中文系刘思谦教授等名师给我的教诲,随着我的阅读量大幅增加以及与同学们的互相交流切磋,我对真实自我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


大河奔流  一往无前


        在河大中文系的系列课程中,我特别喜欢当代文学史。文学就是人学,当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对情感的抒发、人物的塑造更接近当代现实容易产生共鸣。从新时期文学中的朦胧诗、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改革文学各种文学思潮各位老师都详加讲解,并让同学们大量阅读原著,大家在当代文学的海洋中恣意徜徉,兴味盎然。我至今还能背诵北岛、舒婷的诗歌,至今记得我在阅读当代文学作品中进行着双向阅读,一方面阅读文本,一方面也在阅读自我,以文本为基础,与自我开展对话。我喜欢在河大图书馆明亮的灯光下看《中篇小说选刊》刊载的最新的当代作家的作品,阅读的同时,也将我在故乡走过的山山水水一遍遍在阅读中重新凝视。


        我喜欢的当代作家有张承志、莫言、王蒙、张贤亮、韩少功、谌容、王安忆、梁晓声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张承志。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单看作品名字就是一组隐喻,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的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哲学问题。虽然现在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已经可以辩证地去看待张承志,无可否认在大学时代我对张承志前述三部作品有着近乎疯狂的迷恋。


       《北方的河》给我的激励是任何一本书都无可比拟的,我只是在阅读茨威格的传记文集《人类群星闪耀时》才产生过类似的阅读体验。《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成名作《黑骏马》之后又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或者说又简直不像小说,是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经典乐章,是一部不朽的史诗,那种持久的、深沉的、博大的情怀让我迷狂、催我奋发,驱使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从河大校园直奔黄河岸边,去观看大河奔流、波翻浪卷的壮观,去体悟大河奔腾、生生不息的力量,驱使我在一再阅读该作品之后更加拼命地去学习专业课和其它课程。《北方的河》主人公学的专业也是中文,历经磨难报考人文地理研究生的经历对我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迄今为止我读书生涯中最用功的时光是在河大。


       在十号楼大教室夜半无人时,有我孤身一人学习的身影,我在自学法律专业的书籍。法律不是我的专业,完全靠自学,我相当于在河大期间具有中文和法律两个学历。为了考法律研究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加倍的努力。感谢陈阳同学,曾向他的老乡借办公室让我静心学习、通宵看书。在河大的每一个寒暑假我几乎都待在学校学习英语,我经常和外号为“老孙头”的孙俊贤同学准备着研究生考试所需的英语单词、语法和文章。感谢中文系李慈建书记有事回老家期间曾让我帮忙看家,给了我非常适宜的学习环境,和难得的深夜学习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机会。


       现在想来有点好笑,当年为了考研竟然削发明志,自己跑到开封街边的理发店剃了光头。虽说是为了表明心志,不过是想以光头怕羞为借口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有一次从学八楼走去图书馆在大礼堂附近遇到了同班同学郭月丽,她调侃道:“你是准备去哪儿当和尚啊”,我报以微笑,稍觉尴尬。其实,我要的正是这种效果,当时不想参加聚会、不想多见人,只愿躲起来多些时间看书。我天资愚钝,只能刻苦自励、以勤补拙。


        功夫不负苦心人,我在1989年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名师应松年教授攻读行政法研究生。


观人、省己、切实的奋斗


       在河大中文系就读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中文系有大名鼎鼎的任访秋先生,先生是胡适、周作人的学生,我们颇为自得的是我们与胡适等大师之间仅仅隔着任访秋先生等一两个人。可以说河大中文系的学子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血脉的直系继承人。虽然我未能亲炙先生教诲,却自我定位要沿着先生的学术旨趣,去阅读现代文学的巨擘大家。我看了任先生关于鲁迅研究的一些文章,对研读鲁迅产生极大兴趣。


       中文系开设的现代文学史主要研究9个作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即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赵树理。鲁迅在现代文学史排名第一当之无愧,鲁迅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更在于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对其所处社会的深刻洞察。鲁迅弃医从文,是以医生的犀利眼光观察社会的病态,以笔为手术刀解剖其所处的病态社会。


       记不清花了多少时间,我在河大图书馆通读了《鲁迅全集》,鲁迅的清醒、渊博、深刻、强硬、嫉恶如仇、坚韧不拔塑造了我青春时代的性格和精神版图。年轻时代的我有些偏狭愤激,如同大河穿越高山峡谷左冲右突,激荡不已。鲁迅的作品特别符合我当时的心境,可以产生精神共振。我能深切体验鲁迅的愤世嫉俗和革新精神,同时也从任访秋先生的研究中看到鲁迅其实也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闪光点,明显带有明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士人风骨。鲁迅给我的启发不仅仅是骨头要硬,无丝毫奴颜媚骨,而且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观人、省己”、“切实的奋斗”。


        观人,可以近观老师同学,汲取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其实是儒家传统。观人,也可以远观贤人志士。我通过阅读《鲁迅全集》研究了鲁迅的优异之处与时代局限。鲁迅的伟大和成就无可置疑,可我觉得鲁迅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难乎其难,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世道在变,总有新事物层出不穷,可国民性并没有太大改变,仍然有良善也有邪恶。寄希望于改造人心、改造国民性来改造社会其实是靠不住的。完善的法治才是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基石,这是我研究鲁迅以后“弃文从法”报考法律研究生的理由。


        省己是儒家的传统,我虽然做不到“一日三省吾身”,却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现在回过头看,我的内省功夫还非常不够。我在河大好像不太喜欢热闹。大概是大二吧,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坐在宿舍的床上看书,从其它宿舍过来一位同学在和室友们有说有笑,我愣是板着脸没有任何回应,自己内心非常抑郁,现在想来我当时是不是过于孤僻或嫉妒人家能说会道?如果是现在我绝对不会在众人嬉闹时独自不语。还有需要省思的是即将毕业时给一位家在郑州、漂亮大方的同班女同学的留言非常不礼貌、出言不逊,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鬼使神差说出那样不近人情的话语,尤其是在毕业分别的时候。可见我在读大学时非常狭隘,想来惭愧和汗颜,在此郑重向她道歉。


       观人、省己、切实的奋斗,都是鲁迅文章的原词。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是思想解放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几乎是全面反儒的急先锋。但我最喜欢的却是鲁迅文章中难以觉察的、代表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部分,这说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切实的奋斗”其实也是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精神。我在河大非常彻底地做到了这一点,中文系85级8个班有300多学生,每次评奖学金我都是一等奖,在河大四年,从来都是班上综合考试成绩第一名,全年级前几名。考试成绩虽然不代表能力,可我当时别无其它能力,只有拼命学习,以此证明自己在努力达成预设的目标。


真力弥满 万象在旁


在河大,除了上课、去图书馆,还非常喜欢去听讲座。记得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放教授曾莅临河大大礼堂开讲座,解析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这本书在当时非常畅销。同学们踊跃参加,高放教授高屋建瓴的解读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憧憬。


周末有时会去大礼堂看电影,我喜欢人物传记类的电影,看过《孙中山》,对孙中山先生的“吾意所向,愈挫愈奋”的精神有了直观感受;看过《成吉思汗》,其中一个场景至今难忘,成吉思汗指着一个蒙古包说这里就是蒙古帝国的中心,然后开始驰骋疆场。我好像当时就产生了幻觉,如果有精神版图,那以大礼堂为标志的河大校园不也是我精神版图的起点吗?只不过精神版图就是认知圈和精神谱系,用不着征战征服,只需努力而已。


在河大时,没有特别高远的理想,目标都非常具体,只是想着以文化谋取生路、以文化谋取慰藉、以文化谋取未来。有时我会去铁塔公园散步,想象千年以前铁塔之下曾经是宋朝的太学,程颐曾凭一篇文章而被主考官录用,担任太学的老师。这会是我的未来吗?一边散步,一边遐想,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念头只是在铁塔下才会产生吗? 


在河大,我有时喜欢念着汉乐府中的诗句“出东门,不顾归”,步行出东校门登上城墙。城墙一带是很多同学恋爱时卿卿我我的地方,我有点特立独行,喜欢在城墙之上背诵古诗,在城墙之上回望千年。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尤其是北宋时天上五星连珠,地上出现北宋五子:张载、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其中二程和邵雍收徒、讲学、著书都在我的家乡或附近,让我深感家乡地灵人杰、文化积淀之深厚。北宋五子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绝对高度和宏阔格局。我没有多少自己体悟的思想,没有雄视百代的宏大志向,可是当我在城墙之上,想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话语时依然泪流满面,有一种修身弘道的深切感动。


在古城墙之上,也曾遥想古圣先贤天命在身,以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使命启迪后学。大哲程颢自家揣摩体会出的“天理”,确实使华夏文化登峰造极,达到新的高度。由此我想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何谓“止于至善”,“天理”不就是至善吗?天理就是宇宙法则,就是自然法,就是引领中华文化五千年弦歌不绝愈加光华灿烂的贯通天地之外的无形大道。天理让人们有了判断世俗法律、制度、一切行为是否符合天道的最高原则、最终标准。天理和合理的人欲并不矛盾,当欲望过于高涨易迷失自我,导致灵性混沌,难以觉察天理。


在河大校园,在紧张的学习余暇,我也会从容欣赏河大校园之美。程颢的一首诗《秋日偶成》,在我刻苦学习之后往往会带给我一些精神上的宽慰: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989年我从母校河大毕业去北京读研,然后到深圳、香港工作,后来下海经商、自行创业,2010年来到美国开始二次创业,小有所成。当年以写作为生或以法律经世致用的梦想因现实的谋生、经商等原因如今均未实现,却了无遗憾。人生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旅程,走过千山万水,世界看遍,我始终心系母校河南大学,是母校赋予我真正的精神力量,塑造了真实自我的精神版图,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强大心劲。我在河大中文系学习古代文学之时,对于司空图的《诗品》印象深刻,司空图论豪放诗风称之为“天风朗朗,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河大对我精神版图的塑造让我深有同感,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任何事情,面对任何困难,我都将保持真力弥满的精神力量,继续前行,“止于至善”。  河大,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2022年5月26日于纽约




作者简介


       贾新峰,河南大学中文系1985级校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在职进修,哥伦比亚大学龙峰文化基金创始人,现任河南大学美国校友会会长、纽约龙峰文化基金会主席。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