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伦往事
我与校报的笔耕圆梦故事(下)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4-21 访问次数:4754

五、改扩“窗口”


       读书学习、笔耕创作是何等的幸福啊!

       1982年元月,在岳耀钦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获文学学士。校党委决定让我留校工作。我一手拿“工作派遣证”,一手拿“入党申请书”,到河大宣传部报到。申志诚部长说:“大学本科四年,你品学俱优留校。新的工作开始了,也是新的学习开始,努力吧!”

       大学是读书、教书、著书之所,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圣地。留校工作,我仍保持“住室——办公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白天提前到岗,打扫楼道和办公室卫生。上班,向老领导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研究宣传工作规律和特点,干劲十足。晚上浸泡在校图书馆,像一块干透的海绵,不断地吸收知识的养分,一坐几个小时,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到“忘我”的地步。1982年5月,申志诚部长交给我一个重要任务,受组织重托,为迎接70年校庆,编写《河南大学概况》一书。我夜以继日,累得吐血住院,圆满完成。校领导李润田、靳德行等老师支持我工作之余搞科研。1984年,我应邀主持编写出版9本“少林武术”系列丛书,《少林气功》《少林搏击术》等影响海内外;同年出版《中国艺术之最》,编注《少林诗词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审看后认为内容丰富,质量高雅,题写书名,赞扬志贺。


赵朴初会长为张国臣《少林诗词选》题写书名


张国臣编著出版《中国艺术之最》(1987)

编辑是学习的载体,能总结发现美和丑、好和坏、对与错,真是笔临墨海思千古,背负云天望八荒!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1985年1月,我任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不久,又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校党委副书记靳德行教授亲自与我谈话:“校报是党的喉舌,是教育宣传、联系师生的纽带,是对外宣传的窗口,责任重大,你要加强学习,大胆开拓,提高质量,争创一流。”我握紧拳头说:“请校党委看我实际行动吧!”


河大领导和宣传部同志 座谈(1984)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立即投入工作,在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振江教授的领导下,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师生的意见建议,报校党委同意,采取七项有效措施,对校报进行了改革创新:一是狠抓报纸编辑业务学习,带领全体编辑研究报纸的特点和规律,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编辑水平;二是改革美化版面,增加《重要新闻》《铁塔评论》《摄影漫画》《良苑文艺副刊》等30多个栏目,提高可读性;三是扩充内容,报纸由原来的五号字变为小五号字,使每期由13000字增加到28000字,增加了信息量;四是实行编辑责任制,开展评报,奖罚分明,提升质量;五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固定出版日期,使报纸及时到达读者手中;六是建立发行网络,发行超过万份,实现报纸发行量的新突破;七是狠抓通讯员队伍建设,在全校开展“新闻写作知识竞赛”,发现人才,建立起学生通讯社。



笔耕——张国臣1984年于河大


张国臣任河南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1985)


改革换新貌,实干见成效。我和时任编辑韩家清、李明伟、程秀波、许友峰、刘剑涛、王荣科等一起精编稿件,美化版面,亲自到印刷厂校对报纸。同志们学习中国女排精神,树立一流目标,克服重重困难,干劲十足,拼搏奋进!有多少个夜晚干到凌晨,大家签付印后唱着歌,骑着自行车回到校园,那真是其乐融融啊!《河南大学报》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所登的稿子不断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选载,许多名牌大学校报和地方来函,要求订阅并进行交流,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远。我写的一篇篇消息通讯在《中国青年报》和省报发表;组织学生通讯社,搞“校园征文大赛”,支持学生社团《羽帆诗社》《铁塔文学社》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作,持续发表学生习作,培养出戴鹏、王剑冰、范剑克、冯团彬、董林、高金光、李亚白、张鲜明、王吉波、钟海涛、王国钦、郭松林、王庆礼、郝银、赵克中、刘静沙、李暄、肖振华、张爱萍(萍子)、吴元成、侯永胜、杨石、邓艾芬、王清池、刘春龙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编辑、记者、诗人、作家。校报育才,名家辈出啊!

有所作为是工作生活的最高境界。1987年,我被评为河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获河南大学优秀管理奖。随后,又兼任河南大学少林武术学院副院长。


六、编撰《丛书》

面壁破壁,默然昭然。

文以载道。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恢复高考、改革开放10年的时候,我想应该做些什么向党和祖国献礼呢?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1987年4月至11月,我在工作之余,查阅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大部分高校校报,亲自和北大校报主编赵学文,中国人民大学校报主编刘葆观,复旦大学校报主编顾潜、副主编付亮,上海师大校报主编王亚仑,上海交大校报主编朱隆泉,山东大学校报主编陈崇斌,郑州大学校报主编胡山,华中师大校报主编唐昌宪,中山大学校报主编钟伟勇,吉林大学校报主编董玉贵,广西师大校报主编潘耀良,南开大学校报主编霍洪喜等高校校报同仁酝酿沟通,提出了编撰“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的基本设想,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大学生文选丛书编委会在河大(1988.5)


党的领导是干好工作的根本。我将编撰《丛书》的完整计划向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靳德行、常务副校长申志诚、宣传部部长张振江等领导汇报,获得一致同意赞扬。我请校领导担任丛书主编,他们决定让我全面负责,担任主编,鼓励说:“不敢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青年干部贵在求真务实、开拓实干。你编撰《丛书》的目的和计划很好,就是要压担子,培养年轻干部和青年学者,克服困难,干成大事!”多么好的领导、老师啊!我和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管金麟、总编室主任段文勇认真研究,决定要提高该丛书的历史品位和文化价值,不但要“选好作品”,而且要回答“为什么选”,赏析其“好在哪里”,让人信服。这实际上又是一个文艺再创作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张国臣编撰中国大学生文选丛书(1988)


怎么组织编选赏析呢?首先,我们确定了入选作品的时限,即1978至1988年中国高校校报刊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其次,体现广泛性,即由各大学校报编辑部组织推荐优秀作品并赏析,保证其优秀度和艺术欣赏水平;其三,成立高规格的丛书编辑委员会,集体评审定稿,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干一件具有一定历史影响的大事、实事,真是不容易啊!此《丛书》工程浩大,任务艰巨。1988年元旦,开始面向全国高校校报征稿,我非常尊重全国高校校报主编,亲自写信报告编撰意图,光写“约稿信”就磨秃了两支钢笔。这项有益历史社会的文化工程,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赞同和支持。1988年5月,共收到全国600多所高校3900余篇文稿,为了保证征文入选和质量,不少高校实行层层筛选,最后请名家赏析。6月3日,《丛书》编委会在河南大学召开会议,校党委副书记靳德行教授、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振江教授和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赵帆声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全国高校校报的《丛书》编委表示欢迎,对编稿提出了要求。

我们精心组织,将编委分四个小组,用三天审定了稿件。又集体到登封考察、采访嵩山少林文化,编委们深为佛、儒、道三教荟萃的影响而震撼。山东大学等几个大学校报的编辑部主任都是资深老教授,见到我热烈握手并拥抱说:“你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事业办了件大好事,我们信中称兄道弟,见面方知你是个30岁出头的小青年,不简单,不简单!”

鲜艳的花朵乃众人心血浇灌。“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分《小说卷》《诗歌卷》《杂文卷》《散文卷》四卷,每卷上下册,格局宏大完整,一次性全部出版。






图片依次为

《小说卷》(上、下)

《诗歌卷》(上、下)

《散文卷》(上、下)

《杂文卷》(上、下)


《丛书》顾问、时任河南省副省长于友先,河南大学党政领导靳德行、申志诚、张振江等教授多次指导《丛书》并予以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教授阅后,非常高兴,大加赞扬,亲撰《丛书》总序,认为:“这套丛书内容丰富,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才华,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中国高等院校现实情况的一种真实反映。”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入选作品的作者,将是一种有力的鼓励,对正在学习和从事文学创作、评论的广大学生,则提供了一份很好的教科书”。他称这套丛书“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校园文学的空白”。多么可敬可爱、睿智善良的前辈导师啊!

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教授为中国大学生文选丛书作序


《丛书》顾问、美籍华人、著名作家聂华苓致书编者,赞扬编委会大胆开拓创新,付出辛勤劳动,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称“校园文学是国家文学的起点”,并“祝校园文学百花齐放”,对大学生作者予以热情勉励。

《丛书》顾问、著名作家魏巍在北京香山审看了这套丛书的《小说卷》作序说:“我仿佛看到,一群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向我走来,使我也变得年轻起来。”“每篇作品后面都附有赏析,用简练的文字指出了作品的优点及缺憾,为读者分析理解作品提供了参考,同时也对有志创作者指出了借鉴和启示。许多赏析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对读者会有帮助作用。”

著名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认真审读了《诗歌卷》,欣然作序,高度评介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些五彩缤纷的诗作里可以看到,他们的触须远远地伸到了学校的院墙之外。一颗颗年轻的心与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和人民息息相通。”

著名作家、杂文家冯英子在上海审看了《杂文卷》作序说:“这是一本很好的杂文集子,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杂文写作水平。”他高兴地指出,从书中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极大部分关心国事,敢于直面人生,亮出自己的思想,摆出自己的观点,这也说明了我们社会毕竟是进取的、向上的、奋发的”。

著名作家岑桑在广州冒着酷暑审读了《散文卷》,对编辑出版丛书的认真细致和大学生的写作水平高度赞扬,作序说:“看来编者选稿是严格的,赏析者的态度是认真的。”“其中好些佳作给我的印象是熏风一般的率真和清泉一般的透明,率真和透明得就像作者们那一颗颗年轻的心”……

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的付出和磨难。丛书终于出版了,大学生校园文化史料留下了,社会欢迎她,可我为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再次住进了医院……

忆昔日主持编撰此《丛书》,可谓“峥嵘岁月稠”。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正直无私、全力支持的,但也有个别不干工作却争名逐利的,更有个别人羡慕嫉妒恨,冷讽热嘲设绊子阻挡别人成功。但文化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是巨大的,必然战胜一切阻力。《丛书》出版后在全国发行,留下了校园文化历史的脚印,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时隔30多年再回看丛书中的作品,她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志趣情操和写作水平,其中有许多作者现在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战线的著名专家学者。文如其人,谁能不为之自豪呢?


七、获奖中国


       校报育才,笔耕良苑。

       人在干,天在看。机遇是为热爱读书、勤奋实干、有能力的人准备的。感谢河大党委的精心培养、关心推荐,1988年11月,我走出河大校园,调任中共郑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市委重要文稿撰写及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工作,成绩优秀。1990年3月,任市委机关报《郑州晚报》社社长,将《河南大学报》的成功经验光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奖惩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使该报成为全省第一家“告别铅与火,使用光和电”的报社。我狠抓报纸业务,亲自采访现场新闻,获全国晚报短新闻大赛奖;主编出版了150万字的《花鸟诗歌鉴赏辞典》。1991年10月,任中共郑州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办公厅主任,服务大局,统筹协调,大胆管理,政务信息、调研督查等工作都勇争一流。总结提炼出“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加压负重、勇争一流”的“郑州精神”。主编出版了《花鸟诗歌鉴赏辞典》和大型文化辞书《中国文化之最》,被史学家誉为“弘扬中华文化的壮举!”



张国臣主编《中国文化之最》辞书


张国臣任《郑州晚报》社长获全国晚报短新闻大赛奖《1990)


人道酬仁。1996年,中共河南省委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在省市领导和众多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走上考场,通过了笔试、面试、考察三关,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进入省委的“智囊团”、“参谋部”。

心中有个太阳,浑身都是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战胜自我,告别享乐,甘当“傻冒”,广泛读书,扩展知识,综合多年来区域文化研究感悟,克服重重困难,打通了前人走过但没有走通的路。我研究文化,三易其稿,淘沙见金,对中岳嵩山少林地区的禅宗、道教、儒教、天文、地理、建筑、武术、医药、经济等21个方面进行立体式探索论述,总结出嵩山文化“豪放、博大、包容”的特点及其规律,建立起“中国少林文化体系”,创立了一个新学科,1999年出版了47万字的《中国少林文化学》。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教授欣然审读作序,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嵩山深处考察中华文化》的评论,认为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了中岳嵩山少林寺一带古往今来的文化现象,建立起自己的体系,构成了一门学问。这是中华文化研究中一个可喜可贺的新成果!”《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和新华社《参考消息》等20多家媒体都重点宣传此学术创新成果。该书荣获郑州市政府“旅游发展突出贡献奖”、中南18省优秀图书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



张国臣著《中国少林文化学》


张国臣《中国少林文化学》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


张国臣陪河大副校长陈俊卿、贺陆才拜访河南省委原书记刘杰、副书记李宝光,汇报建立河大少林武术学院工作(1989)


书道酬新,学贵专攻,文化创新链条一旦拉开,即派生出系列产品。2000年,我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撰写10集文化风光电视片文学脚本《嵩山》,拍摄后央视连播。2003年,我出版《神奥嵩山》,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题词评介:“求索嵩山神奥处,谱写中原文化魂”。2005年,我高票通过,光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圆了童时的作家梦。

善俭诚信德积成,立雪面壁石入影。


河大校报800期庆典


感恩河大。2003年11月25日,在河南大学新闻中心成立暨《河南大学报》800期庆典时,校党委邀请我回河南大学作《世界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学术报告,讲河大校报编撰出版“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的故事,弘扬校风,鼓舞士气,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2019年,我退休后,河大即聘我为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发挥余热,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研究,笔耕圆梦。



张国臣王素珍陪河大老校长李润田教授参加河大百年庆典(2012.9.25)



张国臣参加河大100年校庆


在母校河南大学110岁华诞之际,我回想往事,感慨万千,填词《沁园春·百年河大》贺岁;河南日报社社长、著名作家、校友董林教授看到后,认为该词是对河大百年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弘扬母校百年教育精神的出彩词章,欣然写出《赏析》。河大党委书记卢克平教授看后赞曰:“师兄出口诗千行,学弟锦绣好文章。武能维稳安家邦,文可富国使民强”。《河南大学报》刊登此词释文,激励师生校友铭记河大百年历史,弘扬优良校风,再创辉煌:

出彩河南,嵩岳巍峨,九曲绵延。创共和新岁,预留欧美;神州鼎足,荟萃英贤。沐雨乘风,花开五叶,大地生金起紫烟。新时代,喜阳光巨树,挺立峰巅。        

杏坛何以挥鞭。惟明德新民薪火传。看梁园弦诵,芬芳桃李;潭头恒学,血染旗幡。勤奋耕耘,绿城开拓,不破楼兰誓不还。大风起,为中华圆梦,奋谱鸿篇。



书法家孟云飞书张国臣《沁园春.百年河大》




《河南大学报》刊发董林赏析《沁园春.百年河大》文章

 

             2022年4月17日凌晨于绿城求阙斋





























本期作者



       张国臣,1956年生,登封宣化镇人,河南大学中文系1977级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博士、教授。先后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社会治安综治办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主任等职,是中共河南省八届、九届省委委员,省十一届、十二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工作之余,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10集《嵩山》文学脚本,中央电视台拍摄连播;出版“嵩山的流泉”丛书和《嵩岳烽火》等文化专著21部;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出版《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法学著作四部,连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亚洲影响力人物”殊荣。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