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伦往事
李欣欣: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0-10-06 访问次数:3042

前言

  按照原计划,这两天应该是河大教育系(现教育科学学院)86级毕业30年聚会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们的计划,聚会取消了。看到教科院恢复建系四十周年征文,想想写点什么吧,却一时不知从何下笔。翻出10年前毕业20周年聚会时写的两篇文章,聊表思校之情,也是对我们毕业30年无法聚会的纪念。


教育系八六级集体记忆

2010年8月20日至22日,河南大学教育系86级毕业20年聚会,成为我生命中注定不能忘怀的日子。


8月20日中午,当我匆匆地扒拉几口饭,匆匆地赶往上海虹桥机场的时候,我其实还没有过多地期待相见。我只是把这次20年同学聚会之行当成很平常的一次出差而已。


但是,当我过了安检门,飞机晚点的消息在候机大厅响起的时候,我忽然有了一丝急躁和不安。尤其是当王萍发过来短消息说她已经替我订好了房间,我更加焦急起来。


飞机晚点,是我近期出差经常碰到的问题,已经司空见惯。但这一次却不同,我竟然担心起迟到这件事来。同学聚会,我却迟到了,不好不好,真的不好。


飞机从下午2点35分一直推迟到将近6点才起飞。刚下飞机,便接到张文婷的电话,她也帮我订了房间。一时间,我被王萍和张文婷感动了。那些在一个宿舍里共同生活了四年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涌现在脑海里。


赶到中州金明酒店的时候,已经快晚上9点了。我被一股巨大的热情所包围,王国申一定要替我拿包,张文婷还记得我的胃不好,让我赶快吃东西。真的,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有体会到被除了家人之外的其他人这么真情的关照了。


晚上9点多的时候,吕老师(吕云飞,教育系八六级辅导员)来了。听说他是从外地出差赶回来的。吕老师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很帅的吕老师。张敏这时有些激动,泪水涟涟。我也有些想哭,赶紧拿一块饼塞嘴里,忍住了。

晚上,和张文婷住一起,说不完的话。那个在大学时就像大姐姐一起关照我的文婷,依然保持着这种作风。一进房间,她便忙着烧水;看到我不敢对着空调吹冷风,赶紧给我换了床;说我刚下飞机比较累,便让我先去洗澡;躺在床上东聊西聊,不知不觉已凌晨1点多。想到第二天还有活动,这才忍住话题,进入梦乡。


8月21日早上,吃完早饭便在酒店大堂里等待老师们的到来。当刘先锋陪着老师们一个个走进大堂的时候,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20年前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们,腰板不再挺直,走路不再一阵风,说话也不再声如洪钟,两鬓已经斑白的他们真的老了。当我双手握住李申申老师的手,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很喜欢听李申申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声音响亮;她就住在我们女生的楼下,便经常到她宿舍里看电视;她还曾经接错过我的电话,让我的先生当时的男朋友顿时不知所措,一直到现在还是同学们拿我开涮的笑料。

座谈会上,老师们陆续入座,我端详着坐在对面一排的他们,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说话风格,他们的朗朗笑声,并不因为岁月的增添而有所改变。记得很帅的程凯老师能够用左手写板书,漂亮的粉笔字在黑板上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赵国权老师没有来,当时的他和我们这些叽叽喳喳的女生像好朋友一样,每每考试完还请我们到他家里吃他太太做的饭,香极了;还有吕老师,我们的辅导员,没少为我们这群捣蛋鬼操心,曾经背着我一路小跑往校医院跑,而我却连一声谢谢都没有对他说。


同学们一一介绍自己毕业二十年来所走过的路,做专业的也好,没做专业的也罢,大学四年所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真的没有白费。老师们听着我们的介绍,脸上荡漾着满意的笑容。我知道,作为老师,没有比听到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有所成就更让他们高兴的事了。虽然,我们的成就有大有小,但在他们眼里,都是他们最好最好的学生。


下午,回到明伦老校区。那古老的大门风采依旧,校园中心那条通往大礼堂的博雅路比以前更增添了几分儒雅;博雅路两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等一批古建筑现在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它们默默地诉说着河大悠久的历史;河大标志性古建筑大礼堂前面的广场比以前更开阔了,这里曾经留下过我们年轻时代多少美丽的倩影……


学五楼还在,这个三层的红砖建筑,墙上依稀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白色标语,站在学五楼门前,大一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这栋楼现在更名为河大第五学生公寓,名字虽然变了,但排序仍旧是“五”。学一楼拆了,大二到大四期间,我们一群女生曾在这栋楼的二楼居住,半夜三更踩着吱吱呀呀的木质楼梯,咚咚咚地上楼,在打着蜡的红色木质地板上跳舞吵闹,与住在楼下的年轻老师们斗智斗勇,并在周末排着队用老师的洗衣机洗衣服。想想看,有多少学生能够像我们这样幸运,能够和老师们住在同一栋古老的木质小楼里呢?


还记得刚入学时的军训,我们在烈日下趴在铁塔湖边练习射击瞄准,一趴就是一个多小时。那个说话不清楚的军人小班长,把“立正――稍息”连起来喊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便成了“领――烧鸡”,让我们大笑的同时真想吃烧鸡了。有一次打靶完毕,我偷偷向连长多要了几颗子弹,谁知拿到宿舍后提心吊胆,总担心它们会爆炸,赶紧又跑到连长宿舍还给了他。


图书馆是新建的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最依依不舍的便是藏书丰富的河大图书馆。我曾经说,离开开封,最不舍的便是河大的图书馆和鼓楼夜市的开封小吃了。当现在网络发达,面对着电脑便能阅读到各种书籍的时代,我仍然很喜欢读纸质的图书,那种从书上散发出来的缕缕纸香和丝丝墨香是网络永远都不能带给我们的最美好的享受。

大学毕业离校前最后一次进入图书馆,河大图书馆是我舍不得离开河大的理由之一


李欣欣大学毕业证照片

走过大礼堂,远远地便看到了古老的铁塔。与河大一墙之隔的铁塔公园就像是河大的后花园,当时体育系的学生们总在这墙上打一个门洞,河大的学生们便通过这门洞到铁塔公园看书游玩,谈情说爱。虽然,铁塔公园管理处见洞就堵,但过不了几天,就会有一个新的门洞出现,防不胜防。现在,这里开了一个真正的大门,铁塔公园成了河大真正的后花园。


走进铁塔公园,这个在北宋时期由琉璃砖修建起来的佛塔保存完好,精美绝伦。曾经,我们沿着塔窄窄的楼梯,登上铁塔遥望河大风景;曾经,我们站在铁塔下,聆听由铁塔六角上悬挂的风铃发出的清脆铃声;曾经,我们翻过古老的城墙,到铁塔湖里游泳;曾经,我们依靠着铁塔那铁一样的琉璃砖身,默默地祈祷幸运之神的光顾……


8月22日,吃罢早饭,同学们开始陆续离校,重新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9点半,当我正准备走出酒店,远远的看到吕老师来了。我停下脚步,再也忍不住内心的酸楚,给吕老师一个离别拥抱,哭了。


再见了,我亲爱的母校;再见了,我亲爱的吕老师;再见了,我亲爱的同学们。真心地期待着下一次的再聚首。

怀念学五楼


毕业20年聚会,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五楼仍在,并且依旧在学生公寓里排行第五,依旧是住着美丽的女生们。


走进明伦校区的时候,几位女同学还在讨论着当年住在学五楼时的情景。沿着校内熟悉的道路一直往那个方向走,一下子便看到了这栋红砖修建的三层楼。急走几步跑到门口,看门的阿姨不让往里进,我们只好伸着脖子往里面看了看,站在门口拍照留念。


木门已经很破了,门口的地上,放着一块“男士止步”的小木板。红砖墙上,依稀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白色标语,旁边钉了一个“第五学生公寓”的牌子。与旁边新建的大楼相比,它已经有些破败,但红色的砖头却显得格外地好看。


24年前,我就住在这栋楼的105宿舍。大一时吕老师要求早上跑步,真的是不想起床啊。尤其是冬天,外面冷飕飕的。但想想吕老师那张严肃的脸,又不敢不起床去跑步。记得当时吕老师和男生们住得比较近,听说很多男生起床后到吕老师那儿报个到,就又回宿舍钻进了被窝里。不知道是真还是假?


那时候我经常回我姨妈家住。有一次吕老师一大早到宿舍检查晨练情况,大家都刚刚起床。看到我的床空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便问我去了哪里。室友们异口同声:她跑步去啦!等到我早上从姨妈家直接去十号楼上课的时候,遇到吕老师,他第一句话便是:“早上跑步是好事,以后要叫上其他同学。”弄得我一头雾水。到后来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我对我的室友们深表感谢。这是大学期间吕老师唯一表扬我的一次,还是个误会,现在想起来我还惭愧不已。


学五楼后面有一条校内商业街,小卖部里卖沙琪玛、三刀等我们当时爱吃的点心。于是隔三差五的,我们会拿着饭票去换这些点心吃。甜甜的,好吃极了。现在,有时候在超市里还能看到这种点心。有一次买了一点吃,却再也吃不出好吃的味道。拿给女儿吃,她更是不屑一顾,很纳闷我为什么对这种并不好吃的点心念念不忘。


第一个寒假结束返回学校的时候,宿舍里每个人都带回了各自家乡的特产和妈妈做的好吃的东西。友谊宿舍的李富生从家里带回一大塑料桶白葡萄酒,送给我们宿舍。于是大家把桌子上的书纷纷扔到了床上,吃了一次丰盛的晚宴。


当时的学五楼是学校里管理比较严格的学生宿舍楼,晚上十点钟就锁门了。大一的元旦,友谊宿舍的男生们来我们宿舍打牌,不知不觉已过了十点半,他们干脆在这里打了一夜的牌。第二天早上,看到窗外白雪皑皑,兴奋地大叫。一夜未眠的我们竟然跑到操场去跑步,在雪地里激动地蹦来蹦去。


那时候开始学跳舞,二楼的女生们总是在宿舍里练习跳舞,弄得我们不得安生。于是,住在上铺的我便拿着一把长长的扫帚,站在床上咚咚咚地戳头顶的楼板。就这样,楼上的跳跳停停,楼下的停停戳戳,楼上楼下进行着无休止的战斗,似乎其乐无穷。


学会了跳舞,一大群女生就一起到各个舞场里串场。好像是离体育系的体操房比较近吧,那里便成为我们常常光顾的地方。这种一大群串舞场的风格一直保持到大三,总是在各个舞场里来了又走了,相当地惹人眼球。


还有教育系的女排,因为86级女生的加入,一下子成了学校的强队。从大一到大三,教育系女排在全校比赛中夺了三连冠。大四时我们不参加了,教育系女排便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转眼间大一结束,教育系86级女生全体从学五楼搬到了学一楼。在后面的三年里,似乎就再也没有走近过它,也没有注意到它红色的砖墙上曾经写有这样白色的标语。时隔二十多年,当我再一次走近它的时候,我似乎才真正看清楚它的样子。或许,这就是人性普遍的弱点――拥有的时候并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才发现曾经的拥有是如此美丽。


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南阳晚报社记者。

后记

2019年11月17日,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教科院分会校友论坛在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举办,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绍康,河南大学教科院党委书记宋伟等专程从河南大学来到上海参加校友论坛。许绍康在讲话中说,看到校友们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大家在上海积极努力,创出佳绩为母校争光。


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教科院分会校友论坛能够在我馆举办,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许绍康一行参观了博物馆“天下归心”展览,我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留学生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以及对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研究情况。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是在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指导下成立的全国第一家留学生博物馆,致力于研究留学生历史,传承留学生文化,弘扬留学生精神。而河南大学的前身——1912年成立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研究中国留学生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与河南大学的缘分可谓不浅。



2019年11月17日,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教科院分会校友论坛在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举办。


   1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河南大学已成为首批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毕业生,我为母校的发展感到无比自豪。借“恢复建系40周年征文”之机,感谢母校对学生的关心关怀,祝母校越来越好,祝教科院越来越好,祝老师们工作生活顺遂,祝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作者:李欣欣

教育系86级



   李欣欣,女,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任职南阳晚报社记者,曾荣获“南阳市十佳记者”荣誉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大赛一、二、三等奖。现任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执行馆长,研究馆员,策展人。致力于博物馆学研究、中国留学生文化研究。专著《中国民办博物馆经营探索》,参编《中国留学生在上海》《留法四十年》。主要社会职务:致公党上海市委海外联络专委会副主任,致公党上海市松江区总支部副主委,上海市松江区政协委员。曾荣获“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致公党全国优秀党员”“致公党中央海外联络工作先进个人”“致公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