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伦往事
郝银:汴京铁塔下的美好时光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0-10-28 访问次数:2724

      1981年9月,我来到开封的河南师范大学(后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中文系学习,在铁塔风铃的陪伴下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


       转眼,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河大的求学时光在我的记忆中是那样的生动、浪漫、美好,影响了我的一生。


大 师 云 集


       河大中文系,当时一个年级录取200多个学生,河大第一系,也有人号称亚洲第一大系。


       说大,名师众多也是最主要原因。当时,闻名全国的中文系四老:任访秋、华锺彦、高文、于安澜先生,很少上课,只偶尔给我们做一两次讲座,领略了大师的风范。但风华正茂的刘思谦先生讲文学评论,后来闻名遐迩的王立群先生讲古代文学,周启祥讲当代诗歌,刘增杰讲现代文学,何甦讲文学概论,王文金讲现代文学……可喜的是刘思谦先生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只后悔当时怕老师繁忙,每每请教都不敢多问。


       老师们授课个性鲜明,诙谐有趣。他们有的用普通话,有的用家乡话,有的南腔北调。但全都是站着上课,很少看教案,激情飞扬,抑扬顿挫。


       每每上课时分,趴在桌边听老师们讲课,潜入到中外文学殿堂的奇妙长河中,真有乐不思蜀的感觉。当然,我们也经常给老师们起外号,模仿老师们的声音,如果哪位老师脸上有个疤痕,我们便丰富细节,是与夫人打架了?为什么?谁输谁赢?构思出很多情节。


       有幸的是与七七级的师兄师姐们同在校了半年。对七七、七八两届学兄学姐我们是高山仰止。我初中的一位语文老师也在七九级中文系读书,我们由师生成了同学。他们后来成了我们敢于接近的辅导员或助教老师。



       当时七七级任校团委书记的夏林老师指导我如何写讲话稿,改了好几次也未能满意。张国臣老师当时在校报负责宣传,我写了一首歌颂祖国的诗,他很欣赏,专门给我进行了指导。这首诗后来发表在《汴京文学》上,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也点燃了我文学创作的火苗。


       与大师、名师们共度的岁月,使我增加了对文学的景仰和向往,感觉三生有幸。毕业后我先在大学教书,后又在杂志社工作十年,当了杂志副总编。至今已出版两部专著,发表百余万字,成为省作协会员。


好 书 共 赏


       上世纪六、七十年,那是一个十分荒芜的读书年代,一般人很难找到真正的文学名著。


       但我第一得益于工厂的一位高阿姨,她很喜欢文学,有一箱子偷偷藏下来的书,还有一些旧时的杂志。《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还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的修养》等。我常由她女儿之手拿回家来读。第二个是我的姐姐,她长我两岁,也能从别处借到当时的一些“禁书”来读。


       因为父母不愿意让读这些“危险”的书,每到晚上也没有电了。我俩经常用布挡着窗户,点着煤油灯,我的近视大概也是那时形成的。


       到了河大,踏进古色古香的图书馆,看到那么多的书,感觉真的游到了书海。第一学年,我读了一百多本。原来自己喜欢的《简爱》、《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家》、《飘》、《安娜卡列尼娜》等等,都借来读。当时觉得这个大学读的太好了,多读书就可以是一个好学生,岂不乐哉。


       读书后来成了我一生的习惯。每每或歪在沙发上、或在阳台躺椅上,或在床头拿起一本书,喝一杯咖啡,品一口红酒,嘬一口杯清茶,觉得幸福生活也不过如此。


青 春 激 扬

       大学四年,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当时我们上课有两种模式,有时上大课,是全年级6个班一起上,200多人,大多在十号楼阶梯教室。有时候是上的小课,3个班一起,100人左右。


       我们中文系八一三班34个人,男生女生混合分组。



       经过初、高中男女生的封闭和学业紧张,进了大学,心情放松了,我们可以谈天说地,评古论今。同学们在一起为一些不同观点,争得脸红脖子粗。


       中秋时,全班聚在一起包饺子,用脸盆和面、拌馅,书桌当成了案板,啤酒瓶当成了擀面仗,笑语喧天,香味扑鼻。


       记得最清楚的,当时女排比赛,同学们挤在一起听收音机,忘了吃饭,听宋世雄解说我们夺得了世界冠军,激动得无法表达。听说体育系有人把自己床单都烧了。大家拿着脸盆、吃饭的铁碗敲起来,把同学往空中抛,路上是自发的庆祝队伍,脸上挂着自豪的泪水,又哭又笑,感觉中国人扬眉吐气了。


       那时候,操场上有我们的身影,脸上激荡着笑容,梦在这里升起,青春在这里飞扬。感觉我们正年轻,青春、梦想、激情,有什么实现不了呢?


       在大学期间,因为学习和工作,还认识了很多其他班级、其他系的好同学,他们成了我一生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朋友。




       有苦、有难,我想到的是他们;有乐、有喜,我想分享的也是他们。偶尔相聚,我们会一起在河边散步,一起吃饭聊天,生活是那么美好。每次相见,心生欢喜。


挚 爱 闺 蜜

       在高中,谈恋爱的很少。


       在大学时,记得开始三年要求比较严,按规定是不允许同学谈恋爱的。但是哪个青年男子不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怀春,所以明里不让谈,但暗送秋波、山盟海誓又怎么管得住。当然,有些同学行为外露被发现,也在年级大会上受到了批评。


       后来我们的李慈健、董武军、郭富堂等老师当辅导员时,尤其是到大四的时候,有点网开一面,他们默默的,不太阻止。


       我和爱人相遇,同是老乡,但在不同的系,也在大四的时候偷偷摸摸地谈了恋爱。现在已携手走过30多年。


       对我一生影响更大的,是结识了几个好闺蜜。


       当时我们班女同学外加另一班的丽共11人,住在铁塔下的一个老式平房里。这当中有来自许昌的萍子,她总是笑咪咪的,笑容纯净,像早春的花朵一样,同学送外号“小沙弥”;还有爱多愁善感的娟,文学修养很高,爱诗赋、我们给她起个外号叫“林黛玉”;有来自南阳的松,夜色里在寝室唱《老房东查铺》,有来自郑州的迪,教我们学习乐谱;有来自鹤壁的莹,会拉手风琴,领着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朴实的大姐荣,有会写小说的红,有理智从容的蓓,有年小的霞……



       我们住在临近铁塔的宿舍里,入夜时分,寝室卧谈,风吹铎铃,叮咚作响,伴我们入眠,真是少有的美妙。


       到郑州来工作的第一晚,我、萍、娟三个人加上我的男朋友,是分别住在娟男朋友小石的办公室。当时天气炎热,也没想过要去住旅馆,我们分别躺在大办公桌上,吹着电扇,感觉好幸福。


       40年来,我、萍、娟因为趣味相投,又住在一个城市,共诉着我们的苦恼,分享着彼此的快乐,时常相聚,互相鼓励,成为最好的心灵伴侣。受两位才女的潜移默化影响,这也是我能坚持写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美 景 美 食


       在古城开封,所有来读书的女孩子,都感到特别幸福。因为原来家里生活比较贫穷,好吃的东西也不多,一来到开封,让我们大开眼界,有那么多美食啊,真是好口福。


       我们穿梭在鼓楼区的夜市,在明伦街边徜徉,去书院街买书看电影,借着这样、那样的机会,我们就会忍不住去吃一点美食。


       记忆最深的,我们五六个女同学,常常每个人凑出一点钱,买一点好吃的,站在摊边,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因为买的很少,真叫“品尝”,包括开封的桶子鸡、小笼包子、小果子、油炸糕、甜咸烧饼、焦黄的炒凉粉、乳白的杏仁茶、炒红薯泥……




       尤其是夜晚9点后,走在充满古意的汴梁街上,突然遇到一个挑着担子的小馄饨摊,我们一人吃几口,上面飘着地道的香菜叶,真是唇齿留香。


       开封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当时我曾当过班级的团支书,经常组织同学们去游玩,去黄河边儿踏青野炊,看太阳升起和落下,去龙亭湖坐船游春,在岳飞庙骂秦桧,去相国寺看千手观音,到禹王台赏菊花,去古城墙下谈心……


       河大的四年时光,就像一坛老酒,经过40年慢慢发酵,随着时光老去,越发醇香,回味无穷。


       每个河大学子,他的人生都被河大盖上了深深的印记。不管在他的精神气质、面貌、行为举止,以及他的情感,都融入了河大的血脉。

 

       河大永远是我们的精神之乡、启航之地。


       每过一段,我们可能都要再回到河大。看到那古朴端庄的校门,徘徊在琴声悠扬的艺术系小楼,在大礼堂后面的草地上闲坐,念几首海涅、泰戈尔、舒婷的诗,或清风朗月之下漫步,仿佛触摸到了过去的岁月,又回到了河大的美好时光。


(本文来自河南大学文学院《我在河大读中文》栏目)





作者简介

       郝银,河南大学中文系81级学生,省作协会员,现供职于省直某单位。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