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领:美好的青春记忆——我的河大教育系映像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0-12-03 访问次数:3248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经历,而青春的记忆却总是印象深刻、让人难以释怀。我在河大教育系的四年本科经历,美好充实。在河大校园里,有我尊重如山的老师,有我奋斗不息的足迹,有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懵懂到成熟,从学生到后来成为教育管理者,教育系给予了我扎实的教育理论支撑,为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雄厚基础。近日再次回到阔别27年的河大,进入熟悉的学四公寓,迈上十号楼二层的教室,路经学五食堂和复习考研的物理楼,往昔恍如当前,感触良多。涌现耳际、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是“感谢河大,感恩教育系”!
我与河大,似乎注定有缘。考入河大前,我曾两次进入河大校园。一次是我到开封走亲戚,他带我游览铁塔公园时,从东城墙带我进入河大参观。那是我第一次踏入大学校园,当时觉得河大校园好漂亮、好大气:皇家园林式的校园、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当时心想,如能到这里读书,真是三生有幸啊!读高中时,开封地区组织高中生到河大听讲座,我有幸作为尉氏一中唯一的学生代表,跟随李武臣老师到河大聆听了著名教授貊琦先生的讲座。讲座的内容有些模糊,但貊先生满头的银发、渊博的学识、精彩的演讲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印象,现在还不时在心中泛起。那时不像现在,高中生高考前可以听多所大学的宣讲、到心仪的大学参观。我的两次到河大的经历,不经意间补上了这一课。 一直以来,我还算是每个学段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当时就读的高中,是开封地区5县10所市属重点高中之一。我是高一年级200多名学生排名前10唯一选读文科的学生。在文科生中,我几乎每次的考试都排在年级前1、2名,高二时曾是学校唯一的获开封地区作文比赛高中组一等奖的学生,高中时获评开封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是校学生会副主席、文科应届班的班长。现在想来,我在高中还是有点风光的。高考那年,似乎考题比平常模拟训练难很多。且那时是先估分再报考,不是现在的分数出来后再报考。所以在挥汗如雨考完之后,在复杂心情中估分填报完志愿苦等结果。分数出来,我是全校文科第一、全县第三,分数超出一本线20多分,加上市级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加分20分,考上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但我报考的大学之一——河大是师范院校,提前批录取。我被录取到河大,并从报考的法律系调剂到教育系。我记得当年高中的教导主任得知消息后,感觉到很遗憾,问我要不要去读?当然也有身边的亲朋好友问同样的问题。我说,我要去读,我去过河大,河大是我向往的大学之一。当然,没被录取到当时的重点大学,说不遗憾肯定不是真心话。其实,当时自己已下定决心,去河大好好读书,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看来,我和河大教育系的缘分,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走过路过见过就一定不会错过。进入河大,河大就成了我的大学,成了我教育梦开始的地方。

2020年国庆节到河大留影
河大是一所优秀的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所著名大学。教育系有优秀的传承,大师辈出,至今在全国大学的教育系中,也堪称卓越。到河大后,深入了解河大的光辉历史和坎坷历程,不免让人唏嘘、赞叹。如今,我不仅是一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而且是一位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工作者,对国内外高等教育了解较多,也在多所大学读过书。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河大的义务宣传员,是河大教育系的“吹鼓手”,我经常以河大为傲,我常宣讲教育系的荣光。很多人听完河大的辉煌,常会惊讶,继而为河大点赞。河大现今进入国家“双一流”,我们这些做校友的,真的是扬眉吐气,信心大增。成就河大今日成绩的,是河大拥有众多一流的教师。在教育系,让我们佩服和骄傲的,正是我们遇到了那么多优秀且关爱学生的老师。 我们的辅导员吕云飞老师,青年才俊,开朗潇洒,对我们要求很是严格。吕老师对我很关爱,开始先让我做学校教育班的生活委员,后又让我担任班长。这对我大学四年是极大的历练,不仅我自己要率先垂范,还要组织全班同学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还记得吕老师当时倡导设立“独生子女学”,他要当这个学科的鼻祖。这种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着实让我们这些学生佩服。李申申老师的外国教育史,备课认真,举一反三,信手拈来,我学习很认真,笔记记得很详细,李老师也会经常表扬,这让我学起来更有动力,客观上为将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程凯老师的教学论、马平老师的教育总论、赵国权老师的中国教育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平老师给我们上教育总论时,我记得我立志要针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实际,去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不搞“玄学”。这些想法得到马老师的鼓励,我也很受鼓舞,影响至今。赵国权老师个子高人很帅很亲和,像长兄一样,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很受欢迎。王北生、刘济良、扈涛、丁秀峰、赵俊峰、汪基德、侯宝顺等老师的课都讲得特别精彩,每个人的神情语态似乎就在眼前。 还有两位非常优秀的老师,现在都已是河大的校领导了。一位是刘志军老师,一位是许绍康老师。多年之后,刘老师见到我,还记得我是他在教育系教过的第一届学生,还记得我的名字。许老师是我本家老师,自然感觉很亲切,至今他还记得我,很让人感动。颇值一提的是,我们的英语老师高芳教授,教学非常认真,和我们班的同学相处很好,有时候我们还会到她家打打牙祭,亲如家人。现在我们很多同学还和她经常联系呢!
那时,王汉澜教授是我们仰慕的大师。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全国文科教材就是他和华中师大的王道俊教授合编的。他没给我们授过课,但我们在大学毕业前,几个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专门一起到他家拜访求教,他勉励我们好好求学,还专门给我题写了寄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对我的深造求学,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大学四年,我没有虚度光阴。教育系有非常浓厚的学习氛围,教育系学生一入学,似乎都面临三大任务:一是英语过四级;二是学好专业;三是为考研做准备。英语老师高芳教授对我们寄予厚望,经常给我们学习加码。我们学英语也非常认真,有些同学第一学年结束就过了英语四级。连续四年,我按照学业进度要求,勤奋学习,对每一门课都非常认真,所以在每学年都能够拿到奖学金。
我自认为资质一般,但一直非常努力,是勤能补拙型的学生。我们入学不久,系里就经常拿1988级学长给我们树榜样,要求我们像他们一样优秀,像他们一样有较多的毕业生考上名校研究生。我们班同学也攒足了劲儿,希望能超越学长们。在选择考研学校时,也是经过长时间的考虑的,最终我选择了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在厦大读博的朱国仁老师和读硕的刘喜才师兄,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我们考研的同学确实都很努力,经常在一起相互沟通信息、相互切磋、相互鼓励。河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抢占座位似乎成了我们的必备技能。尤其记忆深刻的是,物理楼有一个长明灯自习室,可以通宵学习,我们经常到那里复习备考。期间,教育系肖聚银书记曾找我谈话,提出我班有一个指标可保送读研,我是候选人之一。我非常感谢系里对我的关心和厚爱,但因我已做了较长时间准备,并希望走出河南开阔一下视野,所以主动放弃了保送资格。结果还好,那年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厦大高教所,河大还专门就此事在全校做了通报表扬。
教育系的两次实习非常锻炼人。教育教学技能的养成,都归功于这两次的教育实习。一次是在河大附小实习,我和另一位同学分在五(二)班,担任副班主任。尽管时间只有一个月,但和同学们结下了深厚友谊。记得有几个平常调皮的学生,在那阶段学习进步突飞猛进,让他们原来的班主任陶继荣老师都感觉到很诧异。我觉得我还是有教书天赋的,我上语文课,很受学生欢迎。临实习结束,我们举行了告别会,班上小同学们哭得稀里哗啦,我们也很感动。另一次实习是大四在开封二师。我被分到藏族班当副班主任,对藏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有了深入了解。我和班上同学处得很好,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朴实豪放的性格。实习结束,我还获评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前夕,我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河大承载了我的本科记忆,教育系见证了我美好的青春。大学毕业时,我记得校广播站《文学之窗》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散文《散步》,广播站在1994年6月10日傍晚播出,当时有很多同学都听到了。有一段话,很让同学们动容,有的同学说都听掉泪了:“朋友说,没有分配的苦恼,看你无忧无虑,脚步轻松悠闲,潇洒从容。我说朋友,您错了,您哪能理解告别您时我淡淡的伤感,与河大分手前那凝重的离愁?我就喜欢这样慢慢地走,因为在河大,我是走一步,少一步,走一步,少一步……”
1994年大学毕业时所写散文
离开河大去读研读博、到大学教书、到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时常会想着河大、想着河大教育系的老师和同学。感恩河大,最好的方式是不辜负教育系的培养,在个人岗位上取得成就,让河大以我们为荣。我在大学教过书,后来到市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为多所大学的办学方案设计、筹备、设立和招生尽心尽力,在高等教育研究和工作实践中奋力开拓,作出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回想起来,在教育系受到的专业训练,为我的工作实践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河大的培养,成就了现在的我。 去年,刘志军老师带队到南方考察时说,河大要异地举办一所研究院。到深圳后,我帮助联系了虚拟大学园,请刘老师带队参观并提出如要在南方建研究院,深圳是最佳选择;河大这所百年名校,应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借助改革开放前沿这个平台,复兴河大、再创辉煌。河大校领导们很有眼光,刘老师牵头组织,我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协调支持,研究院最终落户深圳。期间,校党委书记卢克平专门到深圳看望校友,许绍康老师也多次带校友会负责同志到深圳指导工作。见到他们,真的感到很亲切、很温暖。深圳有了河大的研究院,我们这些河大游子们在深圳也有了自己的家,真的很好!我们能为母校做点事情,也很自豪。 大学四年是短暂的,但对人生的影响却是长远的;美好青春是易逝的,但它却是人生成功的塔基;河大,我的河大,却成为我永恒的青春记忆;教育系,我的教育系,总让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感谢您,河大!感谢您,教育系!感谢您,我的老师们!

许建领,男,汉族,1971年生,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教育系1994届毕业生。现任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曾担任深圳大学教师,深圳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处长,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综合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