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初夏,我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时间的沙漏沉淀着记忆的碎片,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风采还历历在目;勤奋努力、埋头苦学的同学,在十号楼教室认真听讲的神态还记忆犹新。但在学一食堂里的青春碎片,却依旧画面鲜活留在我的记忆里。学一食堂在五号楼后花园的北边,离铁塔很近,有风的时候,可以听到塔上的铃铛清脆的响声,当时的食堂是一排青砖大瓦房,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宿舍楼。毕业三十四年,许多事情恍若隔世,但还能清晰地记起和学一食堂有关的一些事情。
一、人生的第一舞台
辅导员陈江风老师把我们中文系82级第一次集合地点就安排在了学一食堂,在这里,精神饱满、目光炯炯的陈老师给我们上了大学的第一堂课,讲了上大学的意义、父母的希望、命运的转折以及他自己的求学经历,第一次让我领略到了大学老师的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口才。他还作了军训动员,并宣布了各班以及年级干部的名单。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干部名单里有我—三班团宣传委员!我心里着实地吃了一惊,因为我毕业的省重点中学河大附中人才济济,渺小自卑的我从来没有当过干部。正心里嘀咕着自己能不能胜任呢,只听陈江风老师声音洪亮地说:“现在,我们活跃一下气氛,谁上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吧?”他的目光环视大家一圈,只见人人都把头低得像成熟的向日葵那么低,害羞地我们都在心里念叨:“老天保佑,千万别叫我!”“宋红叶,出列,来给大家唱支歌!”陈老师竟然点将点到了我!没法子只好硬着头皮站到了全年级同学的面前。又想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又想给大家留下一个好印象,于是我鼓足勇气挺直身体,很热情地对大家说:“大家好,我叫宋红叶,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我给大家唱一首《绿岛小夜曲》吧!”大家热烈地鼓掌,这是我第一次上舞台,第一次为261名同学演唱,大家看到的是声情并茂在演唱的我,其实有一个秘密只有我自己知道一—那就是两条小腿在微型喇叭裤里不停的打摆子!我一遍遍暗示自己:“宋红叶,你有点出息,不要再抖了!不要再抖了!!再抖同学们就都发现了!!!”可是,不争气的腿一直在抖,一直抖到我唱完,唱完后我竟然还没忘记给大家鞠了一躬!但是,不管演唱效果如何,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登上人生的舞台!是陈老师把我推到了舞台上的!有了这第一次瑟瑟发抖的演唱,后来在元旦晚会演唱《长征组歌》、《月之故乡》等歌曲时,我的腿再也没有抖过,我完全可以自信、挺拔地站在舞台上了!陈老师的这一点将,让我变得勇敢,课堂上回答问题、课下组织同学们活动(参观汴绣厂、飞机场、义务植树活动、去老人院做公益等),以及在工作岗位的三尺讲台上的教态自然,讲课生动,这都要感谢那个在学一食堂让我走向舞台的陈江风老师!
陈江风老师
1982年,经济还不发达,能吃饭、有学上就是幸福,大多数人家没有电视,学校教室也没有,只有电教馆有,所以很喜欢张仲义老师的《外国文学》课,因为这门课有时可以到电教馆观赏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不过,学一食堂有一台黑白小电视!那时候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很流行,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小鹿纯子,甚至我自己的发型也是小鹿纯子型的!因此也特别喜欢看排球比赛!81年我们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冠军,全国人民备受鼓舞。82年9月25日在秘鲁,中国女排杀进世锦赛决赛!那一天决战美国队。学一食堂的电视早早就搬了出来,放在学八楼下的一个木桌子上,我们宿舍的几位姐妹早早搬着凳子下去抢占位子!决赛开始了,我们前排蹲着、后排坐着、再后一排站在凳子上,挤挤挨挨,热血沸腾地盯着那可怜的九寸小黑白电视,青春的热血在血管里荡漾,我们嘶喊着“郎平加油!”、“孙晋芳得分!”,最后,我们终于取得了两连冠。年轻的我们欢呼雀跃,蹦着跳着喊:“我们胜利了!”还有的同学拿出了脸盆“铛铛”地敲。甚至有两三个同学把暖水瓶给摔碎了。此时已是半夜,楼上的同学有人抗议:“还让睡觉不?”我们反呛道:“冷血动物,还睡啥,下来!”
那时,没有大彩电、没有大沙发、没有啤酒、没有茅台,有的只是梦想、快乐,有的只是爱国、热血!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可以窝在沙发里、喝着咖啡,看比赛、看电影,但永远也找不到年轻时同学们一起看女排夺冠时的兴奋感觉!特别给力的感觉!
八十年代是个沉闷的年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比较流行,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太讲话,每天就是宿舍(学八楼)一一教室(十号楼)一一食堂(学一食堂)三点一线,周而复始。男生女生遇见了也是把头一低就过去了,连招呼都不打,不是不礼貌,而是害羞!害羞到什么程度,这样说吧(又泄露秘密了),我们班女生由我第一次领到澡堂洗澡时连衣服都不愿意脱。
为了活跃大学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是为了国庆35周年庆典,学校组织大家学习跳集体舞,并决定国庆节在篮球场进行比赛。82级选送了我和刘剑涛去艺术系学习《青年友谊圆舞曲》集体舞,我们俩学得很快,因为这个舞本身就不难,就是双人拉着手,上步、退步、转圈、造型!但是要教会全年级的人却是个很艰难的过程。教舞地点在学一食堂,我和剑涛一个班、一个班的教,男生都很害羞,估计都是第一次拉女生的手?第一次靠得这么近?虽然很疲惫,我还是很认真、很耐心地教着这些大男孩,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认真,并强烈感到他们的紧张,一会儿他们手心儿里就是汗涔涔的了,一会儿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一会儿踩着我的脚、一会儿方向又转反了,两个人尴尬地锁在了一起,显得特别地笨拙。每个人的头上冒着热气,青春的汗味弥漫在整个食堂里。
我记得比赛是初秋的一个傍晚,天已经黑了,篮球场(现在是东斋房旁的花园)上几个大灯泡亮着!灯火辉煌的感觉!我站在第一排,领着身穿白衬衣蓝裤子的同学们旋进了“舞池”,随着“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千万个年轻人欢聚一堂,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来,让我们唱一支友谊之歌”的歌声响起,我们起舞着,我们旋转着,但每个人神情紧张,既认真又略显僵硬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跳完《青年友谊圆舞曲》集体舞后,老师们表扬了我们,名次还不错!大家的表情马上放松了下来,笑声点亮了夜的星空。经过这人生的第一次舞台后,同学们也变得爽朗活泼起来,男女同学打破了清规,增进了友谊,有的同学还因此打开了爱情的窗子。多少年过去,我还记得学一食堂内同学们认真练舞、汗气氤氲的场景,那个青春飞扬、破茧成蝶的场景!
食堂,顾名思义:吃饭的地方。可是,食堂对于我们来说,它是有温度的、有爱的地方。
那个时候我们吃的并不丰富,可以说比较单一。菜谱就是咸菜、白菜豆腐、番茄鸡蛋、包菜粉条。主食是馒头、炸馍片、大米、面条、稀饭。
但是没有零食的我们,每天下课时早已饥肠辘辘,下课铃一响,大家飞奔向一个地方—食堂!尤其是冬天,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有的同学双手都冻烂了!在我们的心里,食堂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热汤、热饭、热菜,热气腾腾,它就是我们温暖的港湾。下课了,同学们在食堂里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三五个人一桌,边站着吃,边讨论着读书的心得呀、课堂上的问题呀,唇枪舌战、妙语连珠。有的同学很喜欢赵复生老师的《现代文学》课,有的同学很敬佩讲《文艺理论》的何甦老师,每个人心中都有学习的偶像。还有一些同学匆匆走进食堂,排了队、打了饭菜,站在餐桌旁匆匆吃完,又打了一份带走了,干嘛?带给宿舍有事或有病的同学,然后去教室或阅览室占座位,自习、思考、看书。那个年代团结友爱的故事很多。
还有一种情况很常见,两个女生一起去打饭,一个排打菜的队,一个排打主食的队,这是搭帮吃饭的闺蜜,精打细算,吃饱吃好。女生吃不多,一个月17块5毛的补助,能省下来五、六块钱饭票,退了钱,买书、买衣服及日用品。多少女生在学一食堂搭帮吃饭的过程中成了终生好友。比如我和贤淑善良的小妹王淑明就是吃饭的好搭档,终生的中国好闺蜜。
王淑明和宋红叶
在学一食堂吃饭的还有艺术系的同学,独特的气质、艺术的穿着打扮,也往往吸引着中文系的多看几眼。他们脖子里挂着琴房的钥匙,一手拿碗,一手拿勺,或挺拔优雅,或吊儿郎当,或练着发声向学一食堂走去,在我们中文系同学的眼中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时髦的衣着、发型往往是学校流行的风向标。嗯,就是爱多看他们几眼,羡慕全写在眼里,“甜妹子”韩梅、“小英子”霍玲,到现在我还记得她们,特喜欢他们的范儿!有多少中文系的才子暗恋着艺术系的佳人还不知道吧?据说,后来还真成了几对儿呢!这是佳话啊!
学一食堂还有一种功能,仿佛是现在的西餐厅吧,就是地下恋人或公开恋人共进晚餐的场所。男生积极地排队,哪个菜里有点儿肉腥,肯定最快卖完,然后男生们就端着饭盒和心爱的人一起分享,没有鲍鱼大虾,但柔情蜜意使饭菜变得非常美味。
在学一食堂对面的路灯下,冬天的夜晚总会有一个老太太在那儿卖茶鸡蛋,年轻人消化得快,下了晚自习我会去她那儿买茶叶蛋吃,一角钱一只,那可是奢侈品!到现在我还记得墨蓝的天空飘着洁白的雪花,晕黄的路灯下,一个老太太竹篮里的茶叶蛋!真香!
四年的大学生活飞驰而过,懵懵懂懂地就到了毕业季。我们那时候没有相机、没有手机、没有民国服、旗袍或汉服。就在大礼堂全年级合照了一张黑白照,算是给大学生活划上了一个句号!然后,学校在学一食堂招待我们吃一次散摊儿餐!竟然还提供了啤酒!大家默默地吃着,嘴里味同嚼蜡,心里五味杂陈。突然有了女生啜泣的声音,慢慢就有一些女生拥抱着哭了起来,男生则豪爽地喝起了啤酒,更有甚者还摔碎了酒瓶!
我和王淑明也开了一瓶啤酒,这大概是我们82级中文系许多人第一次喝啤酒。只记得是很苦很涩的味道!伤感、忧郁、迷茫、不舍,各种滋味,我很难说清,反正很难受。同学们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喽。吃完饭后,我们宿舍的女生有默默打行李的、有悄悄抹眼泪的、有在毕业纪念册上奋笔疾书的、有放声大哭的!那个夜晚悄悄走了多少人我不知道,因为我是本地人,我是一拨儿一拨儿地往车站送人,最后一拨儿送的是班长乔和好友宛春。我记得是用力把他们从绿皮火车窗子里推进去的!挥挥手火车就开走了。站台上留下我黑色的影子,悠长又寂寥的影子。这一别,天南地北,有的同学走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还有的同学已经过世了!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中文系的同学本来就多愁善感,今晚,离愁滋味铭心刻骨却无处赋词!回到宿舍楼,各个房间空荡荡的,盥洗室没有了歌声、笑声、脚步声和吵闹声,世界一下子静了下来。82级中文系的同学,你们还好吗?你们还记得学一食堂我们喝的啤酒么?绿色玻璃瓶装的汴京啤酒是什么滋味?羽帆诗社的小伙伴们,你们回来作一首诗吧!
宋红叶和王淑明
学一食堂,是我青春开始的地方,也是我青春散场的地方!在这里我结识了261名大学同学,四年的友谊如幽谷里的小花,开在记忆的最深处,每个人都在学一食堂拉开了梦想的帷幕,走向青草芳香、繁花似锦、硕果累累、桃李天下的远方。
愿中文系82级的青春永不谢幕!6月3日凌晨5点,写给我饭菜飘香、温暖有爱、熙攘喧闹、青春涌动的河大学一食堂!一生感谢的地方!感恩母校,感谢老师! 怀念青春,怀念学友!
感谢李伟昉同学的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