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毛伟:怀念恩师王威先生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3-02-01 访问次数:6250

2017年12月19日,作者毛伟拜访恩师王威先生

题记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我与王威老师这份凝聚的情缘,激励和伴随了自己的大半生。老师之德之艺似凯风拂面,滋润心田,历久弥新,传之不朽。谨以此文悼念王威老师去世两周年。

       我的恩师王威先生1930年出生于河南杞县,回族,是我国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河南省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顾问、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河南现代美术教育具有奠基意义和开创意义的人物。他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翌年开始投身美术教育领域,从艺60多年来,勤勉创作、精诚授业,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版画、山水画作,是河南美术界、高校美术教育界不朽的丰碑,他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画家和艺术家,曾获得“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殊荣,为河南美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此生缘 学艺拜名师


       光阴荏苒,师生情深。自1975年见到王威老师,我与老师有45年的交情。我自幼喜欢写写画画。1975年,在开封市第二十三中上高中二年级时,我参加了由徐治山老师在校內办的课余美术学习小组。下午放学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去玩耍了,我就与爱好画画的同学参加美术小组,学习美术初级的基础知识。刚毕业的徐老师那时风华正茂,专业过硬。他细致辅导,言语宽缓温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徐治山老师不仅自己言传身教指导我们习画,还将王威老师、邱广正老师等大学的“专家级”老师请进中学美术小组进行辅导。正是通过参加课余美术学习小组,经徐老师介绍,我有幸认识了王威老师,当时他已是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美协副主席。


       记得第一次拜访王威老师,是我高中临近毕业之前,母亲领我去老师家拜师。我怀着崇敬和喜悦的心情,拿着习作去求教。王威老师家在老河大南门不远,一家六口人居住在并不宽绰的房子里,显得有些拥挤。曾听王大鹏说,父亲作画时经常把床当画案搞创作。现在知道这是当年大多数知识分子和教师窘迫简陋的生活情景。当时是文革后期,拜师没有进行磕头跪拜之礼,王老师就欣然接受了我。因为我父母亲与王威老师都是在河大工作的同事,由母亲出面引荐,把孩子托付给她信任的有水平的老师拜师学艺,不仅是我梦寐以求的想法,也是母亲的期望。从此,我就成了王老师的弟子,常常携画登门诚心求教,王老师再忙,也会停下手头的事情,仔细看画,认真点评。


       我与王威老师的长子王大鹏同岁。大鹏天资聪颖,正直内秀,自幼受父亲熏陶,耳濡目染,画画有深厚的基本功。大鹏1978年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


       由于我和大鹏都喜爱画画,常常在一起研习怎样画素描,练习画石膏几何形体、石膏像等。有时废寝忘食竟至深夜……,王威老师也没有把我当外人,在他眼里我和大鹏都是自家的孩子。


       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尉氏县永兴公社下乡插队。那时的农村条件异常艰苦,晚上只能在煤油灯下看书、画画。偶尔回开封探亲时,我就去看望王威老师,带着在农闲时在田间地头画的写生或临摹习作,请王威老师点评指教。

师慧眼 拨云指方向

1977年我考入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美术系后,王威老师就成了我大学时的美术老师,在王老师的悉心教育培养下,我开始了四年如饥似渴、夜以继日的学习生活。在校期间,一方面与经历不同、各有所长的77级同班同学相互学习交流。但更多的是得到了诸多老师的教诲与指点。如著名山水画家、工艺美术家梁冰潜先生,著名版画家刘铁华先生,素描基础扎实的王峰、屈风老师,著名中国人物画家丁中一老师;还有李元星老师,马岭老师,朱馨馨,王儒伯老师,邱光正,胡定鹏老师,马新宇老师等,他们均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对我的成长多有助益。


       王老师之所以受学生尊敬爱戴,除了在课堂上,认真负责地教授学生,在课余,在校外,也常常被诸多的美术爱好者慕名而来,登门拜访求教。这些人有在校生,也有其它单位的业余爱好画画者,这占据了王老师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星期天,寒暑假,每天同时会有几个学生在老师家聆听教诲,我更是他家中的常客,这足见老师的影响之大而广。


       王威老师性格温和,稳重坚毅,“讷言敏行”的特点对我影响很大,老师教学生诲人不倦,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更是自己日后成为教师时律己修为的楷模。王老师对我专业的选择及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大学三年级开始分专业。选择油画专业还是国画专业,是在自我选择与组织协调相结合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受文革十年内乱的影响,大多数校内外的画画青年对国学、传统文化非常陌生,更不了解中国画之美妙要旨以及中国人物画之发展脉络、流派、现状和未来。我自然也属这些“无知青年”之列。由于心里没底,于是就去征求王威老师意见。


       师曰:“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你素描基础比较好,我认为选择中国画比较适合你。一是因为油画是舶来品,现在看原作不方便,而中国画的原作每个省博物馆都有藏品。其二,中国人物画从历史上看,没有山水、花鸟画水平发展的高,尤其是元明清以后人物画创作处于低谷,你的人物造型基础好,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


       先生短短几句话,慧眼独具,指点迷津,拨云见月,由此坚定了我从事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专业志向。


       现在看,在我的专业选择上,老师是有“整体”考量的。除了对我的专业基础有所肯定,更是真心希望我能在中国人物画创作方面有所成就。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老师的“一锤定音”,中国人物画专业成为了自己恒贯终生的专业陪伴,在这‘九曲十八弯’的探索过程中,有苦有惊,当然也有收获体会。今感念老师之厚德,乃学生此生之福份也!

念师恩 循迹而前行


       王威老师在其个人画集中这样说到:“……考取中国美院版画系,这个转折和机遇,使我开始触摸艺术的门槛”,王老师这句话对我有刻骨铭心的影响。


       我为了“触摸艺术的门槛”,为了实现自己青年时期进最高美术学院深造提高之梦想,年近“不惑”的我放弃了优厚的出版社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的背井离乡,北向求学,在北京前途未卜地“漂”了四年。虽然是得到了妻子女儿的理解和积极支持,但我内心仍然有愧疚于辛苦操劳、节衣素食、勤俭持家的妻子和正需要父亲陪伴的女儿。


       1997年,我以理想的专业成绩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后,从视野、眼界、专业、创作和学术鉴赏等多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于199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举办了个人国画人物写生作品汇报展,反响良好。后由美院领导推荐,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从事中国人物画专业教学工作。


       从1995到1999年底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到学习结束后留京。正好是四年,竟与王威老师当时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经历相仿。当年追风少年时的我紧随老师前行的足迹在走自己的成长道路!现在我已年过花甲,成了退休人员。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冥冥中在重蹈老师的生活轨迹,老师的影响激励我一生,他播下的种子在我心里已经生根发芽,根深而叶茂。


       我感谢当年李伯安老师的倾心引荐;感谢在北京学习条件艰苦时颖生弟多方面的帮助;更感谢多年以来王威老师不厌其烦的殷切教诲,给我指点迷津,其对艺术执著追求精神,鼓励鞭策着我在人物画艺术创作中,不懈追求,砥砺前行。王威老师传授给我的这种朴素无华的、整体厚实大气的素描基本功不仅得到了美院老师的认同,也使自己人生和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变与升华。


       往事历历在目,旧情暖在心头。我在人物画艺术创作方面能够取得一些进步和成就,我由衷感恩先师!


       2010年5月,作者在河南大学举办“故乡行,母校情”个人画展,王威老师题词勉励:“勤奋执着,境高意远”。


作者毕业三十年后,2010年与恩师王威教授重逢

王威教授为作者《2010年故乡行画展》题词

仁者寿 德艺满中原

王威教授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对河南美术创作及河南现代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他的学术思想和教学主张,他的画风和他对素描的观察方法、描绘方法的教学,影响了几代河南美术后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同时为我国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我退休后,去看望87歲的老师。当时老师早已戒烟多年,红光满面,髭须茂密。一身缁服,端坐气和,仙风道骨,更显气度不凡。


看到老师心情状态良好,我们的话题自然也轻松许多,老师问询了我父母的身体近况,还特别问起了他的学生也是我的同班同学、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王宏剑学兄等人的创作近况。老师晚年心系河南藉艺术家在全国创作发展的态势,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发展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


王威老师退休以后,仍然“青灯古壁,暮鼓晨钟”笔耕不辍,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山水创作,绘就了一批精致的山水画扇面。创作承继北宋画派之遗风,作品极善留白用虚,概括、表现能力之强,源于老师多年以来对木刻艺术经验的整体美感之浓缩升华。每一幅作品都深入描绘,满溢生命的质感。这不仅圆了他青少年时期跟随老师吕佛庭先生习画时的初心,在“山云水梦”之间,在笔墨上,更加自由通透老辣,境界也豁达高远纯净。我想这是老师在参透自然和人生之后艺术上的融会贯通,是老师晚年致力于“仁者似山、智者若水”的人格理想之化境。


王威老师在版画领域的创作颇丰,成就也最为突出,1996年荣获“鲁迅版画奖”。但老师从来不骛虚名,在老师74岁时,才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画册——《王威版画》。此画集囊括了老师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于每一幅作品之中。讴歌劳动者,表现人性中的善良美好成为老师艺术审美追求的主线。写到这里必须提及王威老师的爱人——师母马洛老师,她年轻时曾经是河南省话剧团、郑州市歌舞团的优秀演员,后随王威老师的学校搬迁,工作调至开封市教育局,后又调入开封市第二中学,教授美术、音乐专业,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中学教师。她像许多“贤妻良母”一样,为了王威老师这份“偏爱的持续耕耘”,为了实现其“时代的责任意识”,为了下一代,马老师默默地付出了她一生的家务劬劳与理解奉献!


王威老师在自己画册序言中这样写到:“回首粗览耕作过的地垄里,是瓜也罢,是豆也罢,但它确实是一份长长的真实的情与爱”!


王威老师与马洛老师一辈子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即使是清贫的生活,依然会因为相互的扶持与理解而感到幸福。这种“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相互默契与支持,这种从容充实的人生态度,在老师的多幅人物画创作中得以体现。士当弘毅,任重而道远。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老师像许多有骨气的“知识人”一样,自信而乐观,自强而不息。


2020年11月9日凌晨6点30分,王威老师在郑州仙逝,享年90岁。王老师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品位、艺术情趣,艺术哲理和艺术的思辨,这些,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曾想到。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的名言,在王老师身上完全可以得到印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曾经对人类社会有过贡献,品德高尚之人,他们虽然不在了,但精神与艺术却活在人们心中被久久怀念,所以是长寿的。


行笔至此已是子夜时分,是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又一天的开始。我沉思良久,漫步户外,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抬头看到远近大小各不相同的繁星点点,在清冷寂寥无垠的天空中闪烁。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我与老师这份凝聚的情缘,激励和伴随了自己的大半生。老师之德之艺似凯风拂面,滋润心田,历久弥新,传之不朽。


谨以此文缅怀王威老师去世两周年。


作者简介


       毛伟,河南大学美术系1977级校友,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