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河南大学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 校党委书记
卢克平与宋应离先生亲切握手
题记:一百一十年的河大明伦校园,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薪火相传。在古朴典雅,书香浸润的校园,有一个美丽的“四老”传说,即河大新闻、编辑出版专业领域张豫林,王振铎,宋应离,张如法四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学院师生们敬称为“四老”。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宋应离先生。
注:王文科与宋先生合影
这是一张普通的个人履历一一宋应离,1934年生,河南省漯河市人。1955年考入河南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中文系;1956年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先后教授中文系《文艺理论课》,政治系、艺术系《文艺理论课》、外语系《现代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1973年——1978年先后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办副主任;1978年——1990年任《河南大学学报》主任、主编;1990年——1994年任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1997年退休;1986年——2012年,担任编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指导研究生40余人,出版学术专著10部,共计110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曾荣获以下荣誉称号:1989年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奖、1990年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2006年获中国高等教学学会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奖,2011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100个有影响力的期刊人。几十年来,宋应离先生教书育人,潜心学术,深受师生爱戴。
注:严励、王文科与宋先生合影
注:宋先生居住地 河大教授院
怀着敬佩之心,2021年岁未,我们如约来到明伦街南侧教授院,宋应离先生家里,已是数九寒天,教授楼前,宋先生已在门口迎接我们。宋先生已届八十八岁高龄,精神矍铄,步履快捷,思维敏锐,声音宏亮,略显陈旧的中山装,朴素干净整齐。冬日阳光绵绵,几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客厅,显得格外温暖。不到十平方米简朴客厅里,我们与宋先生促膝交谈,其乐融融。话题从学校“双一流”,谈到学院学科发展,博士点建设,年轻骨干人才培育成长等。言谈之中流露出宋先生对学校发展的倾心关注,对学院建设关心之情,惜才爱才之心切。
河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编辑出版教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段乐川教授在2013年《出版科学》“史家情怀道德文章”一一读《宋应离出版文丛》一文中,评价宋应离先生,钟情于出版史的研究,“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多年的出版史研究中形成重要特色:鲜明而浓烈的史家情怀;重视出版史料学科构建;突出出版人物主体价值地位。形成出版主体生命意识的自觉,出版主体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出版主体出版价值的自觉,在宋应离先生出版史研究中形成融三种自觉为一体的出版文化自觉和研究特色。该刊物创始主编蔡学俭先生曾评价:“宋应离先生不仅是河南大学,也是全国出版史研究的精神旗帜!”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情怀,其研究成果及文风呈现出质朴无华、独特而又韵味无穷的风格。在工作生活中,宋应离先生养成了惜时如金,只争朝夕,勤于笔耕的生活习惯,展现出德高望重的长者风范,朴实无华的学者之风。
注:河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门前合影自左至右
李建伟、宋应离、张如法、王文科
起身与宋先生辞行,环视一下客厅,两幅醒目的大字深深吸引着我:客厅东墙横幅“平易恬淡”,洋洋洒洒,浓墨重彩,不拘一格。北墙上,中华书局熊国祯手书的“培育新人无倦意,爬梳史料有雄心”条幅跃然纸上。两幅墨迹,抒写出宋先生学术育人的博大情怀,更是宋先生潜心治学的真实写照。
室外,寒气袭人,冷风嗖嗖。望着宋先生,我们久久不愿离去。冬日里,脑海里充盈宋先生那亲切慈祥的面孔,一股温暖意涌上心头……
后记:一百一十年后的河南大学,依然是低调的古朴与厚重,书香弥漫,暗香浮动。“四老”只是这所百年老校无数个黙黙坚守、辛勤耕耘老师们的代言与化身。正是这种“孺子牛”与“拓荒牛”精神,成为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与引路人,成为河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大学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必将代代传承,接力奋进,成为构筑学院学术发展与传承创新的灵魂。相信,这种学术精神,学术血脉,学术品格,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种学术成果也定会在河大这片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春华秋实,桃李满园,香飘四溢,代代流芳!
祝愿学术之树常青
祝愿育人之苑常绿
致敬代代学人
祝福我们的河大
猗欤吾校,永无疆!!
2022年3月6日初稿明伦校区
2022年3月13日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