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滔滔黄河悠悠华夏
作者:肖嘉敏 发表日期:2022-01-22 访问次数:2430

作为一个在长江支流———湘江边长大的孩子,长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孩提印象里的母亲河。小学语文课本上,一句诗句引起了我的好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原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条河流,她发源自高耸连绵的巴颜喀拉山脉,朝着东方,一路奔涌,一路欢唱。从远古至今,滔滔奔涌着,哺育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滋养着五千年悠悠历史的华夏民族。她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早在远古时期,它的灌溉让金黄的麦浪翻滚,它的滋养让无数的生灵成长。依偎在她包容的怀抱,人们创造出文字、艺术、礼乐,建起部落、城邦、国家。在黄河流域有着以炎帝和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炎帝尝遍百草,以麻作衣,教人耕作;黄帝写黄帝内经,创象形文字,定义阴阳五行……他们的贡献造福了一代代中国人。在阪泉之战中,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为了华夏族,我们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黄河赋予了我们生命,孕育了富有创造力的文明,成为了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仍能保留着身份认同感,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时至盛唐,黄河开始在文人的作品中频繁出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写这首诗时,李白已被排挤离开京城长达八年之久,在以酒会友之时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悲哀、愤慨一时涌上心头。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黄河,又将它的来源之地夸张为渺远的天空,通过描写黄河的奔涌澎湃、气势恢宏,抒发自己豪迈洒脱的情怀和酣畅恣意的情感。黄河赋予李白灵感,成为众多诗人笔下气势恢宏的象征。黄河的怒吼与文明的振聋发聩相得益彰,它上接云天,下亦可以抚摸大地与深谷。黄河洗去黄沙,散尽千金,复来的是最灿烂的光芒,历久弥新。

在近代中国,一首《黄河大合唱》唱醒了国人,唱醒了中国。20世纪末,伴随着侵略者的炮火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候。在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烈后,伟大作曲家冼星海以黄河为主题,创作了不朽的名曲《黄河大合唱》,描绘了抗日战争的雄壮图景。它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并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不断为祖国而奋斗。黄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抗争,它气势磅礴,源远流长,给予这个国家和国家的人民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从此,黄河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它凝聚着民族气运与爱国深情,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柔软而坚韧的部分。

今天,黄河依旧与华夏儿女息息相关。在物质上,它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带来丰富的水源与肥沃土壤,形成了物产丰饶的“塞上江南”;在精神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符号。著名诗人马叙说,“黄河是永远的文学母题”,关于黄河的诗歌与小说仍在被不断创作出来。九曲黄河,已成为祖国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炎黄子孙心里那份割舍不掉的眷恋。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大力贯彻下,我们古老而富有生机的黄河文化再度进入大众视野的中心。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就像黄河一样自强不息,创造了日月同辉的中华文明。如今,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上,我相信在国家和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将愈扎愈深,我们将更好地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黄河文化也将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绽放光彩!

(作者系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