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培基 | 凤兮归来
作者:佟培基 发表日期:2022-04-30 访问次数:2944
与白凤先生初识是在1969年深秋。那时我像着了魔极爱作诗填词,受诗律的约束总写不好,经桑凡老师介绍,去拜识李白凤先生。在开封古城墙内铁塔南一条偏僻小巷里,我走进了他家那间低矮潮湿的小屋,面积不过八平方米。那年他虽只五十多岁,但鬓角已经花白,面容消瘦,斜倚在一张破旧的小圆桌旁。那就是他的书桌,直径约六十厘米,桌腿的漆色大多已磨光,一碰就会吱吱发响。圆桌边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个鱼形图案的缺边瓷盘,放出暗绿色釉光,似是明清朝代的古物。对面糊着旧报纸的秫秸隔扇上,挂着一幅油画,是托尔斯泰的头像,油彩虽已经剥落,但双眼却闪着深邃的光芒。我把自己的新作《游龙门石窟》《题香山白居易墓》等数首七律呈上,满怀期望得到白凤先生的指教。他仔细读过后长时间不说话,似乎在思考又似乎在回忆,然后慢慢对我说:“旧体诗大可不必再写了,尤其是你们年轻人,还是干点别的事情好。”我当时大惑不解,望着小圆桌上堆满的线装书,深感失望。我知道白凤先生是精通古典诗词的,年轻时曾跟柳亚子先生学过,他自己刻有一方白文印“高天厚地一诗囚”。已经记不得当时又谈了些什么,我在暮色中起身告辞。 三天后,桑凡老师捎来白凤先生转给我的信,拆开一看,在我的诗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蝇头小楷,涉及平仄、押韵、对仗、意境等诸多问题。我大喜过望,捧读了几遍,反复推敲着改动过的字句。当天晚上我又去拜望他,请教写旧体诗的窍门。“哪里有什么窍门?”他说:“当年我常给柳亚子先生抄诗稿,每次都认真揣摩他改动的地方,日子久了,自然就悟得其中的一些道理。”我说:“像柳亚子这样的大诗人,定是出口成章,还会费力去推敲吗?”他笑着说:“你没有见过他的诗稿,简直件件都是百衲衣,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呀。”接着他又说:“柳先生当时也劝我们不要再写旧体诗词了,亚子先生曾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旧体诗人,以后不会有了,也不必再有了。”这时我才明白初见时他说过的话。几天以后,他亲手写下一副大篆对联赠我,“苍海波千尺,黄河浪百回”,并附有一封短柬说:“对于诗,咱们随便玩玩是可以的,不必费大力气,不如搞些研究,用有涯的生命去追寻一些无涯的东西,为人类文化保持这个将烬未灭的火炬。”以后我才渐渐知道,1957年他曾写下《长歌当哭》七律十首,被打成极右分子,开除河南大学教授公职,拘留审查,后来被押送到西华劳改农场。一切的惩罚,都是因为这十首诗,这哪是随便玩玩的事!
▲李白凤 篆书 《云横浪下》联
以后我不断去拜望他,几乎每次都见他正伏在小圆桌上写,旁边乱堆着一些书。我随手拿起一本,是郭沫若著《金文丛考》,翻开扉页,有一幅钟鼎文的题辞,每个字旁都被红笔重重圈过,题辞是: 这是郭老漂泊日本时钻研甲骨文、钟鼎彝器而自勉的铭文。白凤先生望着我问:“你读过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吗?”我点点头。他又说:“如果不是腐刑,太史公也下不了决心成一家之言的。”听到这些话,心头有一股痛楚的暗流动荡着。小圆桌上写成的稿纸已不少,他正在著《东夷杂考》。我拿起稿纸,发现每两三页中就有半页空白,有时大有时小,我很奇怪。他说,空白的地方都是应该摘引文献资料之处,因为手头没有这些书,只能凭记忆来写,留待有书后再补。接着他就滔滔不绝地谈起这些书的内容,这时,他的目光忽然变得灵敏而欢快,他大段大段地背诵原文,而这些书都是他以前读过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到图书馆去借,他沉默了,那滔滔奔泻的激流好像突然被闸住。那时,大批文献典籍都被贴上了封条,何况他又是个戴着右派帽子被管制的人。 记不清是谁说过,一位真正的学者,把自己的著作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他是在拼命著书。我说,都需要什么书?让我想想办法。他马上开列出一张书目,有《说文古籀疏证》《善斋集金录》《周金文存》《海外吉金图录》等。我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和省历史研究所找熟人借到一些,当把书交给他时,白凤先生双手颤抖着,用不寻常的目光盯着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记得他刻有几方藏书印:“头白书林二十年”“白发图书老不闲”“半生辛苦为书忙”“四十年间七聚书”。他曾多次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颠沛流离中,自己藏书散失的情况,书是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天我去看他,他正坐在小圆桌旁,十分忧郁。原来他的老朋友施蛰存教授从上海来信,说上海古旧书店有吴大澂的《愙斋集古录》,问他买不买。我知道这是他最需要的书之一,可是他手中没有钱。自从被开除公职后,生活全靠老伴朱樱老师在中学教书的微薄工资来维持,十几年来他是分文无有。他说:“老妻那点工资维持生活已经十分紧张,我怎能再花钱买书?”这时他的眼神充满着后悔,“要是知道今天连书都买不成,那时让我认一千次罪都行啊!”他又想起了1957年的事。后来,在开封的一些朋友们凑了几十元钱,一个月后,《愙斋集古录》寄来了,他从旧画上裁下一条绫边,精心贴在蓝色书函上,题下书名。那时经常停电,他点起蜡烛,常是彻夜未眠。1975年我出差去上海,曾赴愚园路拜会了施蛰存先生并谈起此事,施老听后十分感慨,并问起他的藏书情况,我说“文革”初期都抄走了,现在连一本薛氏的《钟鼎款识》都没有,施蛰存长叹不已。以后,不断有书从上海寄来。 那时我也好不容易得到一部聚珍仿宋版的线装《定盫全集》,他知道后借去,又说起过去的藏书来,特别痛惜“文革”初被焚毁的几部殿本书。当他还我书时,在第三册扉页内题下四首绝句,其一云:“无限丹黄压手频,百千卷轴俱零星。镜花水月闲中遍,不禁咨嗟忆过庭。”家中藏书的散失,在他心灵里留下的创伤是难以平复的。 “三十年代新诗人”和“新诗草草旧知名”,这也是他自刻的两方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以犀利的诗笔反对内战、反对投降,抨击蒋家王朝的黑暗统治。1937年秋,他写过剧本《卢沟桥的烽火》,刊于当年8月上海《戏剧时代》第一卷,后赴西安与易水寒等人导演了此剧。1942年至1945年,在桂林与柳亚子、陈迩冬、尹瘦石等参加诗人节聚会,积极宣传抗日,抗战胜利时他出版了诗集《彩旗谣》。他一直珍藏着1946年出版的《春天 • 花朵的春天》,由黄永玉木刻设计的封面,书中有一句诗这样写着:“我永远唱着一支没有春天的歌。”那时蒋介石撕毁了协议,内战又起,他跑到上海,化名李逢兼任《益世报》编辑。他常以“鹑衣小吏”“李木子”等笔名,在上海各种报刊上发表小诗。他赠给我的七律中,首联曾说:“怀铅提椠忆当年,彩笔时干长漏天。”
▲李白凤 行书诗稿
白凤先生的书法造诣也是很高的,他总是在每天凌晨时分起来写字。施蛰存曾当我面说过,在国内论起写大篆来,恐怕很少有人能及上他,并写有一首七言长诗称赞他“大雅扶轮岂一艺”。晚年他力求突破清人的藩篱,探索金文在书法艺术上的发展变化,他常谈起这方面的问题。每当有新的青铜器出土时,他总要反复研究上面的铭文。1975年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卫殷”,1976年临潼出土“利殷”,他都临写过十几遍,对于气势磅礴的“狗尊”铭文他尤为喜爱。在大篆书法艺术道路上,他是一位不断向新的目标攀登的探索者。1976年那个阴冷严寒的早春,在周总理逝世后的第三天,我去看他,他的心情很不好。他说,昨天他戴着黑纱走出家门时,正遇着居民委员会治安小组的人,看到他戴黑纱,脸色陡变,厉声呵斥道:“快取下,你也能戴这个!”凤老的声音颤抖着,透过昏暗的灯光,我看到他那瘦骨嶙峋的双肩在微微抽动,我的心也正被那巨大的悲痛压抑着,找不出一句合适的话来安慰他。许久,他慢慢抬起头来凝视着远方,讲起1945年柳亚子和周恩来在重庆时的一些往事,周恩来那时也参加过他们诗人的聚会,可是现在,“我连悼念周总理的权利都没有了”。在那些日子里,岂止是他一个人被剥夺了这种权利,全国人民悼念周总理的活动都沉浸在血雨腥风中。清明节过后,他磨平了十几方石头,夜以继日刻下“柳直荀”“杨开慧”“叶挺”“方志敏”“刘胡兰”等,又用大篆结体刻下鲁迅的一句诗:“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说:“以后我不想再刻那些闲章了,我要刻一部革命烈士印谱,刻它几百方,振作天地英雄气。”那些天他显得分外衰老,眼眶里饱含着泪水,有时独自跑到郊外的沙岗上,一任风沙狂吹。以后他更少说话,常常几个小时伏在小圆桌上,修改《东夷杂考》手稿,直到苍茫暮色爬上窗棂将小屋笼罩为止。他先后将稿子寄给叶圣陶、唐兰,同时也盼着一些老朋友的消息,常在深夜里爬起来挑灯写诗:“白发毵毵一息存,故人謦欬梦重温。青灯炤影神遍寂,冷月入怀泪暗吞……”1976年10月终于到来了,叶圣陶、唐兰从北京寄来了回信,接着陈迩冬、端木蕻良、尹瘦石、姚雪垠等老朋友的问候和诗词使他那颗破碎已久的心沸腾起来。聂绀弩寄来一册自刻油印的诗集《北荒草》,他朗读着不断击节:“有霸气,深得老杜神髓。”黄永玉寄来一幅色彩绚丽沐浴着晚霞的《粉荷图》。1977年他写下组诗《春望》,并用一大块寿山石刻下“大治之年”。“新来喜气上眉梢,壮志雄心俱未凋。”他的诗笔也一反往常,奔腾而欢快,可是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不好,二十年来那悲愤贫苦的生活耗尽了他的筋骨心血,他像一只从狂风恶浪中驶过来的船,已经疲惫不堪了。1978年,党中央关于为右派分子彻底平反的消息传到了开封,他兴奋异常。经姚雪垠介绍,郑州大学准备请他担任古文字学的课程,他日夜赶写教案。他说:“白白虚度了二十一年,我才六十多岁,还能再干十年。”然而,正当要扬起风帆重新驶上航道时,1978年8月,他突发脑溢血,终日昏迷不醒。我和开封几位朋友王澄、王宝贵开车送他到一五五医院。当从车里抬他到担架上时,突然他十分清醒,脸上泛着红晕,坐起来紧紧抓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瞳孔里放着异样的光辉。我万万没有料到,这竟是我俩今生交往中的最后一句话。8月18日,凤老跳动了六十四年的那颗不屈的心停止了跳动,我并不以为他已经长眠。他说,等到右派问题解决后,要带着河南的白酒去北京,与姚雪垠、陈迩冬、端木蕻良、尹瘦石、黄永玉等一起痛饮;要到京郊碧云寺祭奠柳亚子;要去青岛海滨搏击那碧蓝碧蓝的海涛,那是他少年就学的地方。他说,在殷周青铜器分期上,专家们争论不休,他要将旧稿《金文骈枝》及《彝铭流变考》整理修改好。他说,我还要出诗集,我要永远唱一支春天的歌。8月20日,在开封殡仪馆为李白凤先生举行了追悼会,与他生前友好的书法界朋友三十余人向他告别,雪白的挽联挂满了大厅,官方没有人出席。这座殡仪馆曾火化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遗体。中午,当我亲手将骨灰盒捧回他家中放在小圆桌上的时候,我才感到他真的去了,难以压抑的悲痛从心底涌起。“人天撒手公归早,云海茫茫我失魂。歌哭夷门秋雨夜,碧空如坠莽昆仑。”在深秋的凄风苦雨之夜,我沉痛地走在开封的古道上,吟下这首绝句。1979年,齐鲁书社决定出版《东夷杂考》,委托我校订遗稿文献出处并摹写青铜文字。叶圣陶从北京寄来了书名题签,唐兰、端木蕻良扉页题字,曹辛之设计封面,画出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为了校稿,我集中了上百部书籍,又翻开了郭老的《金文丛考》,被白凤先生红笔圈过的铭文跃入眼帘:“大夫去楚,香草美人……”我的眼睛霎时被泪水模糊了,而那红圈却像血一样愈加显得鲜红。我禁不住吟出《楚辞》中的诗句:“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