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李 喆:我的南极科考之行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4-26 访问次数:2164

       2021年11月5日上午9点,随着停靠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汽笛声响起,中国第三十八次南极考察正式启航。考察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冰雪物理等科学调查工作,迎接他们的将是狂风巨浪和冰天雪地的考验。而我,非常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此次南极考察。



       

       “雪龙”号从上海出发,从东海穿越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再经巽它海峡进入印度洋,穿越赤道后,一路向西,经毛里求斯靠港补给,再一路南下穿越“魔鬼西风带”,进入冰区后,破冰前行,直奔南极洲中山站。航行时间一个月,航程达一万多公里。期间不仅要直面惊涛骇浪,还要时刻做好疫情防护,更要完成卸货任务,这对于我们第38次南极考察队来说,着实是严峻的考验。



毛里求斯靠港


      在长达一个月的航行后,我们终于抵达了中山站,坐落在拉斯曼丘陵协和半岛北侧的中山站像一座灯塔,翘首以待来自远方祖国的亲人。





      

        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我感觉自己处在魔幻的神奇世界,正前方泛着蓝光的冰山、半山腰洁白的积雪,丘陵顶部出露的黄色砂质基岩,还有天地相接之处一望无际的广袤冰盖。我驻足在站区的高地,贪婪地欣赏着一切。



      

        在南极的每一天都是很珍贵的,每个考察队员都争分夺秒在南极的夏季这一窗口期完成各自的考察任务。我也在中山站开展了94天围绕冰雪化学、冰雪物理、冰川水文和冰川气象等方面的冰雪环境综合监测工作。冰雪环境综合监测工作将获取中山站及周边雪冰多气候环境参数,为深入认识和定量评估中山站及周边冰雪环境状况、服务中山站站区管理等提供重要支撑。





中山站站区


       虽然此时处在南极的夏天,但是夜晚零下十几摄氏度、二三十米每秒的狂风是家常便饭。科考队员们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控制舱外检查仪器状态并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在达尔克冰川的34天,队员们不仅要完成科考任务,还要自力更生,解决后勤问题。挖雪化水,加油发电都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体会到了远离人类文明的感觉。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圆满完成科考任务,顺利归站。





达尔克冰川

       冰盖上的生活让我学习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也渐渐理解秦大河院士的话“南极洲是科学的竞技场,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战场!为什么要去南极?因为南极冰盖在那里!”


       来到南极,每天都很充实,每天都能学习新的东西,有所收获。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南极科考队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极地精神”。


       在南极的这些日子里,我也时常想起在母校的点点滴滴。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给予了我放飞梦想的平台,地理科学专业大类招生的机制,让我得以积累了较好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地理学基础知识;嵩山、日照、小浪底、大别山等地的野外地理实习,让即使大二开始本科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我也具有较为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众多地理学名师大家们的谆谆教导润物无声,鼓励学科交叉,让我全方面汲取营养,自由向阳生长。在母校积累的地理学素养,让我很快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状况,得以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开展各项工作。


       2022年9月25日,母校将迎来110周年校庆。我也在南极洲达尔克冰川衷心祝愿母校110岁生日快乐!祝母校双一流建设更上一层楼,越来越好!






       李喆,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16级校友,本科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师从史贵涛教授,所在团队为极地环境研究团队。作者研究方向为冰芯记录和气候变化。2021年11月5日至2022年4月20日参与中国第三十八次南极科学考察。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