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72级外语学子的告白:悠悠师生情,拳拳学子心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9-11-26 访问次数:2086


悠悠师生情,拳拳学子心


       冬去春来,时光荏苒,河南大学外语学院72级的同学离开母校已40多年了。真是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每当回忆起在校的学习生活,回顾几十年的成长历程就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浓浓的师生情,永远感恩培育我们成长的老师们。

圆梦河大 师生情深

       我们是河南省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是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的一代;是渴求知识、奋发向上的一代;是有抱负、有理想、并能为之奋斗一生的一代。上大学继续深造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72年2月26日,阳光明媚,微风和煦,河南大学迎来了首届工农兵学员。在开封火车站,我们刚下车,外语学院领导、老师就迎上前来,一边热情打招呼,一边帮我们拿行李,送我们登上学校迎新专车。一到校门口就看到那热烈的欢迎场面:彩绸飘扬,红旗飞舞,锣鼓喧天,老师们满面笑容夹道欢迎,我们是心情激动,热血沸腾。老师们亲自领我们办入学手续,送我们去宿舍,带我们去吃饭,这一切让我们感动地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们来到了心仪已久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学习外语,来到了像亲人一样的老师身边,圆了今生的大学梦。




       我们的到来也使冷清多年的校园充满了生机,又欢腾起来了。由于文革期间大学停止招生,老师们没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老师们终于可以大展才华,教书育人。老师在思想上关心我们,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在生活上关怀我们,嘘寒问暖,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学习上循循善诱,呕心沥血,诲人不倦,许多动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令人难忘。记得开学后系里帮我们订购了《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李梅花同学也买到了一本,左看看,右翻翻,爱不释手。这时王宝童老师走上前来说:“我帮你注上26个字母吧,这样查起来会更方便。” 第二天一早王老师就把标注好字母顺序的词典交给了梅花同学,梅花同学感动不已,“外语系就是家,老师就是自己的亲人!” 40多年来,这本辞典一直珍藏在她身边,她要把这本辞典像传家宝一样传给自己的儿子、孙子。



       那个年代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粗粮多,细粮少。对学生关爱有加的老师们省吃俭用,从自己有限的工资里挤出一点钱,买点肉,买点菜,邀学生们去家里做客,李泽民、甘康成两位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里同学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次,英语4班两个同学因胃病住院,这可急坏了戴存世老师,他天天去医院探望,并和师母一起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医院,同学们感动地流下眼泪。大三时英语2班的武装同学不幸患了脑瘤,病情严重,系党总支书记付刚亲自护送武装同学到北京做手术,武装同学病重期间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细心呵护和精心照顾。



       那时师生关系非常和谐融洽,你会经常看到老师和学生一起促膝长谈,交流思想;一起创设情景,练习会话;一起排练节目,同台演出;一起奔跑在体育场上……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既像父子(女)又像兄弟姐妹。一次团总支书记薛凤云老师病了,生活不能自理,团总支副书记李梅花同学义不容辞主动担负起照顾薛老师的责任直到毕业。当别的同学提出要替她分担一些时,梅花拒绝了,她说还是她一人承担吧。这些只是师生情谊的几片剪影,动人的实例不胜枚举。我们庆幸遇到了最好的老师,很多恩师的名字,我们会终身难忘,他们是张明旭、李敬亭、刘炳善、赵凡生、徐有志、李泽民、秦英俊、秦建宾、王宝童、吕长发、戴存世、张廷义、邵丽、陈光辉、陈晓明、王宝静、马怀松、苗普敬、马涌聚、杨良生、秦保富、甘康成、吴进杰、李文芝、刘广欣、梅锡铭、马中平、黎建宝、马静、刘合群、李德如、孟宪宾、康凯、吴雪莉……等。


寒窗苦读 今生无悔

       工农兵学员是从工人、农民、民办教师、下乡知青、军人中推选出来的优秀分子,外语系七二届是名副其实的工农兵学员,其中有20名从部队来的解放军学员。我们这届学员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大多数是老三届高中生。文化功底扎实,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外语系的学生是全校公认学习最刻苦的学生。无论严冬酷暑,外语系的同学总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一次英语4班一位同学太投入学习,从晚上到次日凌晨。当起床铃响起,她才意识到已经是清晨了。人们会经常看到操场边路灯下,外语系的同学在背单词,读课文,会看到他们三五人一组练习会话,其他系的同学总是投来羡慕的眼光,善意嘲讽我们外语系的同学是“神经病”。为了能尽快学会并掌握外国语这一人生斗争的武器,同学们有时会不吃饭,到阅览室抢占座位,会不睡午觉,到教室听录音做练习,星期日变成了星期七,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于历史原因,这届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中遇到不少困难。同学们主动伸出友爱之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如英语6班万伯翱同学年龄偏大,学习有些疑难,李梅花同学就和他结成对子。很快万伯翱同学就赶上来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不少同学原来学的俄语,要改学英语也是有不小的挑战,怎么办?端正思想,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刘海燕、李薇等同学就是这样,他们一方面牢记“学海无涯苦作舟”,加倍努力,一方面寻求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不到一年他们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俄语专业的解放军学员付建平同学年龄最小,从未学过外语,第一次考试不及格,但他在部队里锻炼出来的坚毅性格激励着他,他不服输,决心挑战自己。于是他起早贪黑,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耐心辅导下,在同学的帮助下,他不断进步,俄语水平大大提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了训练外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我们会利用一切机会,运用多种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学工、学农、教育实习是我们外语系三项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林县学农时,一方面向农民学习,接受再教育;一方面用外语书写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建设红旗渠的英雄事迹,举办英语俄语演讲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创造情景、模拟训练是提高外语能力的好方法。在洛阳拖拉机厂学工时,我们一边到车间参加劳动,一边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领导指导下为厂里翻译技术资料,受到了厂领导的赞许,同时提高了书面外语的运用能力。在信阳教育实习期间,一部分同学到学校一线顶岗上课,一部分同学对当地外语教师进行培训,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欢迎和称赞,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大学校园的生活是丰富的,一幕幕仍不时浮现在脑海。忘不了师生们挥汗如雨开挖防空洞的动人场面;忘不了在校办农场烈日炎炎下喜看麦田千重浪的激动心情;忘不了军训场上飒爽英姿五尺枪的精彩画面…… 学校生活是多彩的,每学期我们都会在老师指导下举行外语演讲比赛,举办外语专场晚会,其规模和效果(除艺术系外)是其他系望尘莫及的。每学期我们都举办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其水平和成绩可以与体育系比肩。



       在大学生活期间,同学们和谐共相处,情同手足。同学们有的来自干部家庭,有的来自平民家庭,有的来自大城市,有的来自偏僻乡村,但都以诚相待,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形成了诚恳热情、朴素、勤勉、乐于助人的好系风好班风。如万伯翱、张保亚、毛军、师北昌、龙晓明、刘海燕、李薇、李军、付建平等同学出身高干家庭,但他们生活朴素、平易近人,没有丝毫“骄娇二气”。来自农村的季东常、张建武同学,待人诚恳热情,常年义务为同学们理发,不怕脏不怕累,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疏通厕所,修理下水道,热心为同学们服务,被同学们称为系里的“红管家”。


       大学生活是艰苦的,但它是充实的,是幸福的,是无悔的。

报效国家 不忘初心

       在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我们完成了学习任务,毕业后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忘初心、拼搏进取、敬业勤勉,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坚持再学习再提高,没有辜负学校老师们的殷切希望,成为了各领域的骨干和中坚,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届同学中有人从政,成为部、司、厅、处级领导。如黄永通、万伯翱、毛军、焦玉玲、张保亚、龙晓明、赵光华、孙传发、赵福胜、李书欢、付建平、张献忠等;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教授、教师、外事外贸工作者。我们不忘初心,勤政为民,恪守职责,造福一方;万伯翱同学任中国体育杂志主编、社长。他博古通今,写有多部专著。所写的电影剧本被搬上了荧幕。黄永通任浙江省委统战部部长,为民族的团结、和谐、进步,鞠躬尽瘁,沥洒肝胆。赵光华多年在俄罗斯工作,多次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引进中俄国家级火炬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发表百万字的科研文章,成为外贸战线的骄子;刘海燕、伊淑霞、陈昌荣、李维莲等多年从事国家的外经贸事业,转战亚非拉美各国,将中国制造的产品设备推向世界各地; 赵占力同学自主创业成为著名企业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付建平、孙传发同学毕业后回到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战功,战场上英勇杀敌浴血奋战,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李薇、南桂玲、于祥杰、王岩、刘淑英等同学登上了大学讲台,成了师生欢迎的教授、学者。很多同学都充实到人民教师的队伍中,改变了当时外语教学青黄不接的现象,成为了文革后外语教学的奠基者,誉满中原。他们在成就外语教学事业的同时获得了高级职称,有的被评为特级教师,如赵志凌、李金风、任金圈、王泉水、赵桂清……等等,他们都是学科带头人,桃李满天下。季东常、张建武、李刚、陈仙娥……等几十年战斗在教育领域,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当上了校长、局长。特别是72级学员中的佼佼者,李梅花同学集教授、学者、文化名人、艺术家于一身,她运用大学所培养的外语能力,打开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让传统陶瓷艺术走出了国门。她创研的国瓷郑商瓷享誉世界,多国政要珍藏。她本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她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品牌分别参加了三届(上海,韩国,意大利)世界博览会,成为陶瓷界世界级合作伙伴。李梅花同学是我们72级学员的骄傲,也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增添了荣耀。


回家看看 感念师恩

       几十年来,我们把河大外语学院当成自己的家,老师就是家中最亲近的人。我们多次组织返校,探望领导和老师,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每一次回家都得到了院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接待,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每次返校都让人难以忘怀,在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组织了集体见面会,老师们在百忙之中和我们相聚一堂,学生代表宣读热情洋溢的致谢词,演出精心排练的文艺节目,座谈,照相。热烈欢快的气氛,溢于言表。院里专门派车送我们到河大新校区参观,并游览开封的水系景观。我们由衷感谢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也为学校的巨大发展深感自豪。感谢为多次返校聚会付出辛劳的季东常、李刚、朱秀芝同学。





       为了回报母校,万伯翱同学为校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作品《四十春秋》,杨景明和夏金榜同学向外语学院捐赠了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韩道成同学经过多年努力,潜心研究,创作《红楼梦今补》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于2019年9月21日河南大学首届校友返校日赠予母校,付建平同学参与挖掘整理的历史文献《大武汉和平解放的始末》献给母校史馆,填补了河南大学学子在和平解放大武汉所做的重要贡献这一史料空白。同学们多次回校,都为母校献爱心,捐作品,表达同学们心系母校、热爱母校、奉献母校的拳拳学子之心。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母校对我们这届莘莘学子的浓浓深情,我们变老了,但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情系母校炙热的心,我们会永远记住我们是河大外语人。我们感恩国家和人民给了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感恩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领导老师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品德和实际工作能力,感恩我们有缘共同学习生活的同学们。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72级同学写作组

       后记:这篇文章能顺利完成,非常感谢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同时也非常感谢为本稿提供珍贵资料和宝贵意见的所有参与人员。


总策划:李梅花
参与撰稿人员:李 薇、 季东常、王泉水
参与讨论修改人员:刘海燕、伊淑霞、李 刚、朱秀芝、赵志凌、张保亚、李丽华、陈仙娥、赵光华、南桂玲、张长平、赵占力、夏金榜、陈昌荣、王建珠、付建平、胡秀芬、于 蓉。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