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和学新:难忘的大学学习生活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0-11-10 访问次数:3168

   2020年是河南大学教育系(现教育科学学院)恢复建系40年。40年来,河大教育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桃李满天下,学科建设成就斐然,而且学科建设主要是依靠自己土生土长的师资和培养起来的人才通过艰苦奋斗不断努力发展起来的。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声誉,被称为“河大教育系现象”。毕业生也很受欢迎,一些有影响的高校的教育学类专业很愿意接收河大教育系的毕业生去读研。回想自己的成长,不得不说离不开母系老师的教诲和引领,也始终以河南大学教育系的本科毕业生而自豪。




   我是85级的。那个时代,大学是精英化教育,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不考体育,但理工农医类的专业设置了很多身体素质方面的限制。我高中学的理科,高考填报志愿时才知道理科的专业选择有很多限制,由于眼睛近视能够选择的专业很有限,不像现在很多专业可以文理兼收,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了。看完招生简章,发现能选的有数学、学校教育等少数几个专业。学校教育专业是文理兼收。因为看到了政治教育、物理教育、音乐教育等专业名称,明白这些专业是培养政治、物理、音乐等学科的中小学教师的,学校教育专业是干什么的是不知道的。当时的招生简章不像现在介绍得很清楚,根本没有专业介绍。于是就猜想学校教育专业应该是培养教导主任和校长的吧。记得填报了数学和学校教育两个专业,拿到通知书时,看到是学校教育专业。就这样进入了河大教育系和教育学行业。现在看来,也没什么兴趣不兴趣,人还是有很大可塑性的,虽然开始不明白,但只要学起来,沉浸其中,终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入学那一年,是河南大学建校73周年,记得学校的校庆活动还是很隆重的,从现在来看应该逢五年或逢十年才大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年的校庆那么隆重,因为举行了很多学术活动,好像是个大庆,印象比较深刻。在校庆的宣传册和出版的《河南大学校史》中,就有关于李秉德先生的介绍。先生是作为学校的著名校友介绍的,记得当时印象深刻的还有王鸣歧教授(时任复旦大学教授,校庆时回到了学校)、姚雪垠先生(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作者,校庆时也回到了学校)等。李先生是教育系1930年代的毕业生,而且毕业后还在学校工作过,做过学校图书馆馆长。因为是教育系毕业的老学长,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他出席了那次校庆活动,后来成为了我的硕士导师。




   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事的。“郝英海,李英林,张歆劭,刘志军,王留根……”,每当回想起大学时代,这个点名的顺序总是首先从脑海里跳出来。最近在年级微信群里说起这个事,辅导员王瑶老师也是哈哈大笑的表情。王瑶老师是我们前两年的辅导员,81级的刚留校,工作既认真又负责,给我们的空间比较宽松自由,和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记得刚开始时每天早上到宿舍楼敲门督促同学们早起跑步锻炼。她还精心组织了很多课内外、校内外活动,比如大一时组织到少林寺、洛阳等地旅游,现在应该叫研学旅行。开封作为古都,可玩的知名景点很多,我们的不少活动是在一些景点开展的,黄河边、龙亭公园、相国寺、包公祠,等等。记得第一次是在禹王台公园开展活动。那里有个牌楼题名是“古吹臺”,因为是繁体字,应该是从右向左读,我们宿舍的一个同学望文生义,从左向右读成了“壹吹古”,还给家里写信云云,闹了笑话。这是他后来给我们说的,我们也不时拿这个事来说笑。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彼此尽快地熟悉了起来,也很快地投入了学习。还有一件趣事是,教我们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的李新旺(现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师,在上了一段课后进行了一次小测验,孙春晖、朱桂琴和我三位得了满分,李老师在课上说全是女生,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

   从苗春德老师、王瑶老师、王北生老师、赵国权老师、汪基德老师以及前几届学长们的回忆中,发现给我们年级任教的老师与前几届没什么大的差别,用王瑶老师的话说都是大咖级的师资。王汉澜先生虽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我们的教育学总论、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的讲义或教材都是他主编的,接受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应该是他的。有些老师的教学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戴国明老师在《教育学总论》课上不时会说起当时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态度“先工交,后财贸,剩多剩少给教育”;赵天岗老师的教学论课,讲义是他自己编的,多次带我们到中学听课,我们的课程作业是写小论文,他还选出了一些有新意的给打印成册发给大家;苗春德老师的中国教育史课在结课时把线索梳理的很清晰,逻辑性很强,使得我们对中国教育史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李申申老师对我们很关心,除了课堂教学,还给我们安排了到电教馆看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当时在读研究生的朱国仁、杨捷、许绍康、刘金平、刘永芳等在我们班的教学实习,朱国仁、杨捷讲授的是外国教育史,许绍康、刘金平、刘永芳等讲授的是普通心理学。从内容看,他们很认真,他们每次讲课,我们都会记很多笔记,一是因为教材里没有,二是内容很系统,有的还是很前沿的;……虽然不少课程的教材是老师们自己编写的讲义,但同时也给我们购买了现在看来也是有代表性或在业界公认的高水平教材或专著作为参考读物,如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论稿》、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教育学》、厉以宁的《教育经济学》等。



   除了课程学习,河大教育系很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开展研究活动。王瑶老师在大二时曾邀请他的大学同学,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郭戈(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研究员、《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科学》《教育史研究》主编),为我们做了一个大学生如何做教育科研的学术讲座,有意识培养我们的科研兴趣。郭戈大学期间发表了多篇论文,科研成绩突出。这个讲座对我影响很大,应该说起到了教育科研启蒙的作用。记得他在讲座中提到,研究一个问题要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研究透,要做系列研究。他讲的其他内容不记得了,但这个建议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后来的一些研究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1989年我大学毕业到西北师范大学跟随李秉德先生读硕士,他那时在跟随李先生读博士二年级,我们就进一步熟悉了,教育研究方面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就更多了,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的初稿曾请他指导过,他应该是第一读者,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联系不断,也不时与他谈起那个讲座对我的影响。




   我的大学时代,教育实验已经开始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了。教我们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的王菲和谢励武老师在开封市县街小学开展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王瑶老师带领郭少凡、郭清丽、赵惠玲、赵明军、苏平和我等几个同学帮着做点教育测量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使用陆志伟修订的比纳智力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为实验提供一些数据。这个活动使我们几个有了教育研究的实际参与感,也强化了我对教育统计、教育测量的兴趣。我硕士选择教育研究方法专业也与此有关。那时对理论并不是很重视,倒是对量化研究、实证研究很感兴趣,与现在刚好掉了个个儿。


   大学四年,我还做过两门课程的课代表。这得感谢我们的班长王广军同学。一门课是扈涛老师的教育统计学,一门是汪基德老师的BASIC语言。做课代表,主要是收收作业,发发作业,这两门课还要给同学们分发计算器和上机操作分组,在这个过程中也与任课老师拉近了距离。扈涛老师那时是河南省高考改革方面的专家,给我们上课时鼓励我们参与高考改革命题方面的研究。我们班的柳学智、孙春晖、刘志军和我都写了论文,柳学智、孙春晖、刘志军还获了奖,柳学智、孙春晖两位同学还受邀到西安参加了全国的高考改革方面的学术会议。本科生受邀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那个时候应该很稀少,这个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教育系挣得了荣誉。



   那个时候,国家处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市场经济的意识已经萌发。但教育系的学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还是很认真很努力的。我们几个经常到图书馆和教室上自习和读书的同学被有的同学亲切地称为“学者(学习的人)”。毕业时被称为“学者”的几位大都考上了研究生,而且跟随的基本上都是名师。刘志军的导师是河南大学的王汉澜先生,柳学智的导师是西南师范大学的黄希庭先生,孙春晖的导师是西南师范大学的杨宗义先生,黄保德的导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郭文安先生,程鹏的导师是河南大学的张庆云先生。现在各位都是所在单位的骨干,有的还是厅局级领导。


   回忆大学的学习生活,师生之情、同学之谊,是满满的幸福,是沉甸甸的收获。感谢河大教育系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和教导。也祝愿河大教科院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好。


作者:和学新



   

   和学新,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原理研究所所长,基础教育学校改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政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学科带头人、教育博士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向带头人,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委员,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


作者:和学新
教育系85级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