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马佩:让勤奋成为一种习惯,让幸福成为一种能力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4-06-10 访问次数:1856

        马佩教授是我国知名的逻辑学家和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于1946-1950年在河南大学求学期间就积极追求进步,向往革命,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冒着生命危险 以实际行动参加了我党的地下工作,时至今日马佩教授依然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在科学研究方面,马佩教授于1950年毕业留校从事逻辑教学和研究的 六十余年来,共撰写、主编著作28部,发表文章90余篇,是建国以来国内逻辑学者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曾与北京师范大学的马特教授、复旦大学的马兵教授 共同被誉为“逻辑三马”。马佩教授的研究涉及到普通逻辑、逻辑哲学、辩证逻辑、语言逻辑等领域,他所主编的《普通逻辑》一书长期是我国高校逻辑教学的统编 教材;在逻辑哲学和辩证逻辑领域,他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逻辑的先河。在教学方面,他为国内的逻辑学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曾经有业内人士 戏称,国内研究逻辑学的人,每三个人都能找出一个人与河南大学的渊源关系:或者是由马佩教授本人教出来的,或者是由马佩的弟子教出来的,我们这些马佩教授 的弟子被大家称为“马家军”,马老师在逻辑学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时至今日,以八十五岁的高龄,马佩教授还工作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他躬耕不辍每年都在 重要杂志发表学术文章数篇,并担任逻辑学研究生的《辩证逻辑》和《逻辑哲学》的教务任务,在自己家里的餐厅里安装了一块小黑板,带着助听器,每周按时按点 地给研究生上课,从不缺课和早退。

        作为马佩教授的学生,从2003年开始从事逻辑学研究的十余年来,马老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这样致谢马佩教授:“从事逻辑研究的这些年,您一直是我心里的灯塔,也是我衡量事物价值的天平!”我本人也是在马佩教授精神的巨大感召下,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很多优厚的 选择而毅然回到河南大学回到了马老师的身边。马老师的精神具体而言是什么精神呢,我把他归结为三点:让真理成为最好的伙伴;让勤奋成为一种习惯;让幸福成 为一种能力。这样的概括对于马佩教授漫长而传奇的人生而言,可能是挂一漏万,但却是我心目对马佩教授最深刻的印象。

        首先,让我们从“让真理成为最好的伙伴”谈起。马佩教授最初在国内逻辑学界扬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因为和周谷城以及王方明这些当时已经是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 家在《新建设》和《光明日报》上公开撰文商榷和辩论,作为当时河南大学的一名刚刚开始工作的青年教师和青年学者,马佩教授的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做法和精 神一方面推动和激励了很多的学者参与到这场关于“形式逻辑是否是辩证法”的大讨论中去,另一方面马佩教授对这些学术争论的参与,也使得他自己在国内的哲学 界和逻辑学界名声远扬,同时也使得河南大学成为国内逻辑学研究和争论中一个不可被忽视和低估的力量。也正是因为马佩教授的这种感召力和名气,河南大学逻辑 学在1980年就成为国务院首批逻辑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成为国内最早的三个逻辑硕士点(其他两个是北京大学逻辑学硕士授予点和南开大学逻辑硕士授予 点)之一。后来,在漫长的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马佩教授先后参与了国内数次的逻辑学大讨论,如什么是“逻辑现代化”,“辩证逻辑是哲学还是逻辑以及如何 建立辩证逻辑的知识体系”?“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是否应该在高校的逻辑学教学中倡导非形式逻辑”等,在这些大讨论中,马佩教授都积极参与,其观点也 成为每场大讨论中重要的很有影响力的一派,这些讨论和观点对于推进建国后我国的逻辑教学改革和逻辑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巨大的 价值。

        而关于马佩教授的这些学术争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马佩教授在论争的过程中非常严厉,毫不留情,对一些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敢于在行文处或者直接在标题 处点名商榷或批评,但他批评的却可能是自己的最真诚的朋友,或者一些专家和学者也会因为马佩教授的这种批评成为马佩教授的朋友。马佩教授在逻辑学界一直拥 有非常好的口碑和声誉。我的博士阶段的导师清华大学的王路教授几乎就是马佩教授长期批评的一个对象,他们两位在很多问题和论争观点都是针锋相对的,国内逻 辑界和哲学界的很多问题和论争几乎都是王路教授所引发的,或者是以王路教授的文章为导火索的,马佩教授总是站出来言辞激烈地表示反对,并对王路教授提出点 名批评,这种情况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持续到本世纪。2008年当我决定报考清华大学并师从王路教授时,我的一个同门的师兄甚至说我作为马佩教授寄予厚 望的传承衣钵的继承者却投靠敌营成为一个“叛徒”,而马佩教授却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并勉励我好好读书,还帮我写了推荐信,把自己的引以为傲的弟子亲手送 给自己的最大的反对者,这一点也令王路教授非常感动。王路教授经常给我说:“马佩教授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别人可以不好好读书,你不可以,要把马佩教授的 思想发展下去,我必须让你站在比马老师和我本人更高的起点上,我必须严厉要求你。”

        连马佩教授的反对者都积极地帮助马佩教授培养弟子,可以看出马佩教授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学术声誉。博士毕业回来工作后,当学院领导动员我做马佩教授 的科研助手和马佩逻辑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时,曾经一度我很犹豫和矛盾,因为我有了自己的不同于马佩教授也不同于王路教授的自己的视角和看法,我不知道协助 马佩教授工作时我该怎么办,是隐藏自己的想法去附和和赞美马佩教授,还是保留和坚持自己的观点。马老师的实际做法很快打消了我的顾虑,他不会因为我是他的 弟子而要求师道尊严并必须与他保持一致,他只是详尽地告诉我他自己的观点,至于我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不强求,只要不是曲解和误读即可。因为马佩教授的这种求 真精神和宽容态度,我才放心来接受了他的邀请并成为他的科研助手。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更愿意把这句话理解为两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做法:一类人拥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其他人尽管有可能不赞 同他的观点,但会从心底里会尊重他,这是一种大和谐和长远的和谐;而另一类人彼此观点不同但为了一定的目的不得不彼此赞同或赞美,这是一种小和谐和短暂的 和谐。我觉得马佩教授属于前者,他从来都是以求真为目的,不为个人之私利,不附和权威,不人云亦云,这种求真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赢得了很多人甚至是他的反 对者的尊重,这真的是一种大和谐大境界。这也让我想起一句哈佛名言:“让柏拉图成为你的朋友,让亚里士多德成为你的朋友,最重要的是,让真理成为你的朋 友”。在学术研究中,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如果不信,则无知识,而如果尽信,则最终会导致迷信权威和个人崇拜,所以,最终,我们还是要 学会和真理做朋友,以真理为伴,所有求真的同道中人都迟早会成为朋友,马佩教授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而马佩教授之所以敢于发言,勇于论争,这是来自于他多年的学术积淀和长久地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阅读和思考,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二问题——“让勤奋成为一种习 惯”。马佩教授在1956年自己27岁的时候开始在逻辑学界崭露头角到现在,已经是近六十年过去了,在这六十年间,除了2001年因为罹患结肠癌动手术休 养一年半的时间,其他的时间马老师始终奋斗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每天坚持看书写作备课,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很多重要的成果都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时至 今日,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他还每年至少发表两篇文章,每周坚持给学生上课。实际上,马老师的身体状况不是特别的让人乐观,但马老师乐观地面对这一切。院里 的领导出于对马佩教授健康的考虑,曾经一度打算让马佩教授暂停给研究生上课,但马佩教授的话让所有人动容,他说:“我现在就是和时间赛跑,和死亡抗争,每 天我都是在把我的思想从火坑里往外扒,扒出一点是一点。”每天读书写作备课和教学依然是马佩教授的日常生活,勤奋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不想改也改不了。

        在学术界,有一种现象是,一些人年轻的时候很勤奋很能出成果很有见地,但一旦评上教授就鲜有学术成果再出现,好像教授就是目标,目标实现了人就可以松懈下 来,而马佩教授走了相反的路,他是知名教授,名声显赫,但他这一辈子做的最大的官据他自己而言就是河南大学逻辑教研室主任。他没有觉得屈就,更没有抱怨, 每天坚持学习学习工作,无怨无悔,这对我们广大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激励。

        其实,马佩教授的这种勤奋的习惯不仅对于老师是一种激励,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好的榜样。我的学生经常问我:“如何提高自己?”我的回答是:“读书。”学生 接着问:“如何读书?”我的回答是:“勤奋。漫长的人生过程,仅靠聪明是不够的,必须勤奋,只有勤奋才有可能。”而如果学生继续问我:“如何勤奋呢?”我 的回答就是:“让勤奋成为一种习惯。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每天都如此,当有一天你没有这么做的时候你寝食难安坐卧不宁,这种行为已经等同于你自 身了。”我想我的这些感悟更多的来自于马佩教授。让勤奋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带动起我们的人生向前走。
        

        最后我想再谈谈马佩教授的为人处世。马佩教授有一个在我看来是庞大的家庭,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马佩教授和夫人刘勤捷女士是一段传奇佳话,两人自二十世 纪五十年代结婚到现在,风风雨雨六十余年,愈爱弥坚,两人共育有两儿三女,如今,他们的儿女也成了爷爷奶奶,一个庞大的家庭就这样由马佩教授伉俪所缔造。 我自己深深地知道,马佩教授的生活并不容易,由于时代等很多的复杂的原因,他还在为儿女孙子辈的生活操劳着,还在为生活的重担付出着。但也正是这一点,让 我对马老师心生敬意,他的幸福不是别人给予的,不是他坐享其成的,而是他用自己的付出造就的。是马佩教授让我明白,幸福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能力,爱在 爱中满足了,幸福在付出的过程中得到了。前段时间,央视的一个街头采访话题是:“你幸福吗?”很多人有很多的不同的答案,但总体而言,都是把幸福当作目标 去追求的。而因为马佩教授,我更愿意这样看这个问题:幸福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能力,你会珍惜,你能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这就是幸福。因此,与其问“你 幸福吗?”,不如问“你付出了吗?”没有付出何言幸福啊?!

        而马佩教授的付出,绝不仅仅是针对家庭,还有他所热爱的事业和他的弟子。我们众多的弟子和学生都深深记得马老师的付出和厚爱。我们的大师兄——曾经的西南 大学的副校长何向东教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一个南方学子来河大求学时,马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湖北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陈道德教 授也深深感谢自己的学生时代当盛夏之际从武汉赶到开封求教马老师时,马老师二话不说打开一个大西瓜先解暑后说话,那个西瓜就那样甜了三十年;就我自己而 言,马老师也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当我把自己博士论文的一个章节拿给马老师看后我匆匆又赶回了北京后,马老师对我的文章中的某个术语不太确定我运用的是否正 确,他又怕打电话会影响我上午的学习,就以八十四岁的高龄,让家人搀扶着从老苹果园河大家属院的家里赶到我的爱人工作的地方,详细给我的爱人讲解了他的想 法和对这个语词的疑虑,并告诉他让他一定在不影响我学习的时间再告知我,然后又颤颤巍巍地在家人的陪护下回家,不到一千米的距离马老师来来回回用了一上午 的时间。不必说我爱人打电话告诉我这一切的时候我在如何地感动,要说的是我的爱人和他办公室的在场的同事都深受教育,他们说马佩教授给他们上了最好的一 课,是马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大爱和情怀,是马老师让他们知道了如何做学术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做人。

        我现在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小时候我崇拜的是英雄,觉得他们在危机时刻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力挽狂澜,他们是伟大的大写的人。而时至今日,已经有所 阅历的我已经深深明白,死不容易,活着更是艰难的。在日常的平凡的生活,能够怀揣理想并时时刻刻坚持自己的理想,能够为了理想而甘于平凡地活着,这本身就 是一种不平凡的行为,而一个社会的梦想就是靠这样的怀揣梦想的人共同努力实现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佩教授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他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人 生提供了更好的视角。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