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风采
《刘一林博士回忆录》:一部值得一读的私人史回忆录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5-10-13 访问次数:44

      20246月由美国纽约《美中时报》出版社出版的《刘一林博士回忆录》(上下辑),作者是一位年届76岁的糖尿病重症晚期老人,躺在加州洛杉矶一家老年护理中心床榻上,尚未残疾的右手一个手指和尚未失明的左眼,用拼音输入法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打iPad逐篇写成的,在此过程中,他还忍受着隔天一次到医院透析,进食和大小便都要在床上的现实。

 

     

       可从他书中字里行间却读不出丝毫的悲观、无助和认命,看到的是他张狂的个性、不知何为困难的乐观,以及凡事逞能的处世方式。只是到了晚年,才见显谦和、宽恕和不争。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兴起的出国留学大潮中,对于地处中原学子的他属于觉醒最早的一批人。河南大学历史系七七级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刚满年(1982-1986)就自费赴美攻读美国历史和信息科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和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在此过程中,他从携带50美金进入美国开始,干遍了能干的打工活,挣得学费和口粮,利用假期驾车从堪萨斯到两千公里之外的纽约中餐馆送外卖,甚至利用智商从赌场赚取些许美元,及至当年就让夫人和女儿到美随他陪读,在夫妻共同努力下才渐渐得以缓解窘境

 

       说实话,在那批负笈西行的学子中,出于名校、大都市和沿海城市的高学历人才居多,精英比比皆是,且多为外语、医学及理工专业的年轻人。与这些人相比,年届四十岁的他只能是中美交往历史大势中的沧海一粟,寂寂无名。进入老年,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一生没有进入美国体制内,也没有固定单位,唯有些许退休金,同时由于两次婚姻均告破,到了病老交加,只剩孓然一人,仅靠加州优渥的公民医疗和养老保障,在全日制护理中心无忧无虑度日。


       有人认为他的一生不值,但他从不后悔,也不自卑,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Loser。正像他自己所讲:我自小就顽皮,性格中自带无拘无束、特立独行,我一生经历丰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对于短暂生命来讲,自由自在远比循规蹈矩更有意义和价值。熟悉他的同学和朋友,是认可他的这番表白的,绝非是要面子,图虚荣,而是言由其衷。回忆录上辑取名《追求自由》,其含义更多是人生哲理意义上,而非对现实制度的代指和表述。他所追求的自由是童年的调皮,少年的无羁,青年的张狂,中年的闯荡、老年的倔强。自由与他而言,既是思想的,又是生命的,关键在于把选择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回忆录一篇篇文字为他的性格做了鲜活的佐证,让人不得不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句老话。

 

       正如回忆录所写,他有张狂的资本。他出生南京,住过北京,成长在东京(开封)。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住在教授院,与 河南大学许多从民国到新中国时期知名教授共为邻里。而河南大学也出自名门——帝制中国最后一块贡院场所之上建立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阅读回忆录下辑河南大学教授院,任访秋、于安澜、陈梓北、孙作云、华钟彦、高文、周守正、朱绍侯、胡思庸等三十多位耳熟能详的学者跃然纸上。这些教授是河大毕业生心中高不可攀的尊者,却是他眼中和蔼可亲、文质彬彬的邻家叔叔伯伯。博士、硕士怀念的是导师的治学之道、育人之德,他记忆的却是长者的慈爱和生活的日常,甚至教授及家眷的兴趣和爱好。如果二者融合,则还原了教授们的真身真人,更有画面感。他对母校的感情自有独特的抒发之道,这源于他既是母校培育的学生,又是母校自身的一部分。

 

      他还真有逞能的本事。首先是他天资聪明,从读小学到大学,除了学习,体育文艺样样沾边,还搞得像模像样,经常在班里或学校出风头。初高中考试都在开封市拔得头筹,进到开封第一名校,1977年恢复高考,他的文科作文竟得全省最高分。大学期间更是如鱼得水,参与横跨中国史、世界史两个自发的学习讨论组,在史学理论探究上敢于标新立异,其观点超前令历史系专家教授颇感诧异和欣喜。他还常邀约班里同学到家里显摆新买的一块砖索尼录放机,说是为学习英语而备,偶尔也会播放尚未风行大陆的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使听者羡慕不已。留校后借为堪萨斯州立大学校长参观历史系陈列馆做翻译之机,与校长拉上关系,又说服了校系两级领导,开启了自己留学美国之路,也开了河南大学教职工自费留学先河。有从小长大的玩伴,戏称其外号刘猴,寓其精明过人。再则是他记忆力超人。记忆力是习得知识三要素之一(另外是专注力和理解力)。特别是他的长时记忆力更为了得。阅读他的回忆录,十分惊愕、敬佩他对七十年来过往的人、事、物记得那么清楚,几乎是在诉说昨天或去年的故事。读者有时会下意识对比自身对过往的记忆,真切感到自愧不如。他的回忆录大多写于三年疫情前后,除了一部iPad和互联网,并无更多纸质文献资料可供查询,即使无疫情他也无法下床。他一定会感受到,当他要写回忆录时,那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要反过来说了。

 

       凡事乐观也是他的本性。乐观待世可谓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他的乐观有时使他低估了人、事的复杂,轻视了人的天性和对手的自利,导致他大半生一事无成。回忆录记载他在美国有四次创业经历,其中三次涉及中美之间经商办企业,均告失败。不仅枉费了辛勤打工的积蓄,也导致家庭不满,亲朋埋怨,使自己度日拮据。有大学同学好友曾说,他并非没有经营头脑,如果是做跨国服装生意,有成功的可能,因为他过去屡次回国带给朋友家人的服装和生活用品颇受赞扬。他接受了教训,2008年应好友之邀受聘北京王府学校国际教育顾问,回归到自己的老本行,利用他熟悉中美教育体系差异的特长,使得王府学校成为中国国际教育的先行者,得到投资方老总和中学校长的赏识,干的风生水起,心情舒畅。其实,早在他在美刚取得高等教育博士时,就有一位在美出访的河南省分管文化教育的领导鼓励他返回河南投身家乡的高教事业,只是那时他心高气傲,没当回事。到了晚年,乐观又在他身上显灵。最惊奇的是他在三年新冠疫情中三过鬼门关,其过程描写堪比惊踈影片情节。最终还得以死里逃生,有人说他命大,他却笃信是上帝的眷顾。亲朋好友更觉得肯定有盲目乐观的因素掺和其中。现在的他,还时不时在他的几个微信朋友圈里,隔着太平洋发送他在床榻上录制他唱的年轻时喜爱的歌曲录音,不管是否有人点赞。

 

       这部32万字的私人史回忆录,内容多样,生动具体,阅读不烧脑筋,带入感极强。对于他的同时代人是一本相册,翻开它时光就回到了过去。对于年轻一代则是一处宝藏,进入其中就能够了解今天的由来。可谓一滴水也可映射出太阳的光芒和时代的浪潮。阅读这部回忆录需要具有几个动机门槛:或对他本人有了解的好奇,或与河南大学有某种渊源,或对开封的风土人文抱有兴趣。如果三者有一,大概率不会让读者失望。

 



2025年10月12日于郑州 



作者简介:魏真,笔名微尘,河南大学历史系1977级毕业生,毕业后曾在开封市直机关、河南省直机关、豫东南某县、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工作,2001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接受公共管理(MPA)培训,现已退休。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