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风采
华籍美国人吴雪莉:“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写在吴雪莉先生逝世周年之际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3-04-28 访问次数:3180


1957年,吴雪莉入职河南大学时的工作照。黄峰/供图

又是一年春天,桃花灼灼,李花如雪。一生躬耕杏林,育人育才无数,我的恩师、深受河南大学师生爱戴的华籍美国人吴雪莉先生(Shirley Wood1925—2022),不知不觉中已经离开我们一年了。这一年里,河南大学师生怀着对先生的追忆和思念,砥砺前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远渡重洋来华的背后

是怎样的忘我奔赴?

1925715日,吴雪莉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名叫史密斯堡的城市。童年的吴雪莉从4岁起便跟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是到非洲经营种植园,后因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回国,仍经常由于工作变动而居无定所,在三个州、五个城市之间漂泊。中学毕业后,吴雪莉一边做保姆,一边读完了夜校高中。她酷爱文学,喜欢读书,一直深受既是新闻记者、又是儿童文学作家、还是共产主义活动家的母亲道逊夫人的熏陶和影响,支持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工人争取自身权利的活动。1942年,吴雪莉考入密歇根州立农学院。在这里,她邂逅了中国旅美学子黄元波,两人志同道合,一见钟情,并于19451226日结为伉俪。19466月,吴雪莉跟随丈夫回国。鲜有人知的是,引导吴雪莉来到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除了爱情,还有她深藏心底的乌托邦梦想——她对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红色延安充满了憧憬与向往,认定那里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1946724日,夫妇二人抵达上海,之后辗转陕西、江苏、上海等地。1950年,黄元波接受河南省政府邀请,前往当时的省城开封筹建生物制药厂。吴雪莉也于1953年带着四个儿女,离开生活了四年的上海来到开封。1957年,应河南大学邀请,吴雪莉正式成为河大外语系的一名外籍教师,同时也是首位英语外教,这年她32岁。自此,河南大学成了她的家,外语教育成为她的事业,这片由中国的母亲河浇灌的黄土地,成了她一生的安身立命之所。1964年,她又说服再次来华访问的母亲道逊夫人留下来,留在河南大学,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十年浩劫风雨,茉莉向阳花开

入职河大的吴雪莉很快和师生们打成一片。她执教的1964年青训班培养了黄金一代外语人才,成长起来的青训学员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甚至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她撰写的自传体英文小说《中国一条街》1958年在伦敦出版,成为冷战时期西方社会了解新中国人民生活面貌的一扇窗户。她翻译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苦菜花》等中国现代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当时对外宣传中国的典范之作。1966文革开始,正常教学无法继续,她便积极投身时代的洪流中。于是,工地农田、黄河故道、上山下乡等热火朝天的历史镜头中,都出现了一个金发碧眼、一身农妇打扮的勤劳身影。她不是党员,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对中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打动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1971年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在那个年代,吴雪莉原本可以把家人都带回美国过上优渥的生活,但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早已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祖国。197510月,母亲道逊夫人病逝于开封,临终前表示希望她能加入中国籍。同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吴雪莉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加入中国国籍,从此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1984年丈夫病逝后,大多在美国学习生活的子女们力劝她到美国安享晚年,但吴雪莉拒绝了,她说:我在开封生活了几十年,母亲和丈夫留在了这里,事业和学生们也在这儿,就像扎了根的树,离不开土壤。

吴雪莉展示她亲手缝制的、被视为传家宝的五星红旗。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吴雪莉的中国情结还凝聚在她对于五星红旗的热爱和尊重上。作为一名加入中国大家庭的美国人,五星红旗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她对国旗的热爱和尊重,源于她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每年101日,在她家的门前,一面由她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总会在旭日东升时升起。这面国旗成了她的传家宝,平时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她把国旗看作自己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也把升国旗作为一名党外知识分子表达共产主义信仰的一种方式。

四十四载春花秋实礼赞

1978年到2022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吴雪莉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篇章。文革后的她爆发出惊人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为河南大学的外语教学、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科研梯队和学科建设、对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历届校院领导和广大师生们的尊重和爱戴,收获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几乎所有的荣誉和最高奖项。

吴先生是所有学子的良师益友,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她还是雪中送炭的恩人。她总是那么风趣和富有耐心,经常给我们分享她的见闻和阅历,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和深邃思想。她的独立思辨的教育方法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她那振聋发聩的发问你的观点在哪里?至今还萦绕在我们心头。

吴先生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育家,她不仅精通教学,酷爱诗歌、音乐和写作,还会口技、唱歌、拉手风琴、弹吉他。她每次上课都是盛装登台,连佩戴的项链和耳坠也是为了课堂内容精心准备的。有时她会背诵最喜欢的美国民谣,有时又冒出几句地道的开封方言,一言一语,一颦一笑,生动有趣。

1985级的研究生们至今记忆犹新,吴老师给刚入学的他们开中国戏曲课,讲到《红灯记》的时候,可以立马做出小铁梅一手举着红灯、一手向下按的姿势,惟妙惟肖,活泼俏皮,动作表情生动到位。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话,讲的正是像吴雪莉这样的灵魂师者。


2019年9月30日,吴雪莉先生佩戴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在自家门前留影。黄峰/供图

65年的河大执教生涯中,吴雪莉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本、硕、博外语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凭此,她在2014年荣获十大功勋外教荣誉称号。因年老体弱,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的吴雪莉先生,依然为河南大学的外语教育事业操心劳神,她的付出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2019年,她坐着轮椅接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沉甸甸的勋章,戴在跨世纪老人的胸前,70载似水年华,风雨同舟,鹤发童颜,依旧笑靥如花,更胜千言万语。

灵魂师者、文化红娘,后继有人

吴雪莉始终相信,文化交流是增进中美两国相互理解和友谊的最重要途径。

在来中国之前,吴雪莉就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十分向往。来到中国后,通过刻苦学习,她成了会讲一口流利开封话的中国通我不是外教,我是中国人。每当有人称她为外教,吴雪莉就会用流利的开封话予以纠正。几十年光阴荏苒,她不仅著书立说向欧美介绍中国的东方文化,而且亲自为中美文化交流奔走,由此被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从 1979年第一次回美国探亲起,她先后八次赴美,每次都积极向亲友介绍中国的发展和成就。她先后到十几所美国高校走访、调研、讲学,向西方传递中国的友好声音。她的热情宣传和现身证言,赢得的不仅仅是掌声和认可,更是让不少外国人摒弃了傲慢和偏见,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她为中美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可谓殚精竭虑,奔走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吴雪莉先生逝世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她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我们要继承她的思想遗产,发扬她的国际主义精神,将她的言行作为引领和激励下一代学人的榜样。怀着同样的赤子之心,我们将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中美文化交流、中美人民友好作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完成她心目中的东方乌托邦图景,献上继承自吴雪莉先生的光与热!

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这是吴雪莉先生生前真挚、深情的心声,这个声音激励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