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正:新中国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奠基人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9-02 访问次数:1564

周守正,男,江西省清江(现樟树)县人,1914年9月1日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曾就读于南昌中学,1934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翌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现东北大学)经济学部。1937年回国,在上海参加抗日民族解放运动。1941年,在江西泰和农业高等职业学校受聘为教师,曾在《中国合作》(江西·泰和,1941)上发表译作《中央合作金库之业务及其原则》。1945-1948年,在广州中华文化学院(后改为中华文化大学)任教授,兼任工商管理系主任。发表有《农业建设的必要前提》、《立地问题研究》、《农业上的劳动问题研究》、《立地问题的理论与实际》、《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失败的历史教训》等论文,表明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所著“立地”问题的文章,成为我国最早研究“区位经济”问题的代表性著作。
1946年10月,在广州,参加创办《每日论坛报》,任主笔。该报曾一度成为白色恐怖下广州仅存的进步报纸。1948年10月,报纸因支持学生运动而遭查封,报社同仁悉数被捕。他和其他一些同志被迫转移至香港达德学院。后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于1949年2月来到中原解放区首府开封,在河南大学原址中原大学参加革命工作,为解放军南下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其间,著有《封建剥削》等著作,由解放区新中国书局出版。
1949年4-8月,中原大学南迁,同时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河南大学。他与中原大学部分同志被留下,参加新河南大学的创建,任筹备组成员。同年10月,任正规院系成立之前的政经研究室副主任;翌年初,改任新中国河南大学的首任财经系主任,兼任政治理论研究室及干部培训的教学工作,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1951年9月与张柏园副校长率团赴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回校后推动了新河大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其间,著有《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人生观》(上、下册),先后由河南大学图书出版社(1952)、河南文教出版社(1952)和河南人民出版社(1953)出版。
1953-1956年,因院系调整,他改任教务处副处长,兼任全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1956~1966年,先后任政治理论教研室和政治系副主任。同时多次组织全省中学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和师资培训,并亲自为新成立的郑州大学兼课。其间曾于1962年出席中央在广州召开的知识分子座谈会,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报告。
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曾遭受过不少磨难和屈辱。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70年代以后,多次下工厂和农村,帮助工人和中学教师学习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高校复课后,他为政治系历届学员和本科生主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课程,并且主持编写了《〈资本论〉注释》的讲义。
1978年,他任政治系的系主任,并且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同年10月,招收首届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并于1981年首批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79年,以他为主任,成立了全国首家《资本论》研究室。198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年,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政治系名誉系主任。1988年起,兼省级重点学科点第一学术带头人。到90年代末,先后共招收、培养研究生百余人。所培养毕业的研究生多数都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以及知名的专家学者。1999年他光荣离休。但离休后仍继续关心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并且继续为研究生担负一定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主要有:《调整的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针》、《马克思对以往经济学家评价的历史态度》、《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开端的研究》,以及《〈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之一、之二)》、《〈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纲要(1-3卷)》、《〈资本论〉词典》、《科学社会主义大辞典》、《市场经济大辞典》等。有《周守正文集》上下卷,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他对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尊敬和爱戴。先后当选为河南省第二、三届人大常委,全国第五、六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和顾问,以及河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并曾多次获得校、市优秀共产党员,省、市优秀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荣誉称号。2006年7月14日他因病逝世,享年93岁。逝世后《光明日报》曾发表消息,称他为“中共党员,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精心治学、教书和育人,成为新中国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