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风采
王鸣岐: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驱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4-08 访问次数:2591

    王鸣岐(1906—1995) ,名凤岗,号济熙,河南滑县人。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植物病理、植物病毒学家。他首次发现粟黑粉菌异宗配合,并突破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的技术。他是中国粮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驱,在粮食作物病毒的鉴定、诊断和防治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晚年,他从事病毒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研究,许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对粮食安全贮藏和粮食微生物学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鸣岐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1922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学。1928年考入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前身)农科森林系,193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1937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同年11月,他应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之邀任教授,1939年任农学系主任,1946年任农学院院长。

    王鸣岐回国时正逢抗战。在河南大学流亡办学的8年中,尽管家里东西丢失殆尽,但他却把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视为生命。为了维持科学研究工作,他甚至将从美国带回的照相机等值钱物品变卖掉。1939年河南大学迁往豫西潭头镇,王鸣岐为了认识和开发伏牛山区动植物资源,与其他教授一起3次深入山区考察。在考察中发现了丰富的食用和药用菌类以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农民急待解决的农作物病害问题。为此,他租用了近百亩耕地和千余亩山地,进行田间试验,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搬迁到陕西关中后,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对当地小麦叶锈和秆锈病的转主寄主问题进行了考察,整理编印了其代表作《陕西关中植物病害名录》。1945年底,河南大学迁回开封后,为了活跃学术气氛,他建立农学会,办起十几种不定期墙报和油印《农人导报》,鼓励师生发表论文和推广农业技术。解放后,他任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51年,任复旦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

    王鸣岐一生从事农业科技的教学和研究,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河南大学农学院期间,他完成了枣疯病、小麦黑穗病防除、河南植物病害调查等多项研究,编著了《河南植物病害名录》。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粟黑粉菌的异宗配合,为黑粉菌的变异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束了黑粉菌不能人工培养的时代;1955年至1956年他提出了长江下游稻谷入仓的最佳水分含量指标为13.5%以下,这个指标的制定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储存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他还著有《简明生物学辞典》、《遗传及其变异》等8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1949年12月,王鸣岐出席全国农业生产大会,并受到毛主席接见。

    王鸣岐曾任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他十分关注母校的建设发展,经常为母校出谋献策。1984年当他听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时,欣然捐款5万元,建立了王鸣岐专项奖学金,以奖励后学。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