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图南:一位早期的革命教育家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2-12-12 访问次数:2573

楚图南(1899—1994)曾用名楚介青,楚贞,楚曾,云南省文山县人。早年就从事革命工作,1934年被组织营救出狱后来河南开封,在开封北仓女中(现河南大学附中)任教,并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一位早期的革命教育家。
楚图南1923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师大)史地系,大学期间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中共北方区委派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在吉林省立六中帮助学生创立了“灿星文艺社”,出版《灿星》进步文艺周刊。他的行动受到反动当局的注意,1930年被捕入狱。出狱后被党组织派往开封,在北仓女中任教期间,还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欧洲文学”讲师。他备课认真,知识面丰富,在课堂上常常把革命道理贯穿到课程当中,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借着教师身份,他对河南大学和北仓女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影响了一批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离开河南之后,楚图南来到上海在暨南大学任教,后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文化界的反帝爱国斗争。抗战期间返回家乡,在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教授。194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是民盟云南省支部负责人之一,1945年当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为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任上海法学院教授,后又到香港等地进行盟务活动。1948年底到河北省平山县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作。1949年随军进入北平,参与文教接管工作,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西南文教部长等职。1953年调北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等。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对待。1978年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副会长和党组副书记。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历任民盟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第五届中央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作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对外友协主席,他为世界语的推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认为世界语是比较好的中立的国际语言,他说:“世界各国应当重视世界语教学、推广和使用,首先要在小学普及世界语教学。联合国应当充分重视世界语的作用,把它作为自己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如能这样,就会使各国节约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事业。”
楚图南在政务工作之余还勤于著述,其著作主要有《楚图南文集》(上、下),诗词集《蕊草集》,散文集《氓刁斗集》、《荷戈集》,译作有 (美) 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选》、(德)威尔布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俄)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等等。此外他还精于书法,许多园林名胜、纪念地多有他的墨宝悬挂。
楚图南对河南大学、河大附中都怀有深厚的感情,1992年9月河南大学80周年校庆时,他亲笔题词“治学育人光耀祖国,弘扬文化振兴中华”,笔锋苍劲、词语切切,鼓舞河大开拓奋进。1994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