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阳:河大回忆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10-26 访问次数:3646
一
长者的宽容,这是老师们给我留下的印象。遴选面试中,主考老师,一位貌似严肃的中年男士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当教师吗?我如实回答了NO。全程问答用英语进行,对于其他问题的答复我已记不大清楚,但对这一否定的回答记忆犹新,因为回去后,对家人和亲友们报告考试情况,他们都对此表达了担忧。毕竟河南大学是师范类大学,对一个不愿当教师的考生,不予录取也在情理之中。好在我被录取了,被编入1985级英语1班。入学后我才知道,班主任就是面试的主考官——史传高老师。后来又发现,史老师其实是一个相当和蔼的人。 外语学院的老师们,性格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对学生的关爱是相同的。因为我一心考研,并且确定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专业的主攻目标,我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大抵是随既定课程走,同时准备着考试。后来考期临近了,往往选择逃课,对正常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也采取应付的策略。四年级第一学期,徐有志老师给我们上英国文学课。因为是几个班一起上课,在阶梯大教室,我便以为有机可乘,躲起来看美国历史去了。两次课后,同学们转告,徐老师在课堂上责问那个叫陈向阳的学生为什么不来上课。我受了警告,赶紧乖乖地坐到了大教室。课下,徐老师找到我,很和善地说:知道你考研,准备任务紧张,可以坐到一边看自己的书,但课还是要来。一番话,让我放下了忐忑的心。1989年上学期,外语学院组织1985级学生在巩县进行教学实习,我分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徐老师担任我们的指导教师,还抽空教我们跳交谊舞。让我惊奇的是,他不仅男步跳得好,还可以以优美的女步带着人跳。实习结束时,我简直可以随着老师跳出完整的三步和四步了。只可惜,离开开封后,那段简短的舞蹈经历也彻底画上了句号。
二
同学们来自全省各地城乡,对于我来说,那些来自桐柏、固始、修武、洛阳等地的同学们所讲的家乡话或普通话,总是带着一点点遥远的神秘感。而这种小小的神秘感激发着我与他们相识并了解其背后那个他乡的欲望。和同学们相处,结下的是明快的友谊。尽管自己来得晚,同窗仅两年,但对青春洋溢的人们,这并不构成障碍。尤难忘的是爬嵩山。男女十几个同学,在巩县实习期间的一个周末,晚上在郭店镇集合,包了一顿饺子大快朵颐,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开始爬山。目标是少林寺,正像《朝阳沟》里唱的,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走过了一道又一道洼,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大家的精神状态始终不失活泼、乐观。到了下午四五点,大家实在太累了,于是决定拦一辆车回去。两三次拦车失败后,大家决定改变策略,由两位女同学站在路边拦车,男生们躲到石头后面。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一辆卡车便停了下来,于是男女生们一拥而上。大家挤着乐着结束了疲劳的一天。毕业30多年了,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至今,我还珍藏着途中大家在小溪旁的一张合影,每当看到,便觉温馨。
三
只谈母校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是远远不够的。河南大学是一所百年学府,虽然命途多舛,饱经沧桑,但辗转播迁,弦歌不辍,至今仍耸立于中原大地,并焕发勃勃生机,成为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院校,并入选“双一流”。靠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她弘毅厚重的品质。 穿过明伦街,走进学校南大门,随着东西两排斋房徐徐而过,来到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前。你的脑海中,泛起的一定是宏伟、庄严、古朴、典雅这样的词汇,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河南大学历史的天空上,遍布着范文澜、冯友兰、罗章龙、邓拓、姚雪垠、梁光烈等闪光的名字,可谓群星璀璨。这样的一所大学,会于不知不觉间把敬畏与低调融入你的血液,把浩气与自信融入你的生命。 最让我感念不已的是母校为假期留校复习的学生发放生活补贴,不限总额,按实际人数和天数,每人每天8毛钱,由生活委员统计,报上去就发。与很多同学一样,我也有幸享受了。20世纪80年代末,市场经济已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将燎原之势,有的大学已经开始向留校复习的学生收取住宿费了。多数不收费,却也为管理的便利,把教室和宿舍封闭起来。河南大学能这样做,在当时全国的高校中,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属凤毛麟角。8毛钱也足以让一个节俭的农村学生免于饥饿了。这体现的是母校的一种人文情怀和传承,一所大学真正的风骨。
感恩母校,感谢外院的老师们。回首往事,古城开封的岁月,确是自己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成为一名铁塔学子,我无疑是幸运的。两年学习,终身受益。
作者简介
陈向阳,1966年3月出生,河南民权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外语系1989届校友,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4月至1995年11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1995年11月调国家教委(教育部)工作,先后在基础司、驻英国使馆教育处、人事司工作,2007年11月任教育部人事司国外人事工作处处长,2011年8月任教育部人事司干部监督处处长。2015年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