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把心爱的二胡,带着它我跨越了大洋,从东方走到了西方;从懵懂少年到美国500强企业的金融分析总监,我的二胡一直陪伴在身边。每当工作生活的闲暇时刻,我总会怀抱着它拉动琴弦,让悠扬婉转的乐曲声回荡起来。如梦如幻如泣如诉的音乐中,我的人生经历、我的求学生涯、我曾经学习并工作过的母校河南大学,一幕幕不由浮现在眼前。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豫东一个典型的小村庄,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当时国家的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乡(当时叫公社)要在乡政府所在地镇上的乡中学成立一个文艺班, 从乡里各村的小学选学生。我有幸被选去了文艺班学拉二胡。那个时候如果能够学会一门手艺,会让一成不变的沉重生活变得轻松一点儿……于是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摸起了二胡,也许是还算得上聪慧灵巧吧,我很快就把二胡拉得有模有样。在文艺班期间基本上是不上文化课,整天除了排练,就是随着宣传队(当时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各乡村演出。年少的我感到很风光,也很快乐。就这样,一转眼五六年过去了。
后来高考制度恢复,我哥哥于1980年考上了中专,成为我们村第一个走出农门的学生。这个时候学校决定解散文艺班、成立剧团,文艺班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插入普通班把高中读完,也可以参加剧团。文艺班的几十人都去剧团了,我也非常强烈地想去剧团,完成自己当一个琴师的梦想。但是梦想被我父亲坚决打断了,我父亲是民办教师,他认为知识才是力量,非要让我留下来读书考大学。
当时的我非常不理解,甚至记恨父亲。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我还是不得不留下读书。由于在文艺班期间几乎不学习文化课,我的数理化知识非常匮乏。别说上大学了,连考大学都不敢想。幸好我遇到了严格的老师,当时的宋校长教政治课,非常严厉,我还记得他有一句名言:“铃不灵等于零”,就是说学生不听上课铃声指挥不好好学习,以后的考试成绩就是零蛋。在这种氛围下,我收心学习功课,用了一年多时间逐渐赶上去。刚插进普通班里我的成绩最差,后来成绩越来越高,以至于有一次我考了最高分却被宋校长认为是作弊。面对他的质疑,我没做任何解释,只回答一句“咱高考见”!
我高考那年正规班报考有理科(不考试历史地理)、文科(不考物理化学)和外语专业(不考数学物理化学)。我父亲给我出主意说:“你数理化基础不好,可以报考外语专业。”外语专业的5门考试(语文、政治、地理、历史、英语)几乎都是靠死记硬背的。说来我的运气还不错,我参加高考的1981年是最后一年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数学不算分的,之后才逐年逐渐加入总分。于是我爆出冷门考上了河南大学(当时还是河南师范大学),不仅是文艺班唯一考上大学的,也是我们这所中学少数考上本科高校的学生之一。
大学,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来到这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开封,给我的人生打开一扇门,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多才多艺的我更是如鱼得水,原本文艺班童子功的吹拉弹唱自不用说,大礼堂、小礼堂等河大校园曾经留下我二胡演奏的身影。我还学会了摄影,把废弃的厕所建成暗房冲洗黑白照片,拍摄的校园景观图片还曾经刊登上了河大校报。大学生涯使得我的思想开阔了,从一个原本单纯的读书为了“吃商品粮,娶上媳妇”的农家子弟,转变成为有着更高、更远大理想和社会抱负的大学学子。
大学四年,不仅刻苦学习外语专业,还萌生了学习法律的愿望。我敏锐地感觉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一定会让律师的职业蓬勃壮大。我一直认为外语只是一门工具,以后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强硬的专业。我把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国际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际法方兴未艾,而且学习国际法更能够用上我的外语专业优势。
于是我在外语系上课之余,经常去政教系(当时河大法律系还没有成立)旁听法律课程。政教系只有两、三位老师讲授法律课程,我依次听完了“法学概论”、“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国际公法” 、“国际私法”等法学课程,有些课还参加了考试,甚至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年考研,我报考了上海海运学院魏文达教授的“海商法”研究生,可惜名落孙山。在1985年我毕业前夕,河大恢复法律系。吴祖谋先生负责河大法律系的筹建,并从政教系、外语系、历史系等系选拔应届毕业生留校,然后送到中国政法大学读双学位。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职位,我积极报名,并有幸被选中,成为第一批八名留校法律系学生中一员。当年夏天,当我按照报到时间到达时,得到的信息却似乎被泼了一盆冷水,整个人全懵了,不知何缘由我被分配到了历史系。
河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其中形容“外语系洋里洋气,历史系土里土气”,因为一下子从洋气到土气,更是因为我的职业理想突然被截断,说实话那时我很有抵触情绪,甚至拒绝去历史系报到。就这样僵持两个多月,后来历史系找我做思想工作,给我讲述了历史系在整个河大乃至整个河南高校的地位和价值,其中提到的历史系跟美国西怀俄明学院作为友好校际关系经常互派教师这一信息让我动心,最终我还是去了历史系,虽然还有几分无奈。
历史系没有因为我的不情愿而放弃对我的爱护和培养。我到历史系后读了一个不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助教班,这是河大历史系、华中师大历史系联合办班,业余时间上课,我当时还被选为班长,历史系的张九洲教授是我们助教班的班主任。和我同班的同学大都来自省内其他高校。许多同学后来都大有前途有所作为。我在历史系任教8年时间,讲授“世界近代史”和“近代国际关系史”课程,除了授课,我还曾任河大电脑排印研究所所长,当时历史系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引进了激光排版打印,开创了河大电脑排印的新纪元。古人说“读史使人明志”,历史系的生涯,促使我阅读大量史书,特别近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以及历史人物传记,从法学到史学,都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人生目标。
1993年,我踏上西去之路,到美国西怀俄明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为那里学生讲授中国历史、中国旅游、中国文化等几门课程。当时的中美两国信息传递不太频繁,我的课程让这里的学子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化。
一年时间飞快,快要结束之时,继续读书的想法又涌上心头。我想,既然来美国一趟了,机会难得,干脆读一个硕士再回去。因为我没有国内硕士学位,留在高校任教需要更高的文凭,以后我再给河大学生讲美国史更有底气了。我向河大提出申请,学校也同意了。那个时候美国学校申请时间基本快结束了,我匆忙填写了一些申请表格,考了托福,赶紧投出简历。先后收到几个学校录取通知,但是需要交学费,可是我苦于没有钱。后来西弗吉尼亚的马歇尔大学来信要求电话面试,我和历史系的研究生导师Dr. RobertSawrey通了话,我八年大学老师工作经验和跨界跨科目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收到学校的正式录取通知书,Dr.Sawrey得知我的困境后,告诉我说当时历史系的奖学金早已派发完毕,但是他向校长为我申请到了特别的研究生助教职位。研究生助教(Graduate Assistant, GA)除了学费全免外,每个月还可以拿到一些工资(Stipend)。但是每周要服务20小时(替教授给本科生低年级学生讲课,批改作业,查资料等)。于是,我开始了在美攻读硕士。
在读历史硕士到一多半的时候,我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有了留下来的念头。当时母校的师资队伍逐渐强大,对于没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去留较为宽松。得知河大党委书记王才安、副校长田继善教授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当时叫外办)方文常处长1995年11月来美国访问。在我的极力促成下,马歇尔大学国际学生处处长 William Edwards和我一起,驱车从西弗吉尼亚州到俄亥俄州去看望王才安一行。马歇尔大学国际学生处处长代表校长向王才安书记表达了马歇尔大学想与河南大学建立校际关系的愿望,并邀请王书记一行到马歇尔大学进行了参观访问。借此时机,我也向王才安书记表达了想继续在美国深造的愿望。王书记当时就表示支持年轻教师深造,并说不管以后在哪里,回河大与否,都是河大人。
2013年回母校
由于我来美国是J-1签证,按照美国法律,持J-1签证必须有回国两年服务的义务。如果想在美国呆下去,就必须申请豁免(Waiver),由派出国的大使馆出具无异议声明(No Objection Statement,NOS)。要大使馆出具无异议声明,就必须先有原派出单位和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在这里特别要感谢母校同意我留在美国,并得到河南省教育厅的批准。
办成这些手续之后,我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当时美国史硕士已经读了一大半了,读历史出来也只有到大学教书。而去美国大学教书,硕士后至少还要读3年以上的博士。我喜欢历史,但是因为语言身份等诸多原因我考虑转专业。当时有两个特别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外语和历史都是我被动选择的专业,到了我唯一自主选择专业的时候,我很慎重。很多读计算机的当时就读几门课,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整天要跟机器打交道,相对于整天坐在计算机前编程序,我更喜欢跟人打交道,所以就决定读工商管理硕士。
在跟商学院的导师谈过并同意我去商学院后,我跟我历史系的导师Dr. Sawrey有了一次很长很沉重的谈话。我告诉他说我想放弃历史,去商学院读书。他很吃惊,并告诉我说他已经跟他在肯塔基大学的导师说好了,我硕士一结束就去他原来的导师那里读博。但是我是无心再花至少3年以上去读博。谈到最后,我导师说,“那样吧,你想去读商学院,我也不拦你。但是你不需要放弃历史。历史学你已经读了一大半了。以你的能力,你完全可以两个硕士同时读。到时间如果你真的读不下来,你再放弃历史也不迟。”
我接受了我导师的建议,同时攻读两个硕士,这意味着不但要比其它同学选更多的课,还要做研究生助教,而且由于我本科不是读的商科,要读工商管理硕士,就必须先完成12门本科的基础课程(美国很多硕士也就是12门课程,36个学分)。当时我太太在打工,家里唯一的一辆汽车她开去上班。我天天骑自行车去学校。然后下午3点多骑车接女儿放学。接上女儿后,再去学校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有录像,女儿可以看动画片录像,我在缩微胶片(microfishe)机器上面查资料。有时候看录像的地方会被别的同学占去,后来图书管理员知道我和我女儿几乎每天都在那个时段过去,她就会专门给我女儿预留着看录像的地方。就这样从1994年到1997年三年里我拿到了“美国历史”和“工商管理(MBA)”两个硕士学位,是当年学校毕业生中唯一的一人。
2015年毕业30年携太太一同回母校(也是河大外语系81级校友)
在我繁忙的读研期间,我还尽量挤出时间到公司实习,虽然当时实习没有任何薪水,但是我坚信学以致用的目的。1997年,我在工商管理硕士毕业之际,就得到了三个面试机会,三个单位都先后录取了我,衡量再三,最终我选择了顶级证券公司——“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 ,然后举家搬迁到了滨州。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可是却工作了不到一年时间。1998年初,美国500强能源公司UGI能源公司 发布了在中国投资合资公司的消息。我于是在1998年2月跳槽到UGI。同年10月,并被UGI外派到中国南通任“中美合资南通华洋液化气港口有限公司”第一任首席财务官(CFO)。
在当年这样的能源合资公司,在中国尚属少见,我作为外派职员也是三个高级职员唯一的中国面孔。我做财务预算工作的同时,力图把美国先进管理方式带回国内。由于我热心公众活动,我被南通市经济开发区国税局聘为义务监督员,作为著名合资公司高管监督税务工作。在公司里除了财务之外,我还做并购收购,收购了南通周边地区例如泰州液化气通气站等,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生活。
2007年考察上海液化气市场
2002年回到UGI美国总部,我一直工作至今,一晃二十年了。职位也从做“审计师”、“并购经理”、“金融分析经理”到“金融分析总监”。被公司老板称为“功臣”,为公司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目前我正在做的是公司新能源并购中的资料数据分析、项目审核预测、以及尽职调查。从乐器演奏到外语语言,从致力法学到教授历史,从大学老师到投身商界,回想起来,我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转身,其中有命运选择了我,也有我选择了命运。
不知不觉已经在美生活了快三十年了,见过我的中国朋友都说我是“乡音未改两鬓未衰”,这可能源于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乐观精神吧。我一直热衷公益慈善和社区服务,在马歇尔大学读书期间的1995年和1997年,我做过两任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联络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参赞,举办多种形式的联谊和慰问活动,举办国际节,并把宣传介绍中国的书籍、录像带传播给留学生和美国当地学生。我还历任亚都华人协会(Upper Dublin Chinese Association)常务理事,美国河南同乡会(Henan Association of America)常务理事,瑞城华人协会(Reading Chinese Association)主席,河南大学美国校友会(Henan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of America)副主席等社团组织职务。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间,积极组织发动当地华人华侨为国内捐款捐物,同时为美国当地的医院、警局、消防局捐赠口罩和手套等防疫物资。在2021年夏河南部分县市发生水灾之时,协同河南美国同学会组织当地华人华侨捐款资助了两个水灾比较严重的卫辉市和扶沟县的213名家庭的应届大学生。最近又有幸被聘为河南大学美国校友会至善综合研究院义务研究员。从2000开始,每年(2020年由于疫情没有举办)都参加数十次5公里公益慈善长跑。长跑的目的不仅是为自己强身健体,也同时为公益事业筹措资金,回报社会。2018年2月,河南省文化厅访美艺术团到达费城,在演出活动中,非常有幸与访美艺术团团长、河南豫剧一团团长王惠合唱了豫剧“朝阳沟”选段,并与河南演艺集团首席二胡、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的孙凯女士一起登台献技,联手演奏了《赛马》、《茉莉花》等著名曲目,博得了中美两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美国河南同乡会演奏二胡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我的二胡还一直陪伴着我。当我摆弄起二胡的时候,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曲,母校校歌不时在我的指尖回荡:“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民主是式,科学允张,猗欤吾校永无疆”。我还经常翻看那一本大学同学留言册,这么多年来我搬迁多次,舍弃丢失了许多的物品,这些册子一直都在,让我时不时翻看,再看看同学照片上的笑容,耳边仿佛又响起同学们熟悉而亲切地叫我“long hair”,回想起校园的一草一木,回想起人生的起起伏伏。
杨长法
学习工作
1981 - 1985 河南大学外语系学习(BA)
1985 - 1993 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
1993 –1994 美国西怀俄明学院访问学者
1994 –1997 美国马歇尔大学学习(MBA and Master of American History)
1997 - 1998 美国美林证券工作
1998 - 至今 美国UGI 能源公司工作(金融分析总监)
社会活动
美国马歇尔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历任)
美国亚都华人协会常务理事 (历任)
美国瑞城华人协会主席 (现任)
河南大学美国校友会副会长 (现任)
美国河南同学会常务理事 (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