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寻思给母校写点什么。诚然,四年的求学日子,有很多美好而难忘的记忆:清晨城墙边高亢的歌喉,黄昏铁塔上清脆的铃声,白天教室里老师循循善诱的授课,晚上图书馆同学们孜孜以求的背影……然而,思忖再三,我还是写一篇至今仍历历在目的“羽帆”诗社黄河行吧。
八十年代的河大校园学风浓厚,思想开放,富于激情,各种社团、学会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在校、系及相关领导、专家的支持下,中文系一批喜爱诗歌的同学们倡议成立了“羽帆”诗社。诗社成立后,出诗刊、开讲座、办诗会,活动不断,成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支重要的社团组织。
1983年3月27日,一个微风和煦、天气晴朗的春日,“羽帆”诗社组织了一次以“觅诗探春访黄河”为主题的郊游活动。除了诗社的30多名社员外,开封日报文艺版编辑、诗社顾问李允久先生,中文系党支部副书记、诗社顾问苏文魁老师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了这次活动,给我们以指导和鼓励。
怀着激动和憧憬的心情,我们乘车来到开封北郊的柳园口,从这里乘船进入黄河,驶向对岸。眼前的黄河浩浩荡荡,水天相接。太阳照来,河面铺满金色的光芒,船行之处,周围泛起簇簇浅黄的浪花。那开阔的河面,缓缓的流速,使人仿佛置身于母亲的怀抱......到达北岸,目之所及,芳草青青,野花飘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大家以天空做幕布,以麦田做舞台,或提前准备,或即兴创作,踊跃朗诵自己的诗作,真可谓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大有“争引诗情到碧霄”之势。
时间飞快,返程在即,大家仍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在回校的路上,我借机请苏文魁副书记对我的一些习作给以指导。交谈中得知,他是我校五九届毕业生,留校后做了宣传等工作,业余时间写一些诗歌,去年写得多,坚持每天一首,并在多家刊物发表。作为中文系党支部副书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坚持每天创作一首诗歌,着实令我肃然起敬。
愉快的郊游和诗会结束了,但我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的探寻、对黄河的思考犹如那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绵延不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黄河,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从早期映照中华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到逐步形成的“同根同祖”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从“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豁达情怀,到《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黄河,不舍昼夜孕育和书写着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塑造和形成了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与此同时,黄河还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几千年来多次泛滥、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河大所在地开封,可谓是兴也黄河,败也黄河,至今仍以六至七米的高度,悬在开封城头上。于是,在治黄的历史上,有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了铁犀镇河的期盼,有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在脑海中翻腾,在笔尖下涌动,一首长达八十八行的诗歌《春日,在黄河……》一气呵成。现在看来,这首诗难免稚嫩、肤浅,但却是我真情实感的袒露和抒发。也许因为此,同时也得益于蔡玉枝同学声情并茂的演绎和朗诵,在4月29日举办的中文系“迎五一青春诗会”上,这首诗获得了诗歌创作一等奖。
如今,河大正在阔步迈向“实现百年名校振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黄河也正在奋力书写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但三十九年前“羽帆”诗社组织的那次黄河之行,仍是那样的难忘、亲切、回味悠长。
2022年4月25日
孙银正,河南大学中文系80级校友,任职于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