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伦往事
我和河大建筑的那些事——十号楼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1-07-09 访问次数:4461

       我们的大学时代接受知识主要就两个途径,听老师讲课和自习读书。大学四年,这两种学习的途径都在十号楼完成。陪伴我们最多的地方就是教室和宿舍,所以十号楼是不能忘记的,它沉浸了我四年的读书岁月。




       十号楼是当时河大最大的教学楼,因为平面设计像飞机,又叫飞机楼。红砖绿门,很有时代感。那时的中文系是亚洲最大的中文系,所以最大的系用最大的楼是理所当然的,十号楼我们也叫中文楼。




       我去年去监考,来到十号楼,有感于它的变与不变,发了一条微信:河南大学十号楼是我1981年到1985年上课读书的地方。38年过去了,有些痕迹未曾改变,有些地方焕然一新。变与不变之间感慨万千,变的是与时俱进,不变的是守恒传承。是啊!十号楼作为教学楼的主体地位没变,十号楼的整体结构没变,十号楼红砖墙体没变,十号楼的斑驳脱落的绿门油漆没变,十号楼的楼梯和把手没变。十号楼变了,电扇变成了空调,安装了多媒体电脑,桌椅全部更新。关键是老师变了,讲课的方式变了,教授的内容变了;学生变了,学习的方式变了,学习的态度变了。




       我们那时的老师都是大师、大家和青年学者。我们那时的老师不强调共性只突出个性,我们那时的老师没有课件和教案,内容都在老师的脑子里,板书都在黑板上,不要标准化,只要多样化。我们那时候的老师不要求讲普通话,特别是老教师更是乡音未改,方言迭出。李博老师带着牢骚讲离骚,白本松老师满口焦作话背诵毛主席诗词,宋景昌老师抽着烟喊带劲,王宽行老师蹦着跳着讲木兰辞,青年学者王立群研究生刚毕业意气风发有板有眼。至今想来,老师们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表演,学生们不是在听课而是在欣赏,上课是生动形象激情满怀豪气冲天的享受。感谢我们遇到了大师时代,感恩我们遇到了大家云集。



       我们那一代人是心怀远大理想,饱含生活激情,努力刻苦学习,负有责任担当的一代人。我们在教室的墙上挂上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横幅,我们在吃过晚饭争先恐后来到教室占座位,然后在十号楼楼顶,体育系操场一遍一遍背诵当天学的诗词文章。诗词都在脑子里不在电脑和优盘里。到现在的出口成章,倒背如流都是大学那时打下的功夫。



       我们中文系分为两个大班,六个小班,上课以大班为单位,每班100多人,都是大课。没有人迟到早退,没有人窃窃私语,用眼看老师,用耳听老师,用心想着问题。我们的文学课不是学在老师的课堂上而是读在文学作品里。在中文系,在十号楼,我们拜见了孔子、庄子,孟子、老子;我们仰望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柳永、曹雪芹等先贤。我们结识了鲁郭矛巴老曹、王蒙、路遥、贾平凹、王安忆,舒婷、汪国真、海子、顾城。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看到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星光灿烂。我们放眼世界,遍览全球。我们知道了托尔斯泰、普希金、屠格涅夫。莎士比亚、雪莱、拜伦、歌德、海涅、巴尔扎克、海明威,我们在宇宙的世界里看到了气象万千。



        在这里,我们从懵懂无知走向满腹经纶,我们从简单幼稚走向稳健成熟,我们从胸怀理想走向了脚踏实地。在这里我把自己留在了学习四年工作一辈子的这里。感恩十号楼,永远的记忆,永远的怀念,永远的出发地。


作者简介

       李卫国:1981年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现任河南大学欧亚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